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义先  李敏  汪文生 《安徽医药》2012,16(7):979-981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期癌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近2年消化道早期癌肿的住院患者12例行ESD,术中观察其并发症,术后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手术时间为55~148 min,平均时间101.5 min。其中发生术中出血10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未发生术后迟发出血;术中穿孔1例,经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治愈。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随访6个月创面均完全愈合,随访期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整块切除率,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根治性切除早期消化道癌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胃镜检查发现的14例早期食管癌进行ESD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短期复发率.结果 14例食管癌病变范围超过食管1/2周的3例,小于食管1/2周的11例.病变直径2.0~4.0 cm.10例(71.4%)成功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70 min.14例患者中4例发生食管穿孔,穿孔发生率28.6%(4/14);1例术后发现少量皮下气肿.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均经电凝、氩气刀(APC)、止血夹成功止血.10例成功ESD切除术后均获1、3、6个月随访,刨面基本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在合适的早期食管癌病例选择性的开展ESD切除有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3.
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护理配合方法,以提高ESD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63例SMT患者行ESD术,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备齐术中器械,术中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护理操作,术后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3例患者中48例(76.19%)成功剥离,15例改用腹腔镜完整切除病灶。术中穿孔19 例(30.15%),10例经胃镜下金属夹成功封闭创面,9例改腹腔镜修补穿孔创面,术中出血配合使用热活检钳、电凝、金属夹治疗。51例术后随访观察1~3年,均未复发。ESD技术的发展使消化道SMT能通过内镜进行完整地切除,护理人员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密切配合,熟练操作器械并正确使用是保证ES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准微创治疗手段,对较大面积表浅病变的处理是EMR面临的一个难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提高了手术的整块切除率。现对11例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及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行ESD后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胃异位胰腺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胃异位胰腺并要求切除的住院患者,施行全身麻醉状态下ESD操作。Hook刀标记病变范围后,黏膜下注射含肾上腺素、亚甲蓝的甘油果糖注射液,沿标记外侧Flex刀环周切开至黏膜下层,继Hook刀沿黏膜下层剥离直至病变完全切除;切除标本甲醛固定后病理检查。结果 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共完成29例胃异位胰腺ESD治疗,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9~61岁,平均46.4岁;共切除病变30个。病变部位:胃窦24例、胃体5例。病灶直径9~17 mm;剥离组织大小(26±12)mm×(21±9)mm。操作时间:30~95 min,平均47 min。一次性切除27例,二次切除2例。术中出血量均少于100ml;1例术后10 h呕血,经药物治疗痊愈。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25个月均无瘤体残留与复发。结论 ESD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胃异位胰腺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 (EUS) 明确肿物 (6 mm≤长径≤13 mm)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 92 例患者, 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且气管插管状态下, 先采用改良的 ESD 剥离小肿物, 暴露到一定程度后, 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 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术后出血、 穿孔情况, 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 标本大小, 对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术后对患者进行 6 及 12 个月的胃镜及 EUS 随访。结果 92 例胃固有肌层小肿瘤均一次完整切除, 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9.2±2.3)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2.6±0.5) mL, 切除后穿孔 3 例, 均于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尼龙绳结扎闭合创面。术后观察 1 周均无迟发性出血、 穿孔等情况发生; 标本大小 6 mm×5 mm~13 mm×12 mm, 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 73 例 (均为极低危险度), 胃平滑肌瘤 18 例, 胃神经纤维瘤 1 例; 术后随访 12 个月, 均未见残留、 复发等情况。结论改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确切、 安全, 可完整切除病变, 得到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对评估肿瘤性质、 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入我院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超声内镜联合ESD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胃镜联合ESD治疗,对两组的一般手术情况和随访记录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病灶切除率更高,随访复发情况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黏膜及黏膜病变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112例EGC、癌前病变患者,以手术不同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EMR治疗,观察组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疗效及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1.01±2.02...  相似文献   

9.
