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疑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均在旋转DSA三维重建系统的操作床上行普通DSA,然后行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处理,作出正确诊断。结果40例疑有脑血管疾病病人普通DSA检查阳性率为90.0%,旋转DSA三维处理后阳性率为95.0%。共确诊38例,其中脑动脉瘤25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烟雾病2例,脑动静脉畸形伴脑动脉瘤2例。结论旋转DSA与普通DSA比较,能提高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对评价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12条,引流静脉89条.旋转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52例、幼稚型11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35条、引流静脉112条.图像三维重建清晰显示畸形团的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及行程等65例,显示供血动脉116条、引流静脉112条.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动静脉畸形团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与常规D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5;χ2=7.26,P<0.01).结论 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较常规DSA而言,可为脑动静脉畸形的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资料,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6例经DSA确诊的AVM患者,与术前脑血管MR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A与DSA诊断病灶大小、静脉支数上,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MRA与DSA在诊断动脉支数上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MRA影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畸形的畸形血管巢位置、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法的确定提供了充分的基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结果:结论: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内科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CVD)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给予患者行MRA检查,同时给予CT血管成像(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MRA检出脑动脉瘤的情况,总结动静脉畸形检出部位,分析敏感性情况,并与其他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MR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情况与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统计学分析,不具显著差异性(P0.05);MRA检查动静脉畸形检出部位与CTA、DSA结果基本相符,无差异性,统计学无意义(P0.05);MRA对脑动脉瘤及静脉畸形的敏感性、特异性与CTA、DSA比较,统计学无差异性(P0.05)。结论:MRA检查具无创性,无电离辐射,不采用造影剂,在筛查CVD中是首选方案,若需进一步确诊可采用联合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比较CTA、MRA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0年2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疑似脑血管疾病(CVD)的患者98例,依次进行MRA、CTA及DSA检查,统计、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患者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部位和敏感性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经MRA检查发现动脉瘤47例,经CTA检查发现动脉瘤48例,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49例,最后经3种方法联合检查确诊动脉瘤47例,共50个瘤体,其中44例为单发状态,另3例均含2个瘤体.经MR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24例,经CT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23例,经DS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25例,最后经3种方法联合检查确诊动静脉畸形25例.3种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A无需使用造影剂,不含电离辐射,且具有无创性,可作为CVD诊断的首选无创方案.若需进一步提升诊断检出率,则可采用联合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加曲班治疗。比较两组脑血流灌注情况(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管储备能力[血流平均速度(Vm)、搏动指数(PI)、脑血管储备功能(CVR)]、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入院日,两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高于入院日,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日,两组Vm、PI、CV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Vm、CVR均高于入院日,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 PI均低于入院日,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46/48)高于对照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头颈联合CTA与颅脑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0例经DSA确诊的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命名为CTA组和MRA组,分别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和颅脑MRA检查。根据所得图像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CTA组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要比MRA组高。结论:头颈联合CTA、颅脑MRA对于临床脑动脉狭窄的诊断,均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相对而言,头颈联合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高于MRA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定位诊断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供血动脉及瘘口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经MRI诊断为SDAVF的患者随机分A、B两组。A组12例患者在DSA检查前行64层CTA检查,应用曲面重建技术,定位诊断硬脊膜动静瘘的供血动脉及瘘口,观察引流静脉在椎管内的分布状况,评估脊膜动静脉瘘累积脊髓的范围。B组为对照组,常规进行DSA检查,不进行CTA检查。A、B两组造影时间、对比剂用量、造影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A组12例全部完成造影,B组2例未完成造影。A/B两组患者平均造影时间47/92min,对比剂用量86/174ml,造影次数14/29次,术后并发症1/5例。CTA对供血动脉及瘘口诊断的敏感度为100%(12/12)、特异度为83.3%(10/12)。结论64层螺旋CTA定位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及瘘口为DSA检查提供了直观的影像资料,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对比剂用量及曝光次数,降低了造影术后的并发症,是DSA检查前必要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头颈部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对比剂不同注射方案的图像质量进行评析。方法: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头颈CTA检查的11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55例;对照组采取双时相注射对比剂,试验组采取多时相双流混合注射对比剂,对比分析两组图像主客观质量,并掌握对比剂用量。结果:通过测定,两组颈部动脉CT值、颈部静脉CT值、头部动脉CT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颅内静脉CT值、动静脉成像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及图像清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锁骨下静脉CT值、上腔静脉CT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比剂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有效辐射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取多时相双流混合注射对比剂,能有效提升图像质量,且可减少对比剂用量,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0.
