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突出位于椎间孔内的3例采用椎管内入路,其中2例保留关节突,1例切除椎弓峡部及上下关节突。突出位于椎间孔外的8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11例均得到随访,其中优10例,良1例,效果满意。结论位于椎间孔内突出和合并后外侧突出或椎管狭窄的椎间孔内突出应选择椎管内手术入路。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和位于出口区及椎间孔外突出应选择椎旁椎板侧方入路或椎旁肌间隙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避免了椎板侧方入路骶棘肌过多剥离的缺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突出位于椎间孔内的3例采用椎管内入路,其中2例保留关节突,1例切除椎弓峡部及上下关节突。突出位于椎间孔外的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6例均得到随访,其中优5例,良1例,效果满意。结论:位于椎间孔内突出和合并后外侧突出或椎管狭窄的椎间孔内突出应选择椎管内手术入路。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和位于出口区及椎间孔外突出应选择椎旁椎板侧方入路或椎旁肌间隙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避免了椎板侧方入路骶棘肌过多剥离的缺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极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突出位于椎间孔内的3例采用椎管内入路,其中2例保留关节突,1例切除椎弓峡部及上下关节突。突出位于椎间孔外的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6例均得到随访,其中优5例,良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外侧合并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11月在本院经手术证实的11例后外侧合并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椎板、峡部及关节突切除、单侧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1例,均经椎板、峡部及关节突切除、单侧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9例,良2例,可无,差无。优良率为100%。结论经椎板、峡部及关节突切除途径、单侧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后外侧合并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郭政  苗胜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6):532-534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术式选择并观察其术后疗效。方法选取自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7例为椎间孔型,椎间孔型合并椎间孔外侧型1例,椎间孔外侧型3例。分别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突外手术入路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4~18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Macnab分级,优9例,良1例,总优良率91%。结论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部分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外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内型7例,椎间孔外型9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5例椎间孔内型采用常规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入路,切除部分椎板、椎弓峡部和小关节。2例椎间孔内型采用经关节突入路,使用X-tube工作通道,切除大部分关节突。9例椎间孔外型采用横突间入路,工作导管置于横突间,部分切断横突间韧带。所有手术均需找到受压神经根并松解,切除突出椎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结果,优12例,良3例,可1例。平均住院日13·8d,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出血68ml。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小切口和组织损伤轻的优点,能够充分直接探查松解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总结复习8例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5例行关节突外侧开窗式椎间盘除术。3例合并有侧隐窝狭窄行关节突内侧部分切除减压加关节突外侧开窗椎间盘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未见复发和腰椎不稳。优4例。良4例。结论 对于单纯的极外型椎间盘突出。采用小关节突外侧开窗,术中只切除少量的关节突和椎板峡部骨质;对合并有侧隐窝狭窄或椎管内椎间盘突出。采用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加小关节外侧开窗椎间盘除术式。保留部分关节突和椎板峡部。这两种术式均既处理了病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骨性结构,对维持术后腰椎的稳定性和防止慢性腰痛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椎间孔型8例,椎间孔外型2例,椎间孔内外混合型6例。L2.3 1例,L3,4 5例,L4,5例,L5、S1 2例。CT扫描显示在相应椎间孔内、椎间孔外、椎间孔内外有与椎间盘相同的CT值密度影像。手术采用椎板间入路10例,椎板侧方入路3例,椎板间和椎板侧方联合入路3例。结果术后16例均获随访6个月~5年,平均9个月。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8例,良5例,可3例。术后CT显示相应节段椎间盘突向椎间孔或椎间孔外的占位消失,同节段神经根压迫解除。结论CT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手术入路应依突出椎间盘组织占位、病理类型及是否合并椎管内病变而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或改良经椎板间隙法入路,有限开窗,腰椎间盘摘除。结果37例病人,随访36个月~6a,83.8%的病人疗效满意。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薄层高分辨CT是诊断本症的最好方法。手术入路应依据突出间盘组织的占位、病理类型、是否合并椎管内病变及术者对各种手术入路的熟练程度而定。早期手术,术中准确定位,微创操作及术后引流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前绝大多数同行将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低,近五年来,我院手术9例均为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并出口区、椎间孔外突出者。手术方法:采用关节突外侧入路联合椎管内开窗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11.
