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CDFI)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支架置入的36例患者治疗前后的CDFI及MSCTA的影像资料,以DSA为标准,比较CDFI和MSCTA两种方法对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判断及粥样硬化斑块密度分析的符合率;比较这两种方法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DFI及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0.9%和92.8%,特异度分别为95.6%和95.7%,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4%和93.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和86.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8%和97.8%。MSCTA检出粥样动脉硬化斑块分型与CDFI的符合率为86.9%。结论: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影像学检查中,CDFI可作为颈动脉病变筛查、术后疗效评价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MSCTA显示高位分叉的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入颅段及血管走向变异更有优势,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46例确诊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MSCTA检查,利用3D-VR、MPR、MIP及高级血管分析(AVA)显示血管,评价MSCTA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结果:46例患者中,动脉狭窄37例,狭窄并闭塞9例;一侧血管14例,双侧32例;单支血管5例,多支血管多个节段41例。46例共598支评价血管中,0级无狭窄253支,Ⅰ级狭窄199支,Ⅱ级狭窄92支,Ⅲ级狭窄41支,Ⅳ级完全闭塞13支。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最多发生在颈内动脉。MSCTA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血管节段数、形态、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MSCTA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快速、无创、安全、直观、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经头部CT或MRI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以CTA为对照,评价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和CVUS发现颈动脉狭窄及闭塞分别为20例、17例,椎动脉狭窄或发育异常分别为29例、15例。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超和CT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颈部血管彩超对椎动脉病变的评价不足,联合使用CVUS和CTA可以更全面地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5.
颈部MSCTA:8层螺旋CT扫描与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部CTA扫描技术条件、图像重建方法,评价CTA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22例,其中14例做了颈部DSA检查,CTA检查后在工作站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重建血管,分析不同重建方法对颈部血管显示的能力。结果:CTA显示正常血管43支,狭窄血管45支,其中14例与DSA对照,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对颈部血管狭窄的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VA软件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及椎动脉和周围骨质的关系,准确显示狭窄段,自动计算狭窄程度。结论:多层螺旋CT的颈部CTA检查可做为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检查方法,AVA软件使CTA对迂曲、与骨质关系密切的血管狭窄的分析更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TA对轻度(狭窄程度:0-29%)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显示得非常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在明确经DSA测量狭窄程度〉50%的狭窄时,CTA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91%。CTA在鉴别狭窄程度为50%-69%或70%~99%时的特异度高,而敏感度较低.分别为65%和73%。CTA同时可以检出DSA不能发现的所有类型的斑块。结论64层CT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溃疡,而DSA只能显示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标准,评价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52例做过冠状动脉CTA与SCA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52例患者中,CTA成像检出心肌桥16例,血管内斑块形成98处;17例一侧明显型优势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狭窄86支,包括轻度狭窄22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40支,SCA诊断心肌桥6例,冠状动脉狭窄84支,包括轻度狭窄22支、中度狭窄21支、重度狭窄41支。结论冠状动脉CTA与SCA相比,不仅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作出判断,还可以对粥样斑块的病理性质、斑块的稳定性以及心肌桥提出明确诊断,可以用于CAD的筛查,几乎能代替诊断性的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Moyamoya病患者均行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ADW4.2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结果:MS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结论:MSCTA可以清晰显示Moyamoya病血管改变特点,检查方法简单、快捷,重建图像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可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排1 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0月间在我院影像中心接受螺旋CTA检查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3d内完成冠状动脉螺旋CTA检查及冠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螺旋CTA图像特征,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结果 100例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均取得满意的检查图像.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显示轻度冠脉狭窄数量多于冠脉造影,中度及重度冠脉狭窄数量少于冠脉造影,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共显示146处冠状动脉狭窄(≥50%).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性为96.4%(137/142),特异性为96.8%(274/283),阳性预测率为93.8%(137/146),阴性预测率为98.2%(274/279).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以与冠脉造影相媲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行血管内介入诊疗的MSCTA影像资料,总结这些资料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SCT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诊断。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42例84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的面积狭窄百分率,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15支,狭窄程度在50%~70%者17支,>70%者30支,闭塞者4支,单侧正常者18例。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结论MSCTA可直观地显示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在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173例颈内动脉TIA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将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73例中,154例(89.0%)检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病变血管共304支,其中颅内动脉狭窄212支(69.7%),颅外动脉狭窄92例(30.3%),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P〈0.05)。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占79.3%;中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发为主,占90.0%;老年组以单纯狭窄为主,占86.6%。3组间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中年组高于青年组,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血管性病变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74例临床怀疑有颈部血管疾病行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应用高级血管分析(AVA),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组.结果:74例颈部血管均显影良好,其中正常无病变8例,颈总、颈内动脉狭窄33例,椎动脉狭窄9例,单支血管病变4例,多支血管病变38例,发生钙化36例,椎动脉起源变异2例,单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3例,单侧椎动脉完全闭塞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5例.