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底海绵状血管瘤活检致大出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6岁,因上腹部疼痛1个月,黑便1次于2003年1月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10kPa,消瘦,全身皮肤未见血管瘤,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8g/L,红细胞4.46×1012/L,白细胞4.6×109/L,血小板140×109/L。胃镜检查:食管、贲门未见异常,胃底后壁有一隆起性病变,表面可见血凝块,黏液池呈咖啡色。B超:胃底部胃壁内实质性病灶,胃底平滑肌瘤可能。诊断:上消化道出血,胃底隆起病变性质待查。给予抑酸、止血治疗后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我院6例外科手术切除和病理学确诊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48~66岁,平均55.8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均经钡餐检查提示食管肿瘤性病变,食管中段4例,下段2例,术前2例误诊为食管癌,4例胃镜刷咬切片检查提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均行食管切除和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特征与其他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相似,免疫组化表达HMB45、S-100、Vimentin,不表达CgA。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易误诊,诊断依据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检查,内镜刷片检查有利术前诊断,治疗原则为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胃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报道1例胃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取胃活检经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 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活检组织切片光镜下见胃黏膜固有层弥漫浸润的小细胞, 部分呈巢状排列, 细胞胞质较丰富, 核偏位, 核仁大而明显, 仅少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可见黑色素颗粒.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imentin(+), S-100(+), HMB45(+),AE1/AE3(-). 病理诊断为胃(底、体交界)恶性黑色素瘤, 结合病史考虑为转移性.结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到胃时没有典型临床表现, 若出现与原发肿瘤不相关的症状, 要高度怀疑转移. 主要与胃原发性肿瘤鉴别. 预后差. 对远处转移的最初部位为胃的患者, 进行根治性手术能有效缓解症状, 并可能对延长生存期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张毅  魏翔  潘铁成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33-163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我院1980至2008年间5例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41-72岁,平均51.6岁;左上叶2例,右上、中和下叶各1例;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胸闷不适。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无手术和术后住院期死亡。结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5.
胃镜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近一步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胃镜及病理表现的认识,对10年间经胃镜活检诊断为胃恶性淋巴瘤的19例,可疑胃恶性淋巴瘤,低分化癌,未分化癌,溃疡及淋巴组织明显一增生的121例病理标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复习,最后确认有38例符合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胃镜下多形性,多灶性,弥漫性,范围广是其特征表现,而组织学上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的特点对确诊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15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伴纳差1年,加重伴呕吐1月入院。1年前患者感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伴食欲下降,曾在当地医院诊治无好转,近1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及乏力,无厌油。体检:贫血貌,发育一般,营养差,毛发稀疏。心肺检查正常,腹软,上腹部可扪及一5×4cm光滑、可移动的包块,无压痛。血常规:Hb 90g/L,WBC 8.4×10~9/L。胃镜示贲门下3cm始沿胃前壁到十二指肠球部均可见毛发和食物混合成的团块,几乎占据整个胃腔,外观呈胎头状。追问病史,患者有嗜食毛发史。诊断毛发性结石。手术发现由胃底至十二指肠球部充满毛发和食物等混合成的巨大结石,沿胃前壁上段纵形切开,将其完整取出。病理标本重450g,以毛发为主混有食物残渣。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2岁,吞咽困难1个月。上消化道钡剂造影:食管下段可见充盈缺损,黏膜破坏,食管壁僵硬,钡剂尚可通过,食管轻度扩张。胃镜示:距门齿35cm处食管前壁可见一息肉状隆起物凸出管腔,大小约0.6×0.6×0.4cm,表面溃烂,覆盖白苔、血痂,管壁僵硬,扩张度差。距门齿40cm处贲门口后壁可见一息肉状隆起物,大小0.4×0.5×0.3cm,表面粗糙不平,充血、糜烂、触之出血。贲门口扩张受限,胃镜通过困难,胃底未见异常,胃体下部前壁可见一隆起物,大小约0.3×0.3×0.2cm,顶端凹陷溃疡,表面覆盖白苔,周围肿胀;胃角光滑,胃窦黏膜红白相间,幽门圆形,十二指肠球部未…  相似文献   

8.
