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异常性传染病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科 2 0 0 1年 1月~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 6 9例IM患儿 ,应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疗效显著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IM患儿 6 9例 ,血清EBV IgM均阳性 ,周围血异常淋巴细胞计数均≥ 0 .1,均符合IM诊断标准[1] 。随机分为治疗组 (IVIG组 )和对照组 (病毒唑组 )。IVIG组35例 ,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2~ 12个月 12例 ,~ 3岁 11例 ,~ 7岁 9例 ,>7岁 3例。以发热、肝脾大为主 2 3例 ;发热、颈淋巴结大、咽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血液肿瘤科2016年4月-2017年1月符合IM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150例。比较单纯EBV感染者和EBV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IM发病的高峰年龄集中在3~6岁,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混合感染率为49.3%(74/150例),各年龄段混合感染率大致相同(0~3岁组混合感染率为45.8%,3~6岁组混合感染率49.1%,6岁组混合感染率为53.4%,χ~2值为0.53,P0.05)。74例混合感染者,主要合并的病原体有肺炎支原体(MP)18例(12.0%),乙型流感病毒15例(10.0%),副流感病毒7例(4.7%),腺病毒(ADV)1例(0.7%),柯萨奇病毒(CoxV)2例(1.3%),嗜肺军团菌1例,Q热立克次体1例,合并两种以上其他病原菌感染者29例(19.3%)。EBV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1.2×10~(-5)),肝功能异常更为突出,且细胞免疫功能也更差(P=7.5×10~(-5)),P值均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混合感染组EBV-DNA复制量更高(高量复制率为59.46%,渐进显著性为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混合感染在儿童IM患儿中较常见,其病情更重。早期识别混合感染,早期联合用药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以及并发症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1996年 2月~ 2 0 0 2年 5月我院儿科收治急性病毒性脑炎 (病脑 )并心肌炎 48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 3 0例 ,女 18例。 1~ 3岁 10例 ,~ 6岁 14例 ,~ 12岁2 4例。平均住院 16d( 14~ 2 1d)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病脑诊断标准[1] 及 1999年昆明会议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 ] 。 1.临床表现 :入院时均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 ,2 7例住院期间出现心肌炎表现 ,其中 2例并肺炎、心力衰竭 见表 1。 2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降低 3 7例 ( 77.2 % ) ,以淋巴细胞为主 ;白细胞轻度升高 4例 ( 8.3 % )。尿蛋白 ( + ) 10例 ( 2 0 .8% )。粪…  相似文献   

4.
小儿药物性血尿36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院 1992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共收治药物性血尿患儿 36例。 36例中男 2 4例 ,女 12例 ,男女之比为 2∶1。年龄 0~ 3岁 15例占 42 % ,4~ 10岁 14例占 39% ,11~ 14岁 7例占 19%。36例中 ,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2 0例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6例 ,腹泻病 5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3例 ,皮肤化脓性感染 2例。本文 36例均为使用常规剂量。其所用药物名称及使用后血尿出现的时间如表 1所示。全部病例查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正常 ;均为肉眼血尿 ,尿常规检查红细胞 ( ~ ) ;尿蛋白 ( )10例 ,但尿蛋白定量均 <0 1g/ 2 4h。2 5例尿红细…  相似文献   

5.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研究EB病毒 (EBV)感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急性期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况 ,以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2 2例IM急性期、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CD19、CD2 3 /CD19 表达 ,配对比较并与 2 1例相同年龄健康儿童组成的对照组比较。同时记录患儿的发热时间。结果  (1)IM急性期CD19[(5 6 3± 2 91) % ,(387± 178) /mm3 ]CD19 /CD2 3 [(2 4 5± 1 87) % ,(16 0± 99) /mm3 ]恢复期CD19[(12 4 9± 5 70 ) % ,(4 2 8± 15 6 ) /mm3 ]CD19 /CD2 3 [(5 0 5± 2 79) % ,(172± 78) /mm3 ],均较对照组CD19[(16 2 0± 2 80 ) % ,(5 4 5± 15 0 ) /mm3 ]CD19 /CD2 3 [(7 0 8± 2 78) % ,(2 4 9± 136 ) /mm3 ]低 (P <0 0 1或 0 0 5 )。病程越早 ,下降越明显。 (2 )IM急性期与恢复期的CD19、CD2 3 /CD19 表达均成正相关 (P <0 0 1) ;急性期和恢复期CD19与CD2 3 /CD19 表达均成正相关 (P <0 0 1)。 (3)发热时间与CD2 3、CD2 3 /CD19 表达成负相关 (P <0 0 1)。结论  (1)在IM急性期 ,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受到明显抑制 ,随着病情恢复而减轻 ;累及越显著、恢复越慢 ,同时症状越重。 (2 )CD19、CD2 3 /CD19 表达水平对于儿童IM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预测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 ,IM )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将1 4 2例儿童IM分成0~3岁,>3~6岁,>6~1 5岁3个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IM 6岁以下儿童占66.9% ,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为主。