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发性肾周围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自发性肾周围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35例自发性肾周围出血急诊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无外伤、抗凝治疗及肾移植史。35例全部经CT检查,10例行B型超声检查。10例行DSA检查并栓塞治疗,其中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35例自发性肾周围出血中,错构瘤18例,肾细胞癌7例,肾囊肿2例,单纯肾动脉瘤1例,肾动脉瘤破裂合并妊娠2例;嗜铬细胞瘤3例,其中2例合并妊娠。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1例。肝癌1例。结论 自发性肾周围出血的病因中肾脏肿瘤性病变居首位,尤以肾错构瘤多见。肾上腺肿瘤、肾血管疾病及腹腔内脏器病变也可引起腹膜后出血。CT可以准确而迅速地显示出血程度和范围。DSA检查对肾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应属首选,同时可行动脉栓塞治疗,降低肾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B超和CT检查均明确诊断;11例行急诊手术治疗,3例行介入治疗,3例保守治疗。结果:11例手术治疗中肾切除7例,肿瘤切除3例,腹腔镜下手术1例为肿瘤切除,术后恢复良好;3例行分支动脉栓塞,均得康复;3例保守治疗中2例病情稳定,1例改介入栓塞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B超及CT检查是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瘤体较大或出血量大者行肾切除术,对于孤立肾、病变对侧肾功能不全或者双侧多发病变的患者可行肾动脉栓塞术或肾部分切除等保肾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肾肿瘤自发性肾周围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6例肿瘤自发性肾周围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l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为肾癌。术前误诊2例,经B超或CT检出3例。结论:13超或CT检查有助于自发性肾周围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锦青  张云泉  高正今  乔清 《四川医学》2001,22(11):1010-1011
目的;分析自发性肾破裂出血的CT表现,探讨CT发现其病因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CT检查发现的自发性肾破裂出血,其中12例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0例中13例CT作出病因诊断,占65%;2例发现肾内病变,但CT不能提法病因;5例CT不能发现肾内病变。20例中肾肿瘤10例,血管平滑肿脂肪瘤占7例。结论:CT对于大多数自发性肾破裂出血可以作出病因学诊断,最常见病因是肾肿瘤,尤其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5.
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治(附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RAML)破裂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均行B超和螺旋CT检查,B超诊断正确率为61.5%(8/13),螺旋CT为84.6%(11/13),1例行MRI明确诊断,术前未确诊1例。3例急诊行患肾切除术,7例择期行患肾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2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1例给予保守治疗。12例获得随访5月~7年,定期复查B超或CT,3例患肾切除术者对侧未发现新的RAML,6例患肾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者病变侧肾脏未见肿瘤复发,2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者肿瘤明显缩小,血肿有一定程度的吸收,1例保守治疗者肿瘤未见明显变化,也未再出现明显症状,1例双肾病变患者1侧肿瘤有加快生长的趋势,建议密切观察,必要时手术治疗。结论:B超和螺旋CT是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MRI可以作为补充检查手段,对较大的肿瘤可行血管造影术,必要时可采取同期治疗。治疗以开放手术为主,积极争取切除肿瘤,努力保存肾单位,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和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发性肾包膜下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报告 13例自发性肾包膜下出血的诊治效果。结果 :4例肾癌行根治性肾切除 ,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行瘤体剜除 ,1例SLE行血肿引流 肾活检 ,1例肾结核行患肾切除 ,4例保守治疗。结论 :自发性肾包膜下出血是多种肾脏及全身疾病影响的结果 ,KUB IVP ,B超及CT可确定出血范围及可能的病因诊断。视其病因及症状作相应手术及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周明山  施展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Z):47-47,62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7年3月诊治的5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急诊行手术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1w后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均选择患肾切除术。结果5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肾错构瘤,无恶变。结论B超和CT检查对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有帮助;对肾错构瘤的治疗应全面考虑,手术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7例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5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5例行肾切除手术,2例行肿瘤剜除术。结果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例剜除术患者经6个月~3年的随访,未见复发且肾功能良好。结论B超对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有帮助,CT和MRI是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较好方法。对肾错构瘤的治疗应全面考虑,手术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3例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2年我院诊治的13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10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8例行肾切除术,5例行肿瘤剜除术,其中1例因对侧肾错构瘤再次破裂出血行2次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后恢复盎好,5例剜除术患者经6个月~3年的随访,未见复发且肾功能良好。结论B超对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是有帮助的,CT和MRI是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较好方法,它们不仅能提示病变的性质而且能确定出血的范围。直径大于4cm的肾错构瘤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时应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肾错构瘤破裂出血行肿瘤剜除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4年诊治的14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均行B超及CT检查,4例行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14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错构瘤,术前B超诊断符合率为28.6%,CT为71.4%,MRI为100%。