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认为邪毒内侵是其发病的关键,气阴两虚贯穿疾病的全程,而瘀血又是与本病息息相关的病理产物,应根据病证的不同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认为邪毒内侵是其发病的关键,气阴两虚贯穿疾病的全程,而瘀血又是与本病息息相关的病理产物,应根据病证的不同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外感病邪,可由血脉内侵于心,而致邪毒痹阻心脉,发生本病。由于病变的部位主要在心,故多见心悸,同时伴有头昏、胸闷、肢倦、脉结代等症状。在治疗上,运用养心为主,佐以解毒,适当活血,际本兼顾,常可获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学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没有明确专论 ,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根据中医学理论分析 ,本病的病机主要在于正气不足 ,邪毒犯心 ,伤阴耗气 ,致使气血不畅 ,心脉淤阻。因此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祛邪和扶正的方法 ,既要突出辨证论治 ,又要结合西医学的病机理论 ,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从临床实际应用的角度 ,介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1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学认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其外因主要是由于外感温热邪毒 ,而内因则主要在于正气不足 ,心气本虚。本病…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医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为气阴两虚,所以在治疗上不论心肌炎的分期,一概选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益气养阴之品。由于过分依赖习惯治疗而不精于辨证,有时疗效并不理想。导师李燕宁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主要病机是正气不足,邪毒、痰浊、瘀血乘虚而人,其中邪毒(包括温热邪毒和湿热邪毒)是本病发生的基础,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病毒性心肌炎归属中医"心悸"、"胸痹"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脉促或结或代等特征。《素问·痹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其主要病机为外感温邪热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传于脉,舍于心,耗伤心气阴血,形成气阴两虚,虚实夹杂之证。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日剧增多,结合临床经  相似文献   

7.
田建军 《大家健康》2014,(7):202-203
病毒性心肌炎归属中医"心悸"、"胸痹"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脉促或结或代等特征。《素问·痹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其主要病机为外感温邪热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传于脉,舍于心,耗伤心气阴血,形成气阴两虚,虚实夹杂之证。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日剧增多,结合临床经验,特将临床治疗心肌炎的一丝体会介绍如下,以资同道。  相似文献   

8.
吴彬 《中医学报》2011,26(11):1368-136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病毒性心肌炎分为邪毒内侵型、气阴两虚型、痰温内阻型、气滞血瘀型、阳气亏虚型,采用中医药疗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51例患者中痊愈18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2%.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益心气法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机制是心肺气阴两虚,外感邪毒内舍心体,其关键是心气虚弱。由心气虚弱导致阴伤、血亏、血瘀,甚至暴脱。故治疗上重在补益心气,托邪解毒,自拟“心肌炎方”,临床治疗45例,总有效率达91.11%。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近年来中医对糖尿病足的研究比较活跃。有人认为该病是因消渴病日久,阴损气耗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进而气血运行受阻,致气机阻滞,湿浊内停,痰浊瘀血痹脉络。其中病久肝肾阳虚,痰浊瘀血痹阻四肢脉络是主要病机。有人认为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脉络痹阻,又因外感邪毒,局部热毒蕴结而发病,其中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脉络痹阻尤为关键。有人认为本病属于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以气虚血瘀、阳气不达为病机关键。总之,各家一致认为其病机关键是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中医药治疗(1)综…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病因是感受外邪,即温热疫毒之邪乘体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内侵心脏,邪滞不去,损及气血,导致脏气失司,气阴两伤,或脉络瘀阻,痰饮内停等。邢老师认为由于感邪轻重不同,病程长短不一,邪正虚实、标本缓急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在治疗上主张依据病情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疗原则,取得了佳效。笔者跟随老师学习获益匪浅,今将老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中医对本病的辨证和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者拟就国内近十年来本病的进展,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面进行述评。综合文献,总观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为外感时邪,入里化热,热毒攻心,耗伤心气心血,尤以心之阴血亏耗为甚,引起心神失宁,而发心悸,继则可由气虚及阳或阴损及阳而见心阳虚衰,也可邪气痹阻心脉,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心肌炎辨证治验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归属于中医学的"温病"以及由"温病"引起的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证的范畴,常因外感风热或湿热之邪毒而素体正气不足,使邪毒留伏,心脉受损,痰湿瘀阻而致病,病机责之于虚、瘀、毒,气虚阴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西医至今尚无特效方法治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疗效尚欠满意,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的优势,临床分期治疗时,需灵活变通,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把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臌胀、积聚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与“湿”、“热”之邪有关。湿热毒邪是慢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毒邪内侵,留滞不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主,大多方剂的药物也以苦寒类居多,以此治疗慢乙肝,常可收到改善肝功能、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临床症状的良好效果,但大多无法使有关的病毒指标转阴,无法使之痊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并非是慢乙肝的全部病因病机。湿热毒邪是外因,是病之标;正气亏虚是内因,是病之本。…  相似文献   

