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测方法,提高新生隐球菌的检出率。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55例脑脊液标本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作以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墨汁染色阳性42例,革兰染色阳性38例,真菌培养阳性49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52例。结论通过比较分析CM脑脊液标本4种不同检验方法,笔者认为对同一份标本应联合使用3种以上方法检测,使结果互相印证,从而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脑脊液检查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8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涂片及荚膜抗原检查资料.结果 首次腰穿脑脊液常规异常60例占72.3%.生化检查中葡萄糖定量异常57例占68.7%,总蛋白质异常66例占79.5%.细胞学异常81例占97.6%,细胞学分析发现隐球菌51例占61.4%.脑脊液离心涂片墨汁染色阳性75例占90.4%.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2+以上)76例占91.6%.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离心涂片墨汁染色与荚膜抗原检测阳性率最高,细胞学检出隐球菌的阳性率最低,而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可反映脑膜炎症与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用脑脊液细胞学常规检查诊断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描述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特征和 MGG 染色下隐球菌的结构特征。并复习文献,重点讨论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和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情况分析,探讨该病的脑脊液变化及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下简称CD4)的关系,为采取进一步预防措施和停药时机寻找依据。方法回顾总结103例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实验室资料和临床特征,以及其脑脊液变化和CD4的关系等。结果 AIDS患者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时颅内压升高显著,脑脊液变化显著,病死率高(20.39%),几乎所有患者CD4都小于200/mm3,外周血HIV-RNA460000-1600000copies/ml。结论 AIDS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CD4低下,外周血HIV病毒复制活跃,颅内压显著升高、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糖和氯显著降低,死亡率高,预后不良。对于CD4小于100/mm3患者持续采取二级预防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查找新型隐球菌.结果 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均镜检到新型隐球菌,而对照组未镜检出一例阳性.结论 因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很相似,实验室几乎均未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往往不能及时确定而被误诊.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应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而日常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新生隐球菌漏诊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本文通过对2003年—2009年本院检测的1500例脑脊液标本细胞学计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00例脑脊液标本细胞学计数中发现隐球菌8例,并通过印度墨汁染色及沙保培养基培养验证。结论在脑脊液细胞学计数时不容忽视对新生隐球菌的初步观察,以减少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漏诊。  相似文献   

7.
现将我院1973~1985年住院的21例新形隐球菌性脑膜炎作一分析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6例;年龄9~58岁,其中20~45岁15例。所有病例病程均在一个月以上,最长为3年。经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查到新形隐球菌者20例,另1例经病理解剖于病灶内找到新形隐球菌而确诊。入院前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者8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者3例,另7例分别误诊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脊液呈混合细胞反应的患者资料,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43例脑脊液细胞检验的患者资料,采取统计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呈混合细胞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443例患者中,病毒性脑膜炎患者50例呈混合细胞阳性反应者7例,占14.O%;结核性脑膜炎呈混合细胞反应者60例,阳性反应者为5l例,占85.0%;隐球菌性脑膜炎有3例,均呈混合细胞反应,阳性率100%;其余几种疾病混合细胞反应者数均较小,阳性率较低。结论混合细胞反应中出现最频繁的疾病分别是结核性脑膜炎以及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反应能够对多种脑部疾病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在诊断过程中应该联合其它不同形式的辅助检查手段更能为临床疾病确诊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艾滋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慢性非化脓性脑膜炎~([1])。我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126例,其中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例10例,我  相似文献   

10.