年长儿发热时间长,眼睑浮肿和皮疹在年幼儿多见。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年幼儿偏低,血清ALT、AST值在年长儿偏高,血清LDH值在各年龄组均呈高值。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年长儿阳性率高。结论 儿童IM某些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有关,应予以重视,以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2009 - 01 - 01—2009 - 12 - 3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检中心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行EBV衣壳抗原(EBVCA)血清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全面调查,从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方面统计EBV的感染情况。结果 18岁以下住院患儿EBV总体感染率为35.27%,新发感染率为12.66%。EBV的累积感染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至学龄前期近半数儿童已发生感染,3~5岁为感染发生的高峰年龄。0~3个月、 > 3~6个月、 > 6~12个月、 > 1~2岁、 > 3~5岁、 > 6~12岁、 > 12~18岁的EBV累积感染率分别为27.70%(实际低于该值)、10.48%、14.13%、27.69%、44.61%、51.99%、57.34%;新发感染率分别为1.15%、1.25%、2.52%、12.55%、22.21%、18.55%、20.3%。3月及9~10月EBV的新发感染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阶段按性别比较EBV累积感染率及新发感染率除1~2岁组有差异外(P < 0.05),其余各组均无差异(P > 0.05)。结论 住院患儿EBV的感染率较国内的既往报道明显降低,学龄前儿童已有近半数发生感染,3~5岁为感染的高峰年龄段。 EBV的累积感染率及新发感染率无性别差异;3月及9~10月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功能群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 5 0例IM患儿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 、CD4 + 、CD8+ 、CD+ 16+ 56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IM患儿外周血CD3+ 、CD8+ 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CD4 + 、CD+ 16+ 56淋巴细胞及CD4 + /CD8+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EB病毒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关键。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1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 1 的表达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IM患儿 38例、新生儿 1 4例、对照组 1 4例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 1 表达水平。结果 IM组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比例、表达CD2 1 B淋巴细胞数及B淋巴细胞表达CD2 1 位点均高于 2个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结论 EB病毒 (EBV)感染可诱导B淋巴细胞持续高表达CD2 1 ,以利于病毒进入细胞并导致潜伏型感染和增殖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白介素)-2受体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相关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2例患儿分为IM组、IM转化EBV相关的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组和EBV-HLH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患儿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和EBV抗体四项(EBV壳抗原VCA-IgM、VCA-IgG和EBV早期抗原EA-IgG、EBV核抗原-1 EBNA-1-IgG),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患儿血浆EBV-D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56)。结果 72例患儿急性期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均超过2 400 U/ml;IM转化组在急性期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仅轻度增高(4 320 U/ml),与IM组(3 310 U/ml)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却明显增高(8 970 U/ml),并接近EBV-HLH组水平(11 230U/ml);EBV抗体四项显示IM转化组和EBV-HLH组在治疗后VCA-IgG和EA-IgG仍然持续高滴度,同时EBV核抗原-1-IgG仍持续阴性;三组急性期都有EBV-DNA拷贝数从低拷贝至高拷贝的病例,治疗后IM转化组和EBV-HLH组仍可检测到EBV-DNA(3×103~4×105copies/ml);IM转化组和EBV-HLH组CD8+细胞在治疗后仍持续较高水平[(61.32±4.63)%,(68.36±4.32)%],并同时出现NK细胞(CD56+)比例下降[(9.23±3.28)%,(10.52.±3.34)%]。结论结合EBV抗体、EBV-DNA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检查有可能成为追踪观察EBV感染相关疾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 6 0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 0例中男 4 4例 ,女 16例 ,男女之比为 2 75∶1。年龄 9个月至14岁 ,其中 >3岁 4 8例 (80 % ) ;农村 5 2例 (86 7% ) ,城市 8例 (13 3% ) ;就诊时病程 6h至 34d ,以 4~ 5d多见 ,共 38例(6 3 3% )。 6 0例均符合 1992年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第 10版的诊断标准。1 2 方法 对 6 0例完整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 ,就其临床特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发病率及卡介苗接种情况等与有关文献比较。2 结果2 1 发病…  相似文献   

12.