闵寒  陈志荣  徐亚  陈巍峰  龚菲 《江苏医药》2013,39(11):1338-133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 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 min,平均109 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 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消化道SMT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15例消化道SMT患者,用二代IT刀及钩型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15例消化道SMT患者,其中1例因病灶较大且位于胃底,转外科手术,余14例患者一次性顺利完全切除,无穿孔及大出血,随访1年15例患者复查胃、肠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ESD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行ESD术的100例术前活检病理等证实为食管,食管胃结合部,胃,结肠,直肠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不典型增生或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ESD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本组100例患者包括消化道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8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癌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3~87(62±12)岁。直肠病变12例,结肠病变54例,胃病变22例,胃食管结合部病变4例,食管病变8例。病灶直径0.5~4.0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行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10~110(中位数38)min,出血量0~4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100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有一例复发(低位直肠腺瘤并中度非典型增生,病灶大),后经外科手术治愈,余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只要掌握合适的病例,ESD治疗消化道息肉(腺瘤样增生性),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进一步探讨内镜下行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内镜黏膜切除术)和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以来我院收治的经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病例分为两组,分别进行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治疗2周后,内镜复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行EMR和ESD的病例(各30例)均顺利完成,所有病例均完整回收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两组均未出现穿孔;EMR组发生出血2例,出血率6.67%( 2/30);ESD组发生17例出血,出血率56.67%( 17/30);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3,P<0.05).临床疗效观察:EMR组7例有病灶残留,残留率23.33% (7/30); ESD组2例有病灶残留,残留率6.67%( 2/30);两组病灶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P<0.05).结论 EMR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容易被掌握、出血穿孔率较低;而ESD操作技术比较复杂,要求熟练程度高,手术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出血及穿孔.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在内镜下行EMR和ESD就可达到根治目的,既可保证病变完全切除,又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可达到外科手术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我院自2008年9月~2010年12月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同时应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检查发现大肠LST 27例,对于直径<20 mm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直径≥20 mm或腺管开口V型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切除病灶均送病理检查,半年后复查肠镜.结果 大肠LST 27例,检出率为0.92%.行EMR治疗15例,术后无出血、穿孔,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行ESD治疗12例,其中2例术中出现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未再出血,无穿孔,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可提高大肠LST的检诊率;EMR治疗大肠LST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ESD可作为LST的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polyp,TCRP)用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为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孕激素治疗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到96.0%,手术均1次完成,患者无术后并发症。手术平均时间为(20±5.5)min,平均出血量为(45±10.0)mL,术后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为零,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0d,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临床治愈率达到90.0%,有效率达到100.0%。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手术方法,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刘艺昌 《中国医药科学》2014,(3):179-181,197
目的:观察分析微创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90例早期声门型喉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其中33例进行传统喉裂开切除,将其定为A组,37例进行CO2激光切除术,将其定为B组,20例进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将其定为C组。90例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均进行门诊复查电子喉镜,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从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手术时间上看,C组平均为(8.74±1.52)min,B组平均为(14.91±1.74)min,A组平均为(121.16±5.31)min。C组优于B组,B组和C组均优于A组(P<0.05)。从患者黏膜恢复情况上看,C组中12例为光滑,1例为不光滑;B组中4例为光滑,7例为不光滑;A组中15例为光滑,18例为不光滑,B组和A组间无明显差异, C组明显优于B组和A组(P<0.05),从患者24个月内复发情况上看,喉癌组中,11例低温等离子术患者均未有复发。13例CO2激光切除术患者中,1例复发,癌前病变组中,8例低温等离子术患者均未有复发。25例CO2激光切除术患者中,2例复发。结论在早期声门型喉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中,可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其手术切割准确且出血少,术后风险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并且恢复时间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海涛  沈颖洲  宋汉明  石秀丽  丁罖 《安徽医药》2016,20(10):1905-190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例,ESD 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字缝合修补术的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院外科的4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8字缝合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各项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观察组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观察组手术时间(50.5±15.5)min,术中出血量(4.5±1.5)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5±1.5)d,住院时间(5.5±1.5)d,对照组分别为(95.5±15.5)min,(55.5±10.5)ml,(6.5±2.5)d,(10.5±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2例(8.7%),对照组4例(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字缝合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是临床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尼龙圈在老年肠道广基息肉肠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42例在内镜下使用尼龙圈套扎术,对照组43例在内镜下使用微波治疗,在治疗后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内镜治疗的相关情况,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成功率和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处理息肉时间和肠镜总操作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仅发生1例肠穿孔,其发生大出血或肠穿孔、术后肠粘连以及围术期低血糖的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次治疗成功率和12个月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龙圈套扎治疗老年广基息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施信荣  孙斌  王亚雷 《天津医药》2019,47(6):628-631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切除治疗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共166例, 记录患者的性别、 年龄、 ESD治疗过程、 术后病理、 追加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合病理结果, 分别按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分类、 eCrua评分系统进行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结果 166例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ESD术后治愈性切除146例 (88.0%); 非治愈性切除20例 (12.0%), 其中9例追加手术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组中病变直径> 30 mm、 合并溃疡、 未分化型患者比例高于治愈性切除组 (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7 (3~33) 个月, 期间1例出现复发, 无胃癌相关死亡病例。术后eCura C级共4例, 2例局部有肿瘤残留, 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 对于符合治疗适应证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 ESD治疗是安全、 有效的。术后结合病理结果对患者进行eCura评分可以较好地评估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