朴英花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813-2814
目的:了解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方法:脑脊液标本用离心沉淀法收集,HE染色后镜检观察菌体形态特征,对可疑隐球菌者行PAS染色验证.结果:新型隐球菌在HE染色下有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根据其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再结合PAS染色,可大大提高检出率.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新型隐球菌的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弥补单一墨汁染色极易漏诊的缺陷,对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快速作出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艾滋病并发隐球菌感染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京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821-1822
目的提高对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AIDS)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13例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AIDS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炎患者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结果13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AIDS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炎患者均有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中均发现新型隐球菌。结论隐球菌脑膜炎为AIDS常见机会性感染及主要致死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资料,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3月~2005年7月收治的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脑脊液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者14例(66.7%),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者12例(45%);颅内压显著升高大于3.92 kPa者5例;脑室扩大经侧脑室引流者3例;鞘内注射9例;单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3例,AMB+氟胞嘧啶(5-FC)治疗者10例,AMB+5-FC+氟康唑(FCZ)治疗者8例,AMB的平均用量2.5 g,疗程67 d~2 a;治愈13例,好转3例,死亡或自动出院5例。结论 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仍首选AMB+5 FC鞘内注射,侧脑室引流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高明显。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下降明显。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94.4%)和5-氟胞嘧啶(94.4%)抗真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 对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多次进行脑脊液培养、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助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下降。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早期控制感染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 100例确诊患者中,男7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9.5±10.3)岁,Charlson合并症指数为(6.1±0.7),所有患者均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发热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CD4细胞计数1~ 139/μl(中位数8.5).98例患者入院初次脑脊液压力升高,平均为(21.2±12.4)mmHg.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2(1 ~ 110)× 10^6/L,中位蛋白质定量为0.41 g/L(0.11 ~1.43 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0.42 g/L(0.05~ 0.69g/L).88例患者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81例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88例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99例患者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中位疗程23天,各治疗组间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4.387,P=0.821).结论 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合理地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AIDS病人常伴有危及生命的隐球菌感染.基础治疗缓解后如不进行维持治疗则预后差,复发率也高.两性霉素B(AmB,0.3~0.7mg/d,3~22周)或单用或与氟胞嘧啶(75~150mg/(kg·d))联用是公认的治疗AIDS隐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作者主要研究了短程(2周)大剂量AmB(lmg/(kg·d))加氟胞嘧啶100mg/(kg·d)治疗AIDS隐球菌性脑膜炎(CM)和脑膜外播散性隐球菌感染(EMC)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9例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9例AIDS合并CNM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者临床特点主要为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实验室检查墨汁染色可见隐球菌或者脑脊液培养可见隐球菌;通过单药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好转出院无复发仅7例(36.8%),死亡7例(36.8%),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5例(26.3%),其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10.5%),脑疝3例(15%)。结论:CNM好发于AIDS病人,发病隐匿,但具有一般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查找或培养出隐球菌确诊,药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特点。方法:腰椎穿刺术获得脑脊液,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查找带有荚膜的新型隐球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隐球菌数量与白细胞计数及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2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在(10~300)×106/L之间,多以淋巴细胞为主。随着疾病病程的进展和治疗,出现隐球菌先增后减与白细胞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CD4+T细胞则随疾病的治疗逐渐减少。结论:脑脊液中CD4+T细胞可作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附3例报告)倪昆华*李成龙*李兆熊真菌性脑膜炎是由真菌侵犯脑膜或大脑实质引起的炎症,其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又是常见的一种。死亡率较高易发生误诊。现将1986年以来,我科收治并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证实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的差异蛋白质,筛选二者的鉴别诊断标志物.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4例TBM和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进行电泳分离,以PDQuest8.0软件根据蛋白的等电点PI、分子量、匹配率、灰度值等进行差异蛋白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核性、隐球菌性两组脑脊液分别检测到蛋白点数为111和114,蛋白点分子量均分布为10~130 kDa,等电点PI为4.4~6.7间.两组脑脊液蛋白图谱匹配率为95%,产生2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3个蛋白点只在TBM中表达,2个蛋白点只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表达,19个匹配蛋白点存在2倍差异表达.结论 双向电泳技术可得到分辨率和重复率较高的结核性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质凝胶图谱,二者存在差异蛋白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体外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2021年收治的13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基础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38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墨汁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3.9%,CrAg检测阳性率为100%,42例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疾病,49例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另外47名患者无基础疾病。患者多伴有头痛、发热、呕吐、四肢乏力和意识障碍等症状。脑脊液生化检查显示糖和氯化物减低,脑脊液蛋白升高。138株隐球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4~≥16μg/mL、≤0.5~1μg/mL、1~16μg/mL、≤0.125~0.5μg/mL、≤0.06~0.5μg/mL。5种抗真菌药物中5-氟胞嘧啶敏感性为95.60%,氟康唑敏感性为94.93%,伊曲康唑敏感性65.22%,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均为100%。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含免疫功能抑制疾病);CrA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墨汁染色检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分离菌株对不同抗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