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早期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9例脊柱结核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同时行PPD试验、血沉、胸片、胸部CT和ECT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结果脊柱结核早期患者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并不典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其中8例患者曾被误诊。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椎体内较小的溶骨性、虫蚀状改变等骨质破坏灶及其内毛玻璃状高密度的死骨(19例),周围可伴有骨增生硬化带(10例),可伴有椎前软组织肿胀。MRI发现椎体骨炎(19例)及终板破坏,以及骨内小脓肿。早期椎间盘信号正常或高信号为主、椎间隙正常。结论脊柱结核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可不伴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CT能显示早期微小的脊柱结核病变如骨质破坏、死骨等现象;MRI能清楚显示椎体骨炎、终板和(或)椎间盘的破坏和椎体内小灶骨脓肿。结合CT和MRI两者优点,可较早诊断脊柱结核;从而指导临床尽早进行抗结核治疗,避免漏诊、延迟诊断或误诊带来的不良后果,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腰椎手术中的移行椎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移位椎的定位方法和移行椎对腰椎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2例腰椎疾患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腰椎骨折15例,腰椎滑脱9例,腰椎结核2例,术前均经过X线摄片、CT或MRI检杳。结果:腰部疾患合并移行椎的病例并不少见,本组病例占同期腰椎手术病人的5.3%。腰椎出现移行椎,其定位则石L4—S1,L5—L6,L6—S1。结论:腰部疾患合并移行椎时,腰椎数量发生改变,定位诊断非常重要。要确定手术部位,X线定位片(包括术中X线透视定位)、CT或MRI片缺一不可,但必须注意的是,腰椎CT和MRI检查结果是以骶椎为基准定位,也就是从下往上定位,普通X线片是从上往下序列,两定位诊断的差异,手术时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单椎体结核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亮 《中华骨科杂志》2001,21(10):605-608
目的探讨单椎体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3例单椎体结核患者临床特点,并与96例多椎体结核及7例伴椎间盘破坏的单椎体结核患者进行对比。结果与多椎体结核相比,单椎体结核病史更短P<0.01,血沉值更低P<0.05。与伴椎间盘破坏的单椎体结核相比,单椎体结核X线硬化更多见,压缩更少见。CT及MRI显示单椎体结核椎弓正常。MRI显示结核病变在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脓肿在T2加权为高信号,而强化后则为低信号。结论单椎体结核为脊柱结核的早期形式;脊柱结核后椎间盘是否破坏与病程有关;椎弓情况及脓肿有助于单椎体结核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马尾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易混淆,作者通过手术证实的17例马尾肿瘤临床分析,总结出本症特点以腰腿痛为显著表现,直腿抬高试验大多阴性,椎旁压痛少,马鞍区感觉减退少于半数,脑脊液蛋白定性阳性,蛋白定量明显升高,脊髓造影显示大杯口充盈缺损,早期X线示椎弓根变扁平,弓根间距增宽少见,不能依赖CT及MRI。一旦马尾肿瘤确诊,手术应尽早施行。  相似文献   

15.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4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均行X线检查,部分行脊髓造影、CT、MRI及肌电图辅助检查,患者均有较大的严重腰痛症状并均行手术治疗。行植骨融合术2例,切除患侧椎板外半和椎间相应关节突;行对侧椎板关节突间植骨融合2例,行后路半椎板和一侧小关节切除USS植入,椎间融合2例,余采用常规手术内固定。结果全部获随访,时间1~3年。术中硬脑膜破裂脑脊液漏3例,马尾神经损伤2例。疗效评价参照Nakanoetal腰腿病疗效评定标准以及Stauffer标准评价疗效:优35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5.2%。结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复杂,手术入路应根据上腰椎的解剖特点及影像学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脊柱结核的CT影像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31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椎骨的溶骨性、虫蚀样、斑片状碎骨片样的骨质破坏部分伴有硬化,椎旁软组织中见砂粒状钙化寒性脓肿的形成,椎间隙变窄,累及椎管,韧带下型等是脊柱结核的常见影像学表现。结论脊柱结核CT诊断优于X平片,可直观显示椎旁脓肿及椎间盘等改变。