3.0T并行采集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3.0TMR上应用并行采集技术的MR动脉成像(MRA)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AVM患者,均行应用SENSE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的显示效果。结果3D-TOF MRA与DSA比较,32例脑动静脉畸形的瘤巢大小及分类上结果完全一致(100%);对供血动脉显示的符合率为77.5%,30例的供血动脉显示清晰,2例AVM伴有出血患者的供血动脉显示欠佳;3D-PC MRV与DSA在显示引流静脉及所汇入静脉窦的结果上完全一致(100%)。结论3.0T MR使用SENSE并行采集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是一种诊断脑AVM的无创、快速、有效的方法,MRA结合MRV可对AVM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下肢动脉CTA显示远端血管成像中使用能谱CT的效果。方法:于我院疑似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患者均接受能谱CT检查,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划分为对照组(31例,管电压120kVp,对比剂浓度350mgI/ml)和观察组(31例,管电压100kVp,对比剂浓度270mgI/ml)。对比能谱CT检出准确率和两种方法的检出效果。结果:对比患者能谱CT和DSA的诊断结果,能谱CT检出准确率59例(95.16%),特异性94.12%,敏感度91.67%。检出率和DSA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3.60±0.38)分,图像噪声(9.26±0.82)HU。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分(3.65±0.42)分,图像噪声(9.41±0.89)HU。2组成像质量和图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肢动脉CT值(372.45±39.65)HU,对比噪声比(13.28±1.78),辐射量(21.62±2.49)mSv。观察组下肢动脉CT值(462.12±37.32)HU,对比噪声比(15.10±1.82),辐射量(3.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脑疾病的临床诊治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行头颅DSA介入诊治66例确诊颅脑疾病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脑血管DSA结果及介入治疗方案,并与CT、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66例DSA检查中有58例明确诊断,其中脑动脉瘸8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AVM)2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10例,脑肿瘤8例,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44例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12例数次行介入治疗或γ-刀治疗。结论 DSA不但对颅内血管和肿瘤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神经介入溶栓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近远期效果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行静脉溶栓治疗者34例,作为对照组;以DSA神经介入溶栓术者34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7.65%、97.06%,均高于对照组的44.12%、79.41%(均P0.05)。治疗后半年,观察组卒中复发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29.42%(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应用DSA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并改善神经功能状况且复发率较低及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动脉狭窄与脑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TCD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探讨脑动脉狭窄的合理检查程序。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59例行TCD及DSA检查,将结果分为五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统计分析,以DSA为诊断标准,计算TCD诊断各组血管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结果 TCD诊断MCAI、CA、VA、BA、SUB-A各组血管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47%、93.94%,57.89%、97.98%,68.75%、95.10%,90.00%、97.22%,100%、100%。结论 TCD对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TCD可以作为脑血管狭窄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畸形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脑血管畸形诊断的价值及脑血管畸形的SW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7月MRI显示的典型脑血管畸形41例(海绵状血管瘤23例,动静脉畸形13例,静脉畸形5例)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1WI增强扫描及SWI,与手术所见及DSA对比,将SWI与常规MRI对比,分析其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结果:SWI可以显示较常规序列更多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发现3例脑内弥漫性血管瘤及5例多发病变的病例;同一病灶SWI显示的范围较常规序列大;SWI显示6个静脉畸形病灶,而常规序列显示5个,可以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并与T1WI增强扫描图像很好的对应;SWI可以显示DSA显示的15支供血动脉中的13支(常规序列显示13支),20支引流静脉中的18支(常规序列显示13支)。结论:SWI是显示血管畸形最敏感的MR序列,是筛查脑血管畸形的理想手段,结合MRI常规扫描序列可以为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内部组织结构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对脑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74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治疗,对照组在显微镜下进行直接切除处理。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并在治疗6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97.30%(36/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8%(30/37)。随访结果中治疗组存活率为97.30%(36/37),高于对照组的81.08%(30/37),出现脑出血、脑血管痉挛等病患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ALD评分达到ADLⅠ、ADL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DLⅣ、ADLⅤ级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治疗脑血管畸形疾病能有效减少手术中对患者的创伤,且治疗效果明显。在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概率低、存活率高,有效保证患者治疗后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7.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表现特点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脑动静脉畸形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资料,由两名医生对其DSA表现进行动态观察、共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DSA均可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获得明确的诊断。98例脑AVM中,病灶最大直径4 0cm以下者57例,位于深部4 6例,单支供血动脉1 7例,深部引流1 6例,单支引流静脉37例。结论 DSA检查是脑动静脉畸形合理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DSA、MRA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后交通动脉的变化。方法 分析74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以及120例脑血管正常表现者的DSA和MRA结果。结果 疾病组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同侧后交通动脉DSA出现率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MRA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侧后交通动脉的DSA和MRA测量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对照组中,后交通动脉DSA出现率高于MRA(P<0.01),DSA和MRA其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组中,后交通动脉DSA出现率高于MRA(P<0.05),单侧和双侧病变其出现率和增粗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后交通动脉在颈内动脉阻塞中有重要代偿作用,DSA上增粗及MRA上出现和增粗均有一定代偿意义。DSA对后交通动脉的评价有很高价值,MRA无创、整体性好,能从功能上评价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减影去骨成像(DP-B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P-BSCTA的117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50例(A组,无血管病变)未行DSA检查; 67例(B组)行DSA检查。按去骨程度、血管显示与污染程度分别对A组双期图像进行评分(1~5分),并计算后处理时间。用双盲法比较B组DP-BSCTA与DSA。统计两组辐射剂量。结果 A组:51个期相(51/100,51.00%)完全去骨(5分),其他辅以手工后完全去骨。软件双期去骨时间及辅以手工时间分别为(2.97±0.29)min、(2.22±0.96)min。45个(45/50,90.00%)动脉期及41个(41/50,82.00%)静脉期图像4~5分,37例(37/50,74.00%)双期评分均为4~5分。B组:阳性63例,其中动脉瘤29例,血管畸形11例,烟雾病3例,静脉窦血栓3例,动脉狭窄病变17例(34处);阴性4例。DP-BSCTA检出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两组剂量长度乘积平均(875.77±67.94)mGy·cm。结论 16层螺旋CT DP-BSCTA能快速去除颅骨,同时得到类似DSA的动、静脉期高质量图像,检出脑血管病变的能力与DSA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神经介入+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血管再通率以及主要脑血管的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血管再通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分别为(137.3±17.4)、(132.4±14.6)、(158.3±23.3)、(122.3±11.3)c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4.2±19.4)、(158.3±15.2)、(195.3±36.4)、(137.4±15.9)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较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高,并能改善患者的脑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