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旋 《中国医药指南》2012,(36):531-53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进行治疗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 54例患者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共发现37例患者有45枚血管瘤,以及10例患者患者有动静脉畸形。而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共发现34例患者有37枚血管瘤,其中2枚血管瘤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动静脉畸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动脉瘤以及动静脉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显高于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终确诊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并分析脑血管病变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脑血管形态学变化在探究脑血管病变的发病原理、对临床表现的预测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变患者150例,此前均经过脑血管造影的检查和准确的诊断,通过观察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脑血管病变的表现,讨论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等和脑血管病变血管上的形态学变化特点之间的关系,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脑血管造影病例的前提下,与作为对照组的随机选取的29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相比可以看出,前交通动脉瘤组的A1优势征(25例)多于对照组(12例),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动静脉畸形中单支引流静脉的出血例数多于3支或以上引流静脉,脑动静脉畸形出血与供血动脉数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讨论A1优势征是前交通动脉瘤的最大诱因,供血动脉的数量与脑动静脉畸形出血之间无相关性,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变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讨论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脑血管形态学改变在探讨脑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预测临床表现及选择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0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并明确诊断为脑血管病变的病例140例,观察各种脑血管病变的造影表现,探讨病变血管的形态学特点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临床过程、治疗方式等的关系.结果:前交通动脉瘤组中,A1优势征26例(占68.42%),随机选取293例非前交通动脉瘤脑血管造影病例作为对照组.A1优势征1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脑动静脉畸形组中单支引流静脉的出血率比3支或以上引流静脉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数量供血动脉组中出血率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中前交通动脉或后交通动脉代偿在单、双侧病变中出现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1优势征是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高危因素.脑动静脉畸形单支引流静脉的出血率明显高于多支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的数目则不是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相关因素.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经过前交通动脉或后交通动脉的侧支血流代偿,而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主要是通过后交通动脉的侧支血流代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3D螺旋CT 血管造影(3D-CT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可疑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3D-CTA 检查,以DSA 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脑血管显示情况。结果3D-CTA 检测脑血管病的灵敏度(真阳性率)为91.7%(44/48),特异度(真阴性率)为100%(6/6)。结论3D-CTA检测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高,可作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诊疗前重要的筛查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寻求确诊率及敏感性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神经内、外科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先后进行头颅CTA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全血管造影对于血管狭窄、血管闭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均高于头颅CTA检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脑血管造影对于血管狭窄、血管闭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检测的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并发症有皮下血肿、皮下淤血、脑血管痉挛、周围神经损伤等,发生率分别为1.O%、2.0%、2.0%、1.0%。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适应证,以及积极的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突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是脑血管破裂,血管内血液溢出,动脉壁薄弱或缺损是主要原因;缺血性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和(或)MRI平扫、头颈部CTA和(或)MRA,颈部、脑血管超声及DSA,170例患者发现不同程度脑梗死。163例患者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病史;22例患者有TIA病史。结果颈动脉、椎动脉和(或)颅内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者156例,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51例、53例、32例、20例。38例重度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术后供血动脉直径恢复正常。29例DSA检查阴性,颅内外血管均不存在狭窄。结论 DSA能够能准确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位置,评估狭窄的程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12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介入治疗。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造影,发现3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和闭塞。30例脑梗死患者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动脉瘤数量合计63个,其中3例患者为多发性动脉瘤。经过治疗,3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狭窄率跟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脑梗死患者成功溶栓患者28例,失败2例;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6个月后仅有1例死亡,死亡率为1.67%。结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脑血管造影,能清晰观察患者病变情况,以更好开展治疗工作。给予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在临床应用中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便秘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便秘是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便秘的原因有:(1)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量减少,使胃肠蠕动减慢,排便肌群受疾病影响收缩力下降,缺乏排便动力,另外,有些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易引起便秘。(2)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3)神志清楚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活动受限,易于产生焦虑、抑郁的精神状态和悲观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使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赵琼  李翔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506-507
目的通过对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脑血管造影的应用。方法对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资料文献作出分析和总结。结果内外血管异常53例,88.33%的阳性检出率;其中皮下出血、穿刺部位血肿1例、颅内血管痉挛1例、癫痫样发作1例。结论脑血管造影术是检查脑血管病有效的办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是比较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PV基因分型检测在汕尾地区宫颈癌筛查中的运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汕尾地区的2000例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法进行检测,然后将两种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进行比对,并分析HPV检测中中国常见10种分型的检出率及其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结果 HPV法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TCT,且HPV16、18、31、33、52、53和58等分型与宫颈癌有密切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基因分型检测在汕尾地区宫颈癌筛查中的运用效果与价值好于TCT,且分析显示HPV16、18、31、33、52、53和58与宫颈癌有密切的相关性,故应给予其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5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MRA和3D-ASL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MRA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脑损害与血浆心钠素含量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谦  田锦勇  王爱民  桂芗湘 《贵州医药》2002,26(12):1088-108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脑损害与血浆心钠素(ANP)变化关系。方法:对54例急性脑血管病人,在急性期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P,采血时同步记录脑损害程度(按Glasgow-Pittsbrgh昏迷观察进行评分)。结果:发现中型以上脑损害随着损害程度加重,血浆ANP随之增高γs=1(P<0.01),但轻度脑损害者血浆AN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ANP与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脑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陈岚  瞿浩  李玫 《贵州医药》2012,36(7):602-60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50例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MRI和MRA检测、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并通过问卷形式了解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动脉狭窄栓出率为74.00%.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41.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1.71%,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46.85%.轻度狭窄占26.13%,中度狭窄43.24%,重度狭窄30.63%.(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LDL2C等为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2C为保护因子.(3)根据MRI和MR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随着狭窄程度逐渐变严重,CRP及IL-6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较高,可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等预防急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脑心综合征(CCS)的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86例ACVD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CVD病人心电图改变为48.1%~81.5%,出血性卒中、近中线结构的损害病人并发CCS发生率更高。结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受损导致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应加强对ACVD病人心脏监护,积极诊治CCS。  相似文献   

16.
韩鹏达  高丁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12-21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脑心综合征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病率,早期检测和预防治疗,从而提高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对96例回访明确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达61.5%,脑心综合征的发病率与脑血管病的类型及GCS评分有关,心电图表现提示脑心综合征对心脏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发生率较高,院前急救检查手段虽具有局限性,但积极给予脑心综合征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干预治疗,对于患者入院进一步治疗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以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收并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通过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通过给予阿司匹林以及辛伐他汀同时治疗,治疗后8周,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将结果进行对比。一年以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长期病情。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与缓解,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00%,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一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再发性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率为16.00%,远远低于对照组的36.00%,差异显著(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以偏身舞蹈为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确诊的脑血管病所致偏身舞蹈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后,部分患者以偏身舞蹈为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按急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并加用氟哌啶醇,疗效显著。结论以偏身舞蹈为主要表现和首发表现的脑血管病经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3例,按照TOAST分型方法将其分为A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242例,B组(心源性脑栓塞)46例,C组(小动脉型脑梗死)83例和D组(不明原因脑梗死)32例,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51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的脑微出血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8.14%,远高于对照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四个分组中,以C组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最为显著,远高于其他三组(P<0.05);其中,A组患者脑微出血在Ⅱ级、Ⅲ级、Ⅳ级均有分布,比例相当;B组、D组患者则以Ⅱ级脑微出血较为常见,C组患者以Ⅳ级为主.结论 脑微出血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生风险不同,此外部分类型患者初发和复发过程中其脑微出血发生率也不尽相同,这可能与不同类型患者其相关致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不同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凡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3):46-47,50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以及治疗整体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