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6401份全肠外营养液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全肠外营养液(TPN)的使用情况,以提高TPN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的TPN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PN总共使用6 401份,主要集中在普外科、新生儿科、肿瘤外科、肝胆外科、重症监护室和胸心外科。结论:我院临床使用TPN基本合理、规范,但是存在部分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全肠外营养液(TPN)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规范TPN在临床的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营养支持水平.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1月的TPN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PN总共使用1479份,主要集中在普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消化科和ICU.结论:我院临床使用TPN基本合理、规范,但是仍存在部分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陈文婵  许鸣 《海峡药学》2014,(9):121-122
收集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药师审核的抗肿瘤药物和全静脉营养液的医嘱,对其中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审核的17683组医嘱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医嘱有163组,占0.922%。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溶媒使用量、不合理的药物剂量、医生疏忽导致的用药错误、不合理的用药持续时间、不合理的给药途径、不合理的用药配伍和选择、肠外营养液组方中能量配比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全肠外营养液(TPN)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TPN在临床的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以及提高营养支持水平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对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486例患者使用的5种TPN常用处方以及在各临床科室和疾病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PN总共使用1 345份,使用科室主要集中在普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消化科和ICU,疾病使用主要集中在消化道肿瘤和颅脑损伤等。结论我院临床使用TPN基本合理、规范,但是仍存在部分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正>全肠外营养液(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由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多种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要素、制剂混合配制而成,经静脉途径供应给患者治疗的一种全合一溶液[1]。肠外营养液配制处方中所用药物组分不同,加入药物制剂品种数多达10余种,如果没有严格的操作流程,极易被细菌、真菌及杂菌等污染,一旦给患者输入体内则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害;而且,营养配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外科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全肠外营养液不合理医嘱进行分析,了解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方法:对外科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2012年1-12月全部TPN不合理医嘱常见问题进行审核,对其中不合理TPN的典型医嘱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不合理TPN医嘱主要问题集中在TPN的药物组成、药物溶媒、离子浓度、给药剂量、液体量、重复用药、配伍禁忌与不良相互作用、能量配比等方面。结论:药师应立足于药房、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用药信息,通过医嘱审查联络信的方式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8.
590份全肠外营养液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全肠外营养液(TPN)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2008年7月TPN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例患者使用TPN共590份。患者疾病以腹部手术围手术期为主,占54.74%。结论:我院TPN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TPN合理应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全肠外营养(TPN),现统称为肠外营养(PN),是指由胃肠外途径(通常是静脉)供给机体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分。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建议,由医师、营养师、护师和药师组成一个联合小组,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 ,适用于缺乏血管通道 ,需要长期静脉给药、反复静脉采血、输入高渗性液体、化疗药物等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治疗的患者。它可置入血管内三个月以上 ,不仅减轻了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也保护了病人的血管和减少护士的工作量。肠外全营养液适用于营养不良或可能营养不良且无胃肠功能的患者。常见于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瘘、多发性脏器损伤、败血症等危重病人。操作方法 :1 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 ,予清醒病人及家属介绍所用器材及操作概况 ,消除顾虑 ,配合操作。2 备齐用物 :①遵医嘱配制好营养混合液。②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PIVAS(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师对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干预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某院PIVAS 2017年1月~2017年12月肠外营养医嘱共计5900组作为本文研究的实验组,另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肠外营养医嘱共计4700组作为本文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该阶段不予以做任何干预,研究组该阶段予以综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不合理医嘱的发生率变化。结果:较之于干预前的4.4%,干预后的临床不合理用药比例为0.8%,相比显著下降(P<0.05);PIVAS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主要表现在液体容量比不当、pH值高、电解质稳定性、超说明书剂量用药、重复用药及其它。结论:药师对PIVAS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进行有效干预,能有效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保证静脉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发现的不合理处方情况,提高药品配置质量,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2012年l~7月审核发现的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审核的237150条医嘱中,发现不合理用药医嘱915条(0.38%),类型包括给药方法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配伍禁忌等。结论PIVAS药师通过纠正不合理用药医嘱,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审核干预的医嘱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2017年1~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34 807组医嘱数据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审核的医嘱中不合理医嘱占1.59%,主要因素包括溶媒选用不当、配制药品浓度不当、给药剂量不当,用法不当和录入错误,构成比分别为7.58%、11.73%、15.88%、6.32%和58.48%。结论 药师通过审核医嘱,能及时介入不合理医嘱并进行干预,降低临床静脉给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儿童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提升儿科用药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4.
陈碧翠  孙佩男  钟明康 《上海医药》2010,31(10):437-439
目的:总结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体会,以期持续质量改进,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各工作环节出现的差错类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主要表现为医师医嘱错误、药师调配错误、护师冲配错误及工勤人员的运送错误等。结论:按照JCI审评标准探索更有效的保障用药安全的方法,实施质量改进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实施品管圈活动提高PIVAS肠外营养液临时医嘱处理效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1月,10名药师自愿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PDCA循环法则,以"提高PIVAS肠外营养液临时医嘱的处理效率"为活动主题,对PIVAS肠外营养液临时医嘱的处理效率低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寻找真因,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最终评价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 PIVAS肠外营养液临时医嘱处理效率由改善前每小时46.73袋提高至71.81袋。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PIVAS肠外营养液临时医嘱的处理效率,可提升PIVAS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6.
赵春芝  薄红  马巍  刘杨 《中国药业》2010,19(21):51-52
目的介绍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排药工作流程再造,以减轻排药人员劳动强度,降低排药差错和药品破损率。方法结合计算机功能,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排药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并比较流程再造前后平均药品破损率和平均排药差错率。结果新的工作流程实施后,平均药品破损率由2007年的0.022%降为2008年的0.005%,平均排药差错率由2007年的0.038%降为2008年的0.013%。结论实施流程再造后,有效降低了药品破损率和排药差错率。新的工作流程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review hypermanganesemia-induced toxicities in adult patients receiving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therapy. Data Sources: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from June 2020 to May 2021 on PubMED, MEDLINE, Scopus, ProQuest, the Cumulative Index of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 (CINAHL), and Web of Science. Study Selection and Data Extraction: Keyword and Boolean phrase searche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following terminology: “manganese” OR “manganesemia” OR “manganism” or “hypermanganesemia” AND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OR “PN” or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toxicity” OR “accumulation.” Appropriate filters, including “humans” and “English” and NOT “reviews,” were utilized on all databases to improve search outcomes. Data Synthesis: A total of 4 reports detailing hypermanganesemia in 57 patient encounter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exists with regard to the duration of manganese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dose of manganese. Toxicity associated with manganese was observed in as few as 15 days. The dose of manganese, though likely governed by content i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roducts, may regularly excee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clinical guidelines and should be limited to 55 µg/day. Select patients with underlying malignancy, those with significant and prolonged Vitamin D deficiency, or those who have acquired a SLC30A10 genetic mutation may be at a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manganese toxicity. Conclusions: Clinicians must be cognizan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added to PN, as manganese, and perhaps other biometals, may accumulate when dosed above the 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