脊椎骨质破坏形态多样,但仍有其典型CT影像特征,须与脊柱其他病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脊柱MRI征象,观察椎体、终板、椎间盘及椎管等变化,并与X线平片及CT片进行比较。结果:椎体结核早期.MRI上可见椎体形态正常,椎体前中部骨质破坏,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椎体终板局限性破坏.椎间盘信号不均匀,可见囊状小脓肿形成;椎旁软组织肿胀或少量脓肿形成。MRI对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及椎管受累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及CT(P〈0.05)。结论:MRI对病变椎体病理改变具有高敏感性,使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MRI可清晰最示脊柱结核的椎体骨炎、椎旁脓肿、终板破坏及受累椎管狭窄程度.并有助于与椎体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分型与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0年2月至2012年10月经病理确诊的45 例成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资料,男29例,女16例;年龄20~71岁,平均46.2岁;25例有潮热、乏力及消瘦表现,20例无明显全身结核中毒表现;37例红细胞沉降率为25~107 mm/1 h,8例正常。所有患者均摄脊柱X 线片,并行CT扫描及MR检查, 其中12例辅加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2例辅加PET-CT检查。45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前行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脊柱结核。结果 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分型包括,单椎体型(9例),MRI T2WI示单一椎体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CT扫描示老年人病变椎体以虫蚀样、溶骨性破坏为主,青年人病变椎体内呈单个均匀透光的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单脊椎椎体附件型(2例),MRI T2WI示椎体附件呈高信号改变,CT扫描示椎板及椎弓根呈虫蚀样骨质破坏;单脊椎全椎骨型(8例),CT扫描示单脊椎的椎体及附件均呈虫蚀样广泛骨质破坏;椎间盘型结核(5例),MRI示椎间盘信号减低,团状的椎盘组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多发性相邻型脊柱结核(14例),螺旋CT示多个相邻椎体虫蚀样骨质破坏;多发性非相邻型(跳跃型)脊柱结核(7例),MRI示非相邻多个椎体在T2WI上呈现椎体骨质结构破坏的混杂信号,其中个别病例T2WI示高信号的椎旁脓肿通过流注方式波及多个非相邻椎体。结论 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有多种影像学表现形式且极不典型,但虫蚀样骨质破坏、骨髓水肿、前和(或)后纵韧带高信号等影像学改变均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就收治的15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分析讨论,其中L1、2突出2例,L2~3突出3例,L3~4突出10例,皆经CT或MRI确诊并经手术证实。手术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术后恢复优良者12例,中等者2例,1例无变化。文中就高位腰椎间盘的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和诊断特点及治疗进行了讨论,并指出CT、MRI应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早期确诊及时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朋波 《中国骨伤》2009,22(10):747-749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0例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征象典型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男83例,女47例;年龄27~75岁,平均43.5岁。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23例行X线检查,57例行MRI扫描。结果:腰椎管狭窄位于L3,4水平25例,L4,5水平48例,L5S1水平57例。CT显示椎体后缘、椎板、下关节突骨质增生46例,椎板上下关节突肥大7例,黄韧带钙化、骨化13例,椎体向前滑脱5例,侧隐窝狭窄24例,椎间孔狭窄35例。MRI显示椎间盘突出伴黄韧带肥厚23例,黄韧带对称性肥厚18例,广泛多节段增生肥厚9例,局限性黄韧带肥厚7例。结论: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最常见原因是退变。传统X线检查有很大的局限性,CT和MRI具有多方位成像和分辨率高的优点,但在韧带骨化上MRI难于显示,而CT能很好的显示韧带钙化与骨化及骨质改变,腰椎管狭窄症检查应该首选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