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CT和MRI是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可靠方法,可明确出血的范围,对于直径大于5cm的肿瘤应早期积极手术,手术治疗应尽可能地保留肾单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 CT诊断肾癌分期总准确率为89.58%(43/48);动脉期扫描CT值明显高于平扫及实质期,平扫、实质期扫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显示43例病灶突出肾轮廓外,5例局限于肾轮廓内。平扫密度较为复杂,2例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5例伴随囊变、出血,4例钙化。动脉期均有不同程度中度强化和明显强化,40例动脉期增强后可见清晰边界,28例可见假包膜,17例可见"短刺"征;肾实质期扫描,强化程度明显减弱,静脉期强化程度进步一减弱。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肾癌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侵犯肾实质而肾盂占位不明显的肾小管逆行浸润型肾盂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9例浸润型肾盂癌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作对比。结果本组患者的患肾位于右侧6例,左侧3例;8例患肾形态无明显改变,另1例患肾隐约隆起;浸润型肾盂癌病灶形态均不规则,肾盂壁与肾实质分界不清,肾窦脂肪均消失。CT平扫病灶呈等高密度5例,等或稍低密度4例;有钙化或结石3例,出血2例,肾盂内均无明显肿块;CT值17.6~31.5Hu,平均24.6Hu。CT动态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呈相对较低密度,CT值29.4~55.2Hu,平均39.8Hu;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CT值38.2~73.2Hu,平均51.0Hu。结论浸润型肾盂癌从肾盂壁向肾实质浸润生长,患肾肾盂、肿瘤和肾实质分界不清,占位效应不明显,病灶呈轻中度进行性持续强化。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对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表现。结朵32例患者中,CT平扫阳性16例,诊断率50%;CTA显示大脑前动脉病变7例(闭塞4例,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病变18例(闭基10倒,狭窄8例),走脑前、中动脉同时闭塞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CTA诊断率100g。结论临床怀疑急性重症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行cT扫描,在排除脑出血及其它病变后应行CTA成像分析,为,临床诊治大面积脑梗塞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应用于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老年(≥60岁)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行头颅CT平扫,观察脑出血发病部位及相应CT表现。结果 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出血部位分别为:基底节35例(58.3%),CT表现为肾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血肿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丘脑11例(18.3%),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脑叶8例(13.3%)、小脑4例(6.7%),CT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脑干1例(1.7%)、多发性出血1例(1.7%)。其中以基底节出血为主要发病部位。结论 16层螺旋CT应用于6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对比磁共振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和CT检查在诊断小儿颅内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确诊颅内出血的患儿23例发病3天内进行头颅磁共振SWI成像和CT横切位扫描检查,对SWI成像和CT检查图像进行分析评分比较。结果 23例共有出血灶69个,SWI成像发现出血者23例,出血灶共69个,检出率为100%;CT扫描发现出血者21例,出血灶共29个,检出率为91.3%。两者对小儿颅内出血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对小儿颅内出血的敏感度高,其检出率明显高于CT,对颅内出血的小儿的诊断和治疗有显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96-98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肾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肾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透明细胞癌24例,乳头状肾癌6例,嫌色细胞癌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嗜酸细胞腺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肾炎性假瘤合并化脓性炎症1例。不同肾占位病变CT表现不同。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典型的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比较超声与CT检查对小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应用超声和CT对41例颅内出血病儿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检查,对超声检查与CT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 超声诊断为脑实质出血10例、硬脑膜下隙出血5例与CT相符;超声诊断蛛网膜下隙出血7例,漏诊2例,误诊1例;超声诊断脑室出血2例,漏诊1例,误诊1例;混合型出血12例,超声与CT检查诊断结果相符。PW显示血流频谱异常者39例,占95%。④结论 超声与CT检查诊断脑实质及硬脑膜下隙出血无明显差别。CT诊断蛛网膜下隙、脑室出血优于超声。CT确定出血部位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 4维血管造影(4D- CTA)及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于发病2-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PI检查,获得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参数图,同时获得4D- CTA图像;于发病的1-3d后行MRI检查,分析CT平扫、CTPI、4D- CTA、MRI表现。结果 CT平扫发现12例有16个缺血病灶,CTPI发现26例32个缺血病灶,MRI发现25例28个缺血病灶,4D- CTA显示有20例责任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双源CT 4D- CTA联合灌注成像能为急性脑缺血患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钝性伤后单纯肾蒂损伤后的 MS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钝性伤后经CT检查,临床随访,手术证实,其他影响检查互相印证的肾损伤40例,其中肾蒂损伤2例,占肾损伤5%,肾动脉分支损伤2例,占肾损伤的5%,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肾蒂损伤后MSCT表现:(1)腹腔积血;(2)膈肌脚增厚及膈肌脚浸润征象;(3)膈后间隙片状出血;(4)伤后1∽12小时肾轮廓、大小、密度、形态未见异常、肾周围脂肪囊清晰;(5)伤后24小时肾前、肾后筋膜稍增厚,肾周脂肪囊条索状影;(6)伤后3天以后肾体积进一步增大,密度减低,肾周脂肪囊片絮状影,肾筋膜增厚,膈后间隙及膈肌脚积血量未增加,均在肾内侧,未见肾外侧积血;(7)增强扫描可见肾血管内造影剂外溢及肾灌注减低和肾无灌注,可出现肾节段性及全肾梗死,肾皮质呈“线状强化的皮质环征”;(8)合并肠系膜血管损伤及肠管挫伤。结论:肾蒂损伤后早期出血较特征性位于肾内侧,主要位于膈肌脚及膈后间隙,可合并肠系膜血管及肠管损伤,及早增强扫描可发现肾灌注情况,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外科医师在作肠道修复手术时应注意避免过分牵拉,引起肾蒂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