15.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发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以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痛风"、"痹证"、"历节"、"脚气"等范畴.饮食不节,嗜食膏梁厚味、肥甘醇酒常为本病的诱因.结合本病的发病特点,认识到本病非外感邪气,而是脏腑积热,内伏毒邪,热毒充斥血脉,痹阻经络,留注骨节.紧扣此病机,逐渐形成了清热解毒,泄浊通络的治法,并组痛风胶囊基本方.临床上依此为主,并结合辨证、辨病用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6.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根据干燥综合征 ( SS)燥象丛生的特点 ,将本病与中医学的燥证、干燥病、燥痹相对应。中医学认为 ,干燥病是因素体阴虚 ,或感染邪毒而致津液生化不足 ,清窍、关节失其濡养所致。是以口鼻干燥 ,眼干及涩痛、异物感为主要表现的虚弱性疾病[1] 。1 病因病机多数学者遵循燥盛则干的病机理论 ,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乃阴液亏损 ,致津液枯涸、脏腑不荣而燥象丛生。陈绎志等[2 ] 将本病病因大致归纳为 :慢性感染、内分泌功能紊乱、遗传因素以及自身免疫因素。马永桢[3 ] 认为本病内燥是关键 ,外燥是诱发因素或者使病情加重 ;其基本病机是阴血亏…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患者寿命的延长·本病的发病率也明显提高。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其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时氏[1]认为:本虚为气阴两虚.可向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转化.标实为挟瘀血、水湿、浊毒等;居氏[2]例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肾虚挟瘀或脾肾阳虚挟瘀,或肝肾阳虚挟瘀;高氏’‘’认为以阻虚为本,日久阴损耗气.阴报政阳·可见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贯穿本病始终;王氏*‘认为本病早期多后气阴两虚,久则脾肾两虚…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病,尤以冬春季节多发.中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体虚外感邪毒、肺卫失宣、热毒不解、逆传心包所致.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属于中医温病中疫病范围,按其病因特性、病损主脏及临床特征,可名为“热毒郁肾疫疹”。(清·余师愚总名为瘟毒,其病轻缓的名为热毒,致病猛烈重急的名为火毒。)本病有发病急,来势猛,变化快,恶候多,易反复等的特点。出血热的病机主由瘟毒导致营阴损害为基本特点,是病邪从外入,上侵舍肺,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患者有成年人,也有不少学龄儿童,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由于现代西医缺少抗病毒类药物,临床上大多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病因病机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或腮腺炎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病毒可直接或通过毒素间接侵犯心肌而发生炎症,属于中医外感病“伤寒”、“温病”范畴。邪毒侵犯心肌,影响心脏功能,寒伤卫阳、热伤营血,会出现一系列胸闷、早搏、发热等症象;久则会伤及心气、心阴,以致气阴两虚,进而血行瘀滞,甚则心阳不振,心率由速转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