小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6月 ,本院收治小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15例 ,病程 1周至 2个月。 15例中男 9例、女 6例 ;年龄 <2 8d 1例 ,2 9d至 5岁 4例 ,>5岁 10例。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发热、头痛、呕吐、乏力 ) 10例 ,口唇单纯疱疹 5例 ,抽搐 9例 ,精神异常 6例 ,面神经麻痹 4例 ,昏迷 3例 ,偏瘫 2例 ,脑疝 1例。 15例中腰穿查脑脊液压力均增高 ,细胞数 (5 0~ 6 5 0 )× 10 6/L ,淋巴 0 6 0~ 0 95 ,红细胞增多 3例 ,糖 <2 75mmol/L6例、≥ 2 75mmol/L9例 ,氯化物均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均阴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  相似文献   

1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随检测方法的灵敏与先进 ,其发病有增多趋势 ,且预后严重 ,甚至造成死亡 ,必须认识到DIC是危重患儿常见并发症。因此 ,及时发现DIC ,作好诊治及护理是临床应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5月PICU病房收治DIC 30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9例。~ 1岁 14例 ,~ 3岁11例 ,~ 5岁 1例 ,>5岁 4例。 2 8例发病至出现DIC病程平均 3 8d。 2例入院时即诊断DIC ,占 6 6 %。1 2 临床表现 依出现早晚为早期微循环障碍、休克、出血、血小板减少。依出现症状多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非肿瘤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患儿不同临床类型的EBV抗体、EBV-DNA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为EBV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103例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临床疾病类型分为3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aleosis,IM)组68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组13例;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Epstein-Barr virus-rel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组22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的EBV抗体、EBV-DNA、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系列的变化.选择同期正常儿童26例为对照组,检测其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系列,并与其余3组比较.结果 (1)CAEBV组、EBV-HLH组的C3、C4水平明显低于其余2组(P均<0.05);EBV-HLH组、CAEBV组、IM 组及对照组的IgA、IgG、IgE水平均逐渐升高,EBV-HLH组、CAEBV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M组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M组CD8+T细胞较其余3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BV-HLH组的总T细胞、CD4+、CD8+、CD4+/ CD8+、NK及B细胞比其余3组均显著下降(P均<0.05).(3)IM组及CAEBV组各项EBV抗体阳性率均高于EBV-HLH(P均<0.05);EBV-HLH组的EBV-DNA水平均高于IM组及CAEB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血清中的EBV-DNA水平与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EBV感染导致的IM、CAEBV 及EBV-HLH 3种疾病发病机制均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动态监测EBV载量和细胞免疫功能可反映疾病状态和进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后所致的一种多脏器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小儿较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致误诊。现将早期误诊的9例IM患儿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4例,年龄1-3岁5例,-7岁3例,>7岁1例。1.2 临床表现 9例均有发热,多为不规则热,热程3-14d;淋巴结肿大6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2例伴腋窝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和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MCLS)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并对比分析 ,以明确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 ,指导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近 10年住院IM患儿 2 2 5例 ,MCLS患儿 2 80例。