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总结我院所收治的中晚期肾母细胞瘤采取术前化疗和未采取术前化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治疗效果并分析预后。方法收集1980~2000年间我院所收治的中晚期肾母细胞瘤(Ⅱ~Ⅳ期)患儿21例。组织学类型和分期按照美国Wilm's瘤研究组(NWTS-Ⅲ)采纳的临床病理分期。21例均以腹部肿物为主要症状来诊,其中伴有腹痛者11例,血尿者3例,低热者11例,恶心、呕吐者7例。21例按术前化疗与否分为两组:①1980~1990年间所收治的Ⅱ~Ⅳ期、未术前化疗组12例,其中Ⅱ期5例,Ⅲ期4例,Ⅳ期3例;②1991~2000年间所收治的Ⅱ~Ⅳ期执行术前化疗组9例,其中Ⅱ期2例,Ⅲ期6例,Ⅳ期1。所有病例均经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结果12例未采取术前化疗组均经术前准备后,行瘤肾切除术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手术中见瘤体表面血管粗大、丰富,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粘连,出血较多;术中肿瘤破溃4例,占33%。9例采取术前化疗的患儿术中见瘤体表面血管不丰富,出血少,易于切除;术中瘤体破溃1例,占11%。12例未采取术前化疗组术中死亡1例。术后1周开始化疗10例,1例患儿家长放弃治疗。术后化疗方案为长春新碱+更生霉素,或长春新碱+顺铂,时间为1年半。9例采取术前化疗组无手术中死亡病例。术后10~20d内复查白细胞正常后,开始术后化疗,时间为1年。结论①术前化疗可降低术中瘤体破溃率:②术前化疗可相应缩短术后化疗时间:本组病例显示,未术前化疗组的术后化疗时间为1.5年;采取术前化疗组的患儿,术后化疗时间为1年。③采取术前化疗组的患儿肿瘤体积缩小可降低手术难度,肿瘤表面的血管不丰富,术中出血减少,可降低手术难度并减少术中瘤体挤压刺激,从而减少术后远隔转移的可能性。另外,对于巨大肾母细胞瘤术中应仔细操作,谨防破溃,应注意手术视野、腹腔及切口的保护,避免污染,减少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2006—2018年收治的1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腹部IMT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外科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等。18例患儿术前均行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1例行穿刺及术前化疗,1例仅行开腹活检及术后化疗,其余均接受肉眼下肿瘤全切术,其中2例弥漫性腹部病变行多次手术并接受全身规律化疗。结果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均呈梭形伴有炎症浸润,部分镜下可见玻璃样变或局灶出血。1例随访中失访,1例肿瘤位于腹膜后间隙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16例随访4~29个月,未见术后严重并发症或死亡发生,1例弥漫腹部IMT病灶患儿带瘤存活。结论IMT可来源于腹部各区域并引发不同症状。影像学检查利于定位和诊断,但缺乏特异性。大部分单发病变可以单纯经手术治愈,对患有弥漫性腹部病变的难治性病例的治疗亟待经验积累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常用的肿瘤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的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经导管的动脉灌注化疗(TAIC或IAC)。TACE是将化疗药与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适用于肝、肾肿瘤。TAIC用于其他部位的肿瘤,只注入化疗药物而不用栓塞剂,进行局部的动脉大剂量冲击化疗,而避免邻近脏器受到栓塞。介入治疗所用的化疗药物有卡铂或顺铂,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等。栓塞剂有碘油、明胶海绵颗粒、微球颗粒等。根据肿瘤的状况,介入治疗可间隔4周重复1~3次,直至估计手术能完整切除肿瘤。国内TACE应用最多的儿童肿瘤为肝母细胞瘤和晚期肾母细胞瘤。TAIC被用于盆腔、卵巢、阴道、膀胱、骶尾部、腹腔、大网膜、肠系膜根部、臀部、上臂等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介入治疗与静脉用药全身化疗的交替应用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晚期肾母细胞瘤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介入性肾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作为一种术前化疗方法治疗巨大或晚期肾母细胞瘤的可行性。方法 10例巨大或晚期肾母细胞瘤术前行TACE,栓塞剂为40%碘油(或超液化碘油)0:5-0.6ml/kg、阿霉素10-15mg/m∧2(体表面积)和明胶海绵,2周后手术切除瘤肾。结果 TACE后有发热,但无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改变,肿瘤缩小,手术时出血较少,易完整切除。治疗后有“降期”现象,有5例因肿瘤彻底坏死而术后不能确定组织类型。结论 TACE的优点是化疗药物剂量小,全身副作用少,肿瘤坏死较彻底,可将术前治疗时间缩短为2周,可作为一种术前化疗方法,单独应用或与全身用药并用于中晚期肾母细胞瘤的治疗。缺点与静脉用药术前化疗相似,有“降期”现象,且因肿瘤彻底坏死而组织分型困难。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有助于在TACE前确定肿瘤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小儿腹部实体肿块常见类型及肿瘤的早期诊断、外科治疗适应证及手术技巧进行深入讨论。方法总结了1993~2003年十年间我院共收治小儿腹部肿瘤患儿29例,其中22例接受手术,除1例术后死亡,其他21例预后良好。回顾性研究其相关因素。结果22例腹部肿瘤患儿,其中16例肝母细胞瘤,1例术后因凝血功能障碍死亡,2例肾母细胞瘤,3例畸胎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术后恢复良好。肾母细胞瘤术后均行化疗。术后患儿未发生腹腔大出血及邻近器官损伤。