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7例,分为观察组(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32例和对照组(按传统PICC置管)3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选择贵要静脉比例高,头静脉比例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VC)在中医肿瘤科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肿瘤科2011年1月-2014年11月住院患者188例,随机分为CVC组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各94例,CVC组给予CVC术,PICC组给予CVC术。观察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期间患者不适感、导管相关性感染、误穿动脉、堵管、脱管、气胸、穿刺点渗血或渗液、静脉炎等情况。结果 CVC组穿刺成功率为100.0%,PICC组为9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17.96±3.93)min,置管留置时间为(15.63±9.92)d,治疗期间18例(19.1%)患者发生不适;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32.22±6.23)min,置管留置时间为(121.39±86.57)d,治疗期间12例(12.8%)患者发生不适;CVC组的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短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期间患者不适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脱管、气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误穿动脉、穿刺点渗血或渗液的发生率高于PICC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C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易于掌握,导管保留时间较长,方便管理。CVC可保障中医肿瘤科多种治疗目的的实施,置管方便、安全、患者痛苦小,CVC对中医肿瘤科患者的各种输液治疗及静脉内营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胃肠外科行PICC置管联合便携式化疗泵大剂量静脉化疗患者60例,观察其留置PICC导管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60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出现静脉炎3例(5%),感染1例(1.67%),导管堵塞4例(6.67%),导管脱出2例(3.33%)。结论PICC置管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提高了患者对PICC置管的信任,同时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凡兰桂 《哈尔滨医药》2013,33(3):185-186
目的探讨PICC置管化疗与静脉留置针化疗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50例采用PICC置管化疗,5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化疗。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在药物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和患者舒适度的比较。结果 PICC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留置针组,患者舒适度则高于静脉留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化疗,是肿瘤患者的理想静脉途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患者按人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护理方法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感染、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方法在PICC置管患者中能有效降低穿刺点感染、静脉炎、导管阻塞等发生率,延长了患者安全置管的时间,对保证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肘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引导下在肘上PICC置管92例(观察组),对比传统肘部或肘下PICC盲穿9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率、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内静脉异位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后对生活的影响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解决了盲穿PICC的弊端,降低了颈内静脉异位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PICC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了PICC尖端位置的正确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管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 30例长期化疗患者,以常用的外周静脉血管在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条件下进行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结果 30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导管保留时间52~160d,平均(84±12)d,24例置管24h内有不同程度渗血,经处理后能够继续化疗;1例置管52d后脱出;未见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结论外周静脉PICC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维持时间长,可减轻浅静脉反复穿刺化疗引起的疼痛及静脉炎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和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了解输液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12月本科336例行IVAP植入术患者和214例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的病例资料,对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间隔周期、导管维护操作时间、置管期间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和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IVAP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间隔周期、导管维护操作时间、置管期间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PICC组(P<0.05);IVAP组导管相关并发症为穿刺点血肿,无穿刺点感染、皮疹、静脉炎及静脉血栓;PICC组导管相关并发症为穿刺点血肿、穿刺点感染、皮疹、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等,IVAP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AP安全有效,简单可行,能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PICC置管是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长期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并能始终保持静脉通畅,有利于化疗周期的完成,同时也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为降低置管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结直肠癌老年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全身化疗,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较以往输液方式有无优势。方法:将163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组、浅静脉留置针组,采用FOLFOX4全身化疗24周期,观察静脉炎、药物外渗、导管堵塞发生率以及问卷调查输液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与其他组比较,PICC组可明显减低静脉炎、药品外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所有患者可接受此种输液方式。结论:PICC在老年结直肠患者FOLFOX4化疗中,安全性高,能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62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深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两组给药方法相同。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1.3%和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9〈0.05)。结论对肿瘤患者采用经深静脉置管化疗可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39例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脐静脉置管,观察脐静脉置管后留置时间及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脐静脉置管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9.12±3.03)d,并发症(外渗、静脉炎、脱管、堵塞、新生儿坏死性出血性肠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发生率低。结论应用脐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解决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长期静脉输液穿刺置管难的问题,是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较好的静脉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14.
侯海霞  鞠进 《现代医药卫生》2014,(21):3220-322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延迟撤离支撑导丝对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PICC的3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8例。对照组在导管置入预测长度后撤离支撑导丝,再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确认导管无异位后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行复位;观察组在导管置入至预测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如导管无异位再撤离支撑导丝,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及时在支撑导丝作用下行复位。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复位成功率以及平均复位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30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9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2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7例。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18.35%)与对照组(17.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成功率(96.55%,28/29)高于对照组(77.78%,21/27),平均复位时间[(5.70±1.22)min]短于对照组[(8.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t=6.10,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术中,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常规探查颈静脉,排除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后撤除支撑导丝,有利于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复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照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口处皮肤预防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65例EICU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34例和传统组131例,分别采用氦氖激光照射护理法和传统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局部感染为3例,传统组为15例(P〈0.01);实验组隧道感染为1例,传统组为8例(P〈0.05);实验组血流感染为0例,传统组为6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锁骨下静脉置管能有效的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中的作用。方法将338例需行PICC的患者分为盲穿组、超声组,分别行盲穿、超声引导引导下置管,对置管一次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①超声技术能够在置PICC管的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过程中的引导、置管完成后管端位置的判断均有很好的作用。②超声组在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均优于盲穿组(P<0.05),术后的静脉炎与盲穿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技术应用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可以减少置管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取代传统X线定位。  相似文献   

17.
马点玉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35-3736
目的观察微波联合硫酸镁治疗中心静脉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机械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微波治疗+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1~2d后,50%硫酸镁纱布浸湿后加温平铺于炎症区域,2~3次/d,30min/次,连续使用2~3d。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92.5%)、显效2例(5.0%)、有效1例(2.5%)、无效0例(0.0%),对照组分别为18例(51.4%)、4例(11.4%)、8例(22.8%)、5例(14.3%),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7.224,t9〈0.05)。结论微波联合硫酸镁治疗机械性静脉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