胃镜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近一步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胃镜及病理表现的认识,对10年间经胃镜活检诊断为胃恶性淋巴瘤的19例,可疑胃恶性淋巴瘤、低分化癌、未分化癌、溃疡及淋巴组织明显增生的121例病理标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复习,最后确认有38例符合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胃镜下多形性、多灶性、弥漫性、范围广是其特征表现,而组织学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特点对确诊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 ,40岁。因胃窦部癌术后 6年 ,上腹部饱胀不适2月余入院。患者 6年前因胃窦部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腺癌。 2个月前患者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 ,纤维胃镜示吻合口癌肿复发。患者既往无其他恶性肿瘤史。病理检查 :吻合口处黏膜皱襞消失 ,胃壁僵硬呈皮革样 ,范围 6cm× 4cm大小 ,贲门处黏膜未见异常。吻合口浆膜面检查见黄豆及蚕豆大淋巴结各一枚 :光镜下见吻合口胃壁为低分化腺癌 ,部分为粘液细胞癌 ,AB/PAS染色阳性 ,癌组织侵及胃壁全层。贲门及小肠断端未见癌组织。二枚淋巴结结构均见破坏 ,代之以低分化…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 ,5 1岁。头晕乏力 4个月余 ,伴活动后心悸、气急 ,双下肢浮肿。体检 :贫血貌 ,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5 0 g/L ,大便隐血阳性 ;上腹部CT示胃底小弯侧壁增厚 ;GI示胃窦部乳头状瘤 ,贲门口结节状凸起 ;胃镜直视下见贲门口广基息肉状新生物 2枚 ,胃窦部以幽门口为中心 ,见大量葡萄状新生物 ,表面有糜烂 ,拟诊为进展期胃窦癌 (图 1) ;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为黏膜慢性浅表性炎 ,黏膜下黏液腺体增生。给予输血、止血等治疗后 ,症状有所好转 ,但大便隐血持续阳性。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 :胃大部切除标本 ,胃窦部前后壁见…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8岁,因面黄、乏力、心慌、纳差2年余加重十余天,于1992年9月13日入院。病后无腹痛腹泻及间歇发作性面色潮红,手脚发凉及哮喘发作史。平素健康。查体:消瘦,重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剑突下可触及5×4c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压痛明显。腹水征阴性。化验:血红蛋白61g/L,红细胞2.09×10~(12)/L,白细胞4.0×10~9/L,中性0.62,淋巴0.38,大便潜血阳性。X线胸片:心肺正常。胃镜检查:胃角处见一约5.5×3.5×2.5cm大小长方形隆起,中央凹陷附有白苔,另在胃体小弯侧有4个约0.5×0.7cm大小的半球形隆起,表面粘膜正常。内镜拟诊为胃平滑肌瘤。遂于1992年9月22日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见胃体前壁及小弯侧有一15×9×6.5cm大小的肿瘤,有多个结节,肿瘤整体于胃腔外,质地坚硬,肿瘤上缘在贲门下2.5cm处,下缘在胃角部。胃贲门下方小弯侧后壁处有一约5.5×3.0×2.5cm的肿大淋巴结,边缘清楚,质地坚硬。肝脏右后叶膈面及靠近膈顶处分别有两个直径为1.0cm和0.5cm的转移灶。病理报告:胃类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出肺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病理检查资料。结果 5例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4例为转移性肺恶性黑色素瘤,1例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上多为无症状或单纯发热,影像学表现为肺结节影及阻塞性肺炎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标志物中铁蛋白相对升高。病理检查结果:肿瘤细胞以梭形、卵圆形或上皮样为主,弥漫性或结节状及巢状分布,核分裂象易见,部分细胞可见明显核仁,胞质嗜酸性,多见黑色素沉积;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Viemntin、HMB45、Mela-A、S-100两种或以上阳性。结论 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检测出Viemntin、HMB45、Mela-A、S-100提示肺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男,50岁,1994年右中趾黑色肿物,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并行右中趾切除术。1998年1-3mo先后于右小腿、右大腿及右腹股沟淋巴结复发转移行局部切除术。1998-08-28因上腹部疼痛1wk,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后壁7×8cm肿物,带蒂,蒂长2.0cm,表面不光滑,呈浅紫色,表面附有黏液及污苔。胃蠕动时肿物被推向幽门,造成幽门阻塞。活检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经给予全身化疗后,9mo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探查肝、脾、盆腔未见异  相似文献   

14.
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临床罕见,本文介绍1例以消化道不适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的患者,该患者既往有黑色素瘤病史,结合病理、内镜、临床等检查,最终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探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及文献报告13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134例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中,术前诊断46例,占34.3%。结论肝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省表现为便血,肛门扪及肿物或肿物脱出,大便习惯改变或肛门不适,坠胀感等。与肛管直肠癌类似,极易误诊。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李体平  许寿霞 《山东医药》2005,45(14):71-71
例1:女,75岁,进食梗噎伴呕吐4个月。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白细胞计数:6.4×109/L,中性粒细胞79%,食管X线检查:食管下段及贲门黏膜破坏约4cm,管腔狭窄,可见软组织影。胃镜检查:距门齿38cm食管下段见结节状新生物,质硬,活检报告查到恶性肿瘤细胞。入院诊断为贲门癌。于全麻下行食管肿瘤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下段,约4cm×3cm×3cm,浸及食管壁全层,食管旁有数枚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诊断:食管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胃左淋巴结转移2/4。术后8个月死于广泛转移。例2:男,62岁,吞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8例恶性黑色素瘤的针吸细胞学改变及临床资料,部分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8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例中,20例为原发灶,18例为转移灶;FNAC明确诊断者为32例,疑诊3例,误诊为淋巴结转移腺癌3例。FNAC表现以上皮样型多见,共29例,梭形细胞型8例,混合型1例;其中有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28例,无色素性黑色素瘤10例。结论:FNA易于诊断有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而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则容易误诊。详尽询问病史,掌握其镜下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8.
内镜诊断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1例穆琳张少玲许才绂王景杰主题词黑色素瘤/诊断;胃肿瘤/继发性;胃镜检查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21病例报告男,47岁.恶性鼻腔黑色素瘤术后15a,呼吸困难伴黑便5d.查体:重度贫血貌,消瘦,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分布大小...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10岁。因上腹部出现包块,局部不适隐痛25d 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2℃,心率90次/min,血压13.3/8kPa(1 mm Hg=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柔软,腹正中处可触及一4 cm×3cm 包块,较固定,局部有深压痛。既往无腹部手术及腹壁外伤史。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量100g/L,白细胞计数8.7×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大便常规未检出虫卵。小便正常。肝功能正常。腹部 B 超提示:上腹部囊性包块。入院3d 行剖腹探查,术中病理所见:部分大网膜堆积于胃结肠韧带中段浅面,形成大约7cm×5cm 的假囊性包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食管合外十二指肠球邸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为罕见,为探讨其病理特征、临床诊断及治疗而避免误诊误治,报道1例上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上消化道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治疗以根治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