结论小儿腹部肿瘤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术前要认真检查及分析,根据病理分型及患儿耐受能力进行合理的个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实体瘤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无法手术完整切除的实体瘤患儿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肿瘤穿刺活检,根据病理检查结果予以化疗,待瘤体缩小后行手术切除,并将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1例均穿刺活检获成功,5例病理检查结果出来后家长放弃治疗,16例患儿行化疗,其中15例手术切除,1例正在术前化疗中.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比较,14例结果一致,1例不符合,符合率为93.3%.结论 超声穿刺活检诊断小儿实体瘤准确性高,能为小儿实体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晚期肾母细胞瘤的术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晚期肾母细胞瘤术前治疗的必要性 ,并分析术前全身化疗和肾动脉化疗栓塞合并全身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Ⅲ、Ⅳ期肾母细胞瘤分为 2组 :①未术前治疗组 11例 ;②术前治疗组 19例 (又分为全身化疗亚组 6例和肾动脉化疗栓塞合并全身化疗亚组 13例 )。结果 未术前治疗组手术死亡率 18.2 % (2 /11) ,肿瘤完整切除率 9.1% (1/11) ,2年无瘤生存率 9.1% (1/11)。术前治疗组手术死亡率 0 % (0 /19) ,肿瘤完整切除率 6 3.2 % (12 /19) ,2年无瘤生存率 73.7% (14 /19)。肿瘤完整切除率比较和 2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0 .0 1)。术前治疗组中 ,肾动脉化疗栓塞合并全身化疗亚组完整切除率和 2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全身化疗亚组。结论 术前治疗可明显提高Ⅲ、Ⅳ期肾母细胞瘤的完整切除率和 2年无瘤生存率。术前肾动脉化疗栓塞与全身用药化疗并用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马蹄肾合并肾母细胞瘤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8年我院收治7例马蹄肾合并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4例,就诊年龄1岁至8岁8个月,平均4岁6个月。肿瘤位于左侧4例,右侧2例,峡部1例。主要临床表现:腹痛4例,无症状腹部包块1例,偶然超声检查发现肿物1例,外院手术并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4例(其中2例因瘤体破裂,1例因瘤体巨大且合并肺部转移,1例因瘤体巨大)术前化疗后行患侧肾脏切除及峡部肿瘤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2例肿瘤位于肾脏一极行肿瘤剜除术,术后辅以化疗;外院术后及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于我院行复发肿瘤切除术+盆腔转移灶切除。结果 5例获随访(含2例肾肿瘤剜除术)6个月至11年,平均4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行肿瘤剜除者肾脏功能良好。2例失访,包括外院术后及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术前肺转移1例。结论马蹄肾合并肾母细胞瘤较少见,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如肿瘤位于肾脏一极可行保留肾脏的肿瘤剜除术,术后按病理分型分期辅以化疗和/或放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病理类型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平均年龄4.7岁(1~13岁),男20例,女10例。8例患儿未出现特异性症状(8/30,26.7%),7例为检查过程中意外发现,1例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术后随诊过程中发现;18例患儿因呼吸道症状就诊(18/30,60.0%),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2例胸背痛(2/30,6.7%);2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30,6.7%);12例伴发热(12/30,40.0%)。行胸腔镜手术16例(53.3%),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9例(30.0%),开胸手术5例(16.7%)。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神经母细胞瘤4例(13.3%),神经节母细胞瘤8例(26.7%),节细胞神经瘤16例(53.3%),神经鞘瘤1例(3.3%),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6.7%)。30例中良性16例(53.3%),恶性14例(46.7%)。结论 小儿纵隔肿瘤症状不典型,难以早期发现,胸部CT及MRI是诊断的主要手段,经手术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例胸膜肺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范围1岁2个月至10岁。5例患儿行肿瘤大部分切除(其中部分肺叶切除术1例,肺叶修补术4例),1例行肿瘤完整切除。6例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34个月。结果 6例患儿中5例首诊被误诊,其中3例首诊为肺炎,1例首诊为胸腔积液,1例首诊为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6例患儿随访结果分别为:临床痊愈1例;带瘤生存1例(目前正规接受化疗中);术后1个月死亡3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结论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Ⅰ型胸膜肺母细胞瘤易误诊为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术后预后相对理想;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后续正规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ATP-TCA)在恶性实体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ATP-TCA技术对23例小儿恶性实体瘤(其中肾母细胞瘤8例,恶性生殖细胞瘤6例,神经母细胞瘤5例,肝母细胞瘤4例)进行药敏检测,测定其对长春新碱(VCR)、放线霉素D(ACTD)、多柔比星(ADM)、依托泊苷(VP-16)、丝裂霉素(MMC)、卡铂(KB)、羟基喜树碱(HCPT)、顺铂(CDDP)等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1例神经母细胞瘤标本因细胞数少,放弃培养,余22例标本顺利完成检测,可评估率为95.65%.