实验室指标包括 :EB病毒 (EBV)抗体、嗜异凝集试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异形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M及MCLS患儿EBV抗体阳性率均高 ,无显著差异。嗜异凝集试验及异形淋巴细胞检查 ,阳性率差异甚大 ,IM患儿中可见明显增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均增高 ,MCLS白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更明显 ,而IM则以淋巴细胞升高明显 ;而血小板计数则以MCLS增高明显 ,且当白细胞总数趋于正常时血小板持续升高。结论 IM及MCLS病因似与EBV感染有连带关系 ,在实验室检查中各有特点 ,掌握其鉴别诊断要点 ,对早期明确诊断 ,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儿麻疹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资料 :我院 1999年 9月至2 0 0 0年 8月收治麻疹患儿 336例 ;门诊 132例 ,住院 2 0 4例。男 196例 ,女140例。年龄最小 2个月 ,最大 14岁 ,2~ 6个月 32例占 9 5 % ,~ 8个月 2 9例占 8 6 % ,~ 1岁 5 3例占 15 8% ,~ 3岁 6 4例占 19 0 % ,~ 5岁 6 4例占19 0 % ,~ 8岁 6 3例占 18 8% ,~ 10岁2 0例占 6 0 % ,~ 12岁 7例占 2 1% ,>12岁 4例占 1 2 %。 1999年 9月发病 2例 ,10月份 2例 ,11月份 8例 ,12月份 9例 ;2 0 0 0年 1月份 7例 ,2月份14例 ,3月份 40例 ,4月份 6 7例 ,5月份 85例 ,6月份 46例 ,7月份 2 6例 ,8月份 30例。2 0 …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科于 1996年 2月~ 2 0 0 0年 2月共收治川崎病 4 8例 ,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川崎病患儿 4 8例 ,男 2 8例 ,女 2 0例。年龄 6个月~ 12岁 ,<2岁 2 1例 ,~ 4岁 18例 ,>4岁 9例。入院时病程 2~ 12d。符合 1984年日本MCLS研究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 。二、临床表现 均于病程d1出现发热 ,热程 5d以上 ,指(趾 )端脱皮 4 6例 (95 .83% ) ,4 4例病程 10d以后出现症状 ;口唇潮红、皲裂 4 7例 (97.92 % ) ,4 3例病程 4d内出现 ,持续时间 6~ 13d ,平均 11d ;眼结膜充血 32例 (6 6 .6 7% ) ,…  相似文献   

19.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的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2 0 0 2年1 0月至2 0 0 3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的1 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亚群上CD2 5+的表达和CD4+细胞上CD4+CD45RA+、CD4+CD45RO+的表达;对照组为1 0例健康体检儿童。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意义。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 +百分率( % )为( 62 . 2 3±6 .2 7) ,较对照组( 68 .60±4. 74)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 0 5) ;CD4+、CD8+百分率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CD8+CD2 5+百分率( % )为( 0 . 61±0 . 58) ,较对照组( 2 .1 6±0 . 40 )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0 .0 1 ) ;CD4+CD45RA+/CD4+CD45RO+比值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 <0 . 0 5)。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时存在细胞免疫失调,主要表现为总T细胞降低,T细胞活化障碍和CD4+CD45RA+/CD4+CD45RO+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20.
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临床资料 :1995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 ,我科共收治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患儿 32例 ,男 2 1例 ,女 11例 ,最大年龄 14岁 ,最小年龄 5岁。在皮肤尚未出现紫癜的 6例患儿中 ,上腹部疼痛 ,右下腹有限局性压痛 ,诊为急性阑尾炎 3例占 9 4% ;腹痛、呕吐、血便或血水样便诊为坏死性肠炎 2例占6 3% ;诊为肠套叠 1例占 3 1%。紫癜出现后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的 2 6例患儿中 ,出现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诊为肠套叠 10例占 31 3% ,肠坏死肠穿孔 8例占 2 5 0 % ,肠梗阻 8例占2 5 0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过敏性紫癜主要并发症之一 ,本组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