结论: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有方便、直观、准确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16~71岁.对病例患者进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平扫CT表现为15例患者颅内若干部位呈见出血灶.7例出现梗死灶,8例出现脑萎缩,2例正常.CTA显示18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血管闭塞或狭窄,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局部或全程显示不清,其走行区及周围见较多细小侧支循环血管影,6例患者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单侧大脑前及中动脉显示不清.18例见较为典型的颅底动脉环周围纤细、烟雾状迂曲血管,3例烟雾状血管较少显示,3例VR重建血管网显示效果一般,但是,经过调整VR透明值,便得以清楚显示血管网.VR重建技术对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其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效果显著,显示侧支和细小血管效果不如MIP和MPR.结论 通过CTA可较为清晰地显示颅底异常的脑血管网,颅内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近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的特征.在诊疗烟雾病过程时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可为临床诊治和预后评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海玲  王之平  王君松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65-106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此类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51例行颅脑及颅颈联合CTA检查发现的的10例永存动脉[永存三叉动脉(PTA)8例,永存舌下动脉(PHA)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永存动脉的发生率、CTA表现及合并其他脑血管异常的情况。结果:PTA的发生率为0.41%(8/1951)。PHA的发生率为0.10%(2/1951)。PTA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按Saltzman分型显示后循环供血情况: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例。2例PHA分别于C1、C2水平从颈内动脉发出,均向后内弯曲穿过扩大的同侧舌下神经管,与基底动脉形成吻合,吻合处下方的基底动脉萎缩,后交通动脉缺如。PTA吻合口下方基底动脉和(或)椎动脉发育不良2例;PTA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同侧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发育不良1例;PTA合并烟雾病及其侧枝血管动脉瘤形成1例。PHA合并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例。结论:16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及其合并的脑血管异常情况,并可根据动脉结构与形态间接评估其血流动力学特征,对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20层CT动态容积扫描技术在烟雾病侧支循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3例经临床、影像综合诊断为烟雾病患者的320层CT扫描图像,并结合病史、DSA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烟雾病患者320层CT动态容积扫描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底动脉环处见细小、杂乱、迂曲代偿血管网.烟雾病侧支循环途径包括willis环(6例)、眼动脉(4例)、颅底烟雾动脉(23例)、软脑膜吻合动脉(4例)、颈外动脉分支(9例)等.结论 320层CT动态容积扫描技术能显示烟雾病患者侧支循环情况,特别能良好显示来源于颈外动脉的侧支循环,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时磁共振血管成像病变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TIA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颅内动脉、颈部动脉,分析患者颅颈部供血动脉病变特点、狭窄情况。结果 磁共振检查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53例(88.33%),未见异常者7例(11.67%)。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发现病变者40例(75.47%),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现病变者13例(24.53%)。不同动脉系统的病变在颅内外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4.94,P=0.08470)。53例发生狭窄病例中,共有病变动脉92支,其中轻度狭窄20支,中度32支,重度38支,2支闭塞;按发生支数依次排序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大脑后动脉。结论 磁共振技术诊断TIA客观,综合患者临床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闭塞)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后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46例拟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患者,术前、后均行CTP及CTA检查。计算脑灌注参数图,对治疗前后脑灌注参数进行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CTA图像采用VR、CPR及MIP重建方法显示桥血管的走行及吻合口。结果 46例MC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术后达峰时间(time topeak,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图上灌注异常区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RV)图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CTA准确率96.5%。所有桥血管清晰显示,吻合口通畅。结论 CTP能够观察治疗前后脑灌注改善情况;CTA可以清楚地显示术后颅内外血管状态,两者相结合,为评价疗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D CTA结合全脑容积CTP成像评价脑缺血后侧枝血流对脑灌注状态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34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男24例,女10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8.22岁),接受了全脑动态CTA-CTP成像,22例患者在初次检查后20~40天进行了影像学随诊。动态CTA-CTP结果与随访的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4例患者中动态CTA-CTP成像阴性者3例,阳性者31例,诊断的敏感性96.88%,特异性100%。阳性者中29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D CTA发现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3例,其中12例患侧可见侧枝血管形成,这12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4 D CTA技术是评价侧枝循环及脑灌注状态的可靠的和有效的方法,有助于临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3D TRICKS 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3D TRICKS 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疑诊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行2D TOF MRA和3D TRICKS MRA检查,其中31例同期行DSA检查,以颈总动脉法(CC法)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闭塞2支,重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31支,轻度狭窄25支,正常18支。2D TOF MRA、3D TRICKS MRA与DSA对照,显示狭窄部位均与DSA所示相符。2D TOF MRA高估狭窄程度6支,3D TRICKS MRA高估狭窄程度1支。以DSA为标准,2D TOF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85.7%,90.3%(K=0.737);3D TRICKS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9%,100%,98.4%(K=0.955)。两种方法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TRICKS MRA与DSA对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55),明显优于2D TOF MRA(K=0.737,P〈0.05),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最佳检查方法,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脑血管造影在诊断或排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CNSV)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于我科行脑血管造影的近1000例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5例脑血管造影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诊断为PCNSV,并对其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共26支脑血管受累,其中包括7支大脑前动脉,12支大脑中动脉,3支椎动脉,1支基底动脉,3支颈内动脉C2C2段。受累血管腔形态改变表现为局限性狭窄(6支),多发局限性狭窄(3支),节段性狭窄(6支),串珠样改变(4支),闭塞(5支,其中3支伴侧支循环形成),动脉瘤形成或瘤样改变2支。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或排除PCNSV重要的和可行的一种检查手段,可以指导临床的正确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