化疗药物对小儿恶性实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如肾母细胞瘤对ACTD、VCR+ACTD较敏感,肝母细胞瘤及恶性生殖细胞瘤对ACTD较敏感,神经母细胞瘤的耐药率高,HCPT对肾母细胞瘤敏感性较差,但对其他3种实体瘤体外总有效率为57.14%.结论 ATP-TCA技术是一种灵敏、可靠的肿瘤细胞敏感试验方法,可用于指导临床小儿恶性实体瘤化疗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其中小儿恶性肿瘤占0.8%~1%,以小儿恶性实体瘤为主,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以及生殖细胞肿瘤等最为常见。目前,综合治疗是治疗小儿恶性实体瘤的基本手段,它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放疗、介入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其他疗法。辅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收治的16例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例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的影像特征及手术中所见、实施手术的方法和效果。结果 首发症状多为呕血、便血,少数表现为顽固性贫血,脾脏肿大是其重要体征,均经彩色多普勒获得明确诊断。16例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有14例另加不同的分流手术。脾-肾分流手术适用于大多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患儿,年龄及肾血管的直径不一定是限定手术的条件。术后随访显示患儿贫血纠正,上消化道出血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显示分流处血流通畅。结论 该病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基础上,分流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在小儿腹部恶性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巨大腹部肿瘤采用介入治疗,为肿瘤完整切除创造有利条件。方法 对12例腹部恶性肿瘤患儿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个月 ̄7岁。肝母细胞瘤6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肾母细胞瘤2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采用Seldinger’s技术进行动脉插管造影,确定肿瘤主要供血动脉,进行肿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局部注入化疗药物,然后用碘油、明胶海绵或白芨微球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结果 12例中7例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总结16例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诊治。结果 一侧重复肾上肾段输尿管开口9例,其中7例行重复肾上肾段及输尿管切除,2例行异位输尿管与膀胱抗反流移植术;单侧单一输尿管异位开口7例,均行患肾及输尿管切除术;16例术后滴尿症状消失。结论 本病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IVP与B超检查相互补充,有助于异位输尿管开口的定侧及手术进路,手术方法依双肾功能而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近15年来对Ⅲ、Ⅳ期。肾母细胞瘤患儿的多模式综合治疗经验。方法1995年5月至201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共对26例单侧Ⅲ、Ⅳ期肾母细胞瘤患儿采用多模式的综合治疗。诊断标准:肾门、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弥漫性腹腔播散或术时散落;腹膜有肿瘤种植;镜检或肉眼有肿瘤残留;局部浸润至重要脏器;肿瘤远处转移。全部病例按年限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①术前单纯介入治疗组(TACE组)11例,为1995年至2002年收治病例,采用术前肾动脉化疗栓塞(TACE),1周后手术切除瘤肾,术后化疗或加放疗的综合治疗;②术前介入治疗加短期全身化疗组(T+S组)15例,为2003年至2010年收治病例,采用术前TACE加2~3周静脉化疗,然后手术切除瘤肾,术后化疗或加放疗的综合治疗。TACE采用吡柔比星40mg/m。,长春地辛3mg/m2,超液碘油5~10mL。术前短期静脉化疗采用长春地辛3mg/(m2·周),共2次;放线菌素D10we/(kg·d),共5次。术后化疗和放疗按照北京儿童医院肾母细胞瘤治疗方案。TACE组与T+s组分别有3例和9例接受术后放疗。结果两组患儿术后分期为:TACE组Ⅲ期10例,Ⅳ期1例;T+S组Ⅲ期11例,Ⅳ期4例。两组各有弥漫问变型2例。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分别为63.6%(7/11)和80.0%(12/15),P=0.407。随访至2010年12月,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18(102—186)个月和43.5(1~9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7%和1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本研究表明,术前动脉栓塞化疗加短期静脉化疗,手术切除瘤肾,术后继续化疗和放疗的多模式综合治疗是对Ⅲ、Ⅳ期肾母细胞瘤患儿的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合并静脉瘤栓的儿童肾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例合并静脉瘤栓的肾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从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讨论.结果 腹部包块及肉眼血尿是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仅1例存在可能与瘤栓相关的腹壁静脉曲张表现.15例通过CT术前确诊静脉/心房瘤栓,腹部B超诊断14例.13例经过术前4~8周以长春新碱+更生霉素为主的化疗后,6例瘤体及瘤栓缩小.15例全部成功行手术切除瘤肾及静脉或心房瘤栓,其中1例行深低体温体外循环下心房瘤栓取出术,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无相关并发症.术后根据NWTS4分期标准及不同病理类型给予规律放化疗,目前随访到的9例中8例无瘤存活,最长超过5年.结论 采用肾脏肿瘤根治及静脉瘤栓取出术配合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是小儿肾脏肿瘤合并静脉瘤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腹膜后神经鞘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上海市儿童医院2020年10月收治的1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儿为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腹膜后神经鞘瘤的疗效及安全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该患儿为15岁女童, 以间歇性腰背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腹膜后肿物, 边界尚清, 周围脏器未见明显肿瘤浸润。血液学检查未见异常。完善术前准备后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右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大小约10 cm×6 cm×5 cm, 包膜完整, 予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长5 h, 术中出血约450 mL, 未输血。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经典型神经鞘瘤。术后3 d出院。随访17个月, 无腰背部疼痛等不适, 肿瘤无复发。结论儿童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罕见,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可安全有效地根治儿童巨大腹膜后肿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本院近6年来诊治的肾母细胞瘤伴静脉瘤栓病例资料,探讨此类患儿的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6年在本院诊断并接受系统治疗的肾母细胞瘤伴静脉瘤栓患儿临床资料,共1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1∶2)。平均首诊年龄3.94岁(最小1.5岁,最大7岁)。左侧5例,右侧7例。临床分期Ⅰ期5例,Ⅱ期4例,Ⅳ期3例(其中2例为肺转移,1例为肝脏和肺转移)。静脉瘤栓分型:Ⅰ型(下腔静脉的瘤栓在肾静脉水平以上,但距离小于2 cm)5例;Ⅱ型(瘤栓在肾静脉水平以上,距离超过2 cm,未超过肝门)2例;Ⅲ型(瘤栓超过肝门水平,但在横膈以下)2例;Ⅳ型(瘤栓超过横隔水平)3例。结果 12例患儿中,5例Ⅰ型瘤栓及1例Ⅱ型瘤栓患儿在明确诊断后即行肿瘤及瘤栓切除术,其余6例均在手术前接受化疗,肿瘤及瘤栓缩小后再行肿瘤及瘤栓切除术。5例瘤栓有残留。12例手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肾母细胞瘤。经过术前化疗的病例中,瘤栓中均未见肿瘤细胞,仅为纤维组织及泡沫细胞。Ⅰ型瘤栓与静脉壁无粘连,Ⅱ至Ⅳ型瘤栓均下腔静脉壁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或浸润。全部患儿均完成方案中所有化疗程序及放疗。均于门诊定期随访0.5~6年,未见肿瘤复发。其中5例瘤栓残留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下腔静脉瘤栓有明显变化。结论①新辅助化疗对于此类患儿十分有必要;②根治手术中,不必过分追求瘤栓的完整切除,可以允许少量的瘤栓残留;③术后持续的规范化化疗和放疗是良好预后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应用于儿童腹部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和保定市儿童医院肿瘤外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6例腹部恶性肿瘤患儿临床资料,16例患儿中位年龄5岁8个月(8个月至13岁11个月),均行手术切除(细胞减灭术或肿瘤切除术),同时术中行HIPEC。收集所有患儿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及初步疗效。结果16例患儿中,肾母细胞瘤5例,横纹肌肉瘤4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1例,未分化肉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腹膜浆液性癌1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本次手术为初次肿瘤切除术者6例,既往曾行肿瘤切除术、本次为肿瘤复发再手术10例。16例中位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PCI)评分2.5分(0~21分),肿瘤切除后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评分0~1分。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或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4例在HIPEC后30 d内出现三级不良事件。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3~20个月)。本次手术后共6例患儿复发:3例因复发死亡;1例复发后经再次化疗、手术、放疗,现无瘤生存;2例复发后化疗,带瘤生存。其余10例均未出现复发,无瘤生存。中位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7.4个月(2~20个月)。结论HIPEC应用于儿童安全、可行,未增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短期随访显示HIPEC对小儿腹部恶性肿瘤可能有效,但长期有效性还需要增加病例及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