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和河北省1007名城乡居民对常见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10个居委会和河北省武安市下属10个村庄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拟调查1000人,实际调查1007人,其中城市居民503人,农村居民504人。使用"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问卷"了解城乡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及对常见精神疾病,即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酒依赖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在调查的1007人中,听说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酒依赖的城乡居民分别为770例(76%)、677例(77%)、729例(72%)。在听说过精神分裂症的人中50%认为无助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32%认为震颤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49%认为精神分裂症通过心理治疗可以治愈。在听说过抑郁症的人中54%认为古怪行为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在听说过酒依赖的人中38%认为兴趣缺乏是酒依赖的常见症状。结论北京市和河北省1007名城乡居民对常见精神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低,需加强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2.
预防自杀和自杀未遂主要的策略之一是针对自杀及自杀相关问题开展公众心理教育,而有效的心理教育需要首先了解不同人群对自杀的态度、自杀知识水平以及不同人群对自杀态度的差异性。国外研究提示不同人群对自杀的态度因文化背景、宗教习俗等原因相差甚远。国内对自杀态度的研究多局限于医务人员、学生等特殊群体。本研究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自杀态度的调查分析,为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研究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硕士研究生对自杀的态度。方法应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对229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硕士研究生对自杀总体上是持矛盾的或中立的态度,其中研一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研二和研三学生。结论研究生对自杀的态度与大学生相比总体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国北方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自杀态度。方法:分层随机取样抽取北京市区10个居委会及河北武安10个村庄≥18岁社区居民进行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调查;分析和比较城乡居民的自杀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1 007人(城市503人,农村504人)完成调查,肯定考虑自杀排在前5位城市居民依次为吸毒成瘾(11.9%)、患不治之症(11.3%)、是别人的累赘且未来没有希望(10.9%)、因赌博而大量负债(8.7%)、被强奸或被强暴(5.2%);农村居民为患不治之症(15.1%)、吸毒成瘾(12.7%)、被强奸或被强暴(11.9%)、是别人的累赘且未来没有希望(9.9%)、年老无人赡养(8.1%)。城市居民在遭遇生意失败、严重抑郁或忧郁时更多的人可能考虑自杀;农村居民遭遇恋爱被干涉、被强奸或被强暴、年老无人赡养时更多的人可能考虑自杀。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城乡居民对量表中各种特殊境遇时考虑自杀的可能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城乡居民面对不同负性生活事件时自杀态度有所不同;建立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自杀率。  相似文献   

5.
D型人格(Type D personality),是荷兰学者Denollet 于 1996年在对冠心病患者的人格研究中提出的,它包含负性情感(negative,affcctivity,NA)和社交抑制(social inhibition,SI)两个维度,是人群中一种常见的人格特质[1].青少年是生理、心理和人格等方面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此时期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效果较好,也可对自杀预防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探讨D型人格与抑郁、绝望、自杀倾向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中D型人格的分布情况及与抑郁、绝望及自杀倾向的关系,为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类别抑郁症患者对自杀的态度。方法应用自杀态度问卷(QSA)作为调查工具,测试不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态度。结果不同抑郁症患者有不同自杀态度,有自杀念头并有过自杀行为者,对自杀行为持肯定、理解、宽容的态度,而有自杀念头但无自杀行为者对自杀行为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在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安乐死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均持肯定、理解、认可、宽容的态度。无自杀念头、无自杀行为者对自杀行为持反对、否定、排斥态度,且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安乐死也持矛盾、中立或反对、否定、排斥态度。结论应用自杀态度问卷将抑郁症患者加以区分,对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在预防自杀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态度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山市小学、初中及高中共12所学校983名教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知识问卷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总评分(15.92±2.50)分,总体正确率为79.6%;9种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中掌握最好的是抑郁症(38.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34.2%)和多动症(33.6%),最差为抽动症(13.4%);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35.94±5.52)分。组间比较显示:女性教师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总评分高于男性教师,中学组教师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总评分上优于小学教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教师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与其年龄及工作年限呈负相关(r=-0.07,P均0.05)。被调查的983名教师中,有228名(23.2%)反映在其教学工作中遇见过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97.2%(955名)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在知识获得途径方面,新闻、杂志或网络所占比例最高(70.2%),专业讲座或培训(8.6%)及专业书籍(7.8%)较低。结论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总体较好,具体病种掌握不均衡,对待精神疾病态度有待改变,可以借助新兴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宣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干预对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中学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筛选出有自杀风险的高危中学生65人。除接受学校常规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参加团体认知行为实践辅导;对学生家长进行自杀预防宣教。并在干预前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环境问卷(FES)、Beck抑郁量表(BDI)、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自尊量表(SES)问卷基线评估、干预后6个月及18个月后问卷随访评估效果。结果:干预后,青少年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0,P=0.264,P0.05);其他问卷在干预后6个月及18个月后随访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6个月随访与12个月后随访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社会干预对改善中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性别、负性情绪对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自杀态度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91名大学一年级医学生进行评定。结果 不同性别医学生对自杀4个维度的态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负性情绪的医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2个维度与无负性情绪的医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5)。结论 医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明显受负性情绪影响,而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0.
自杀行为包括与自杀相关的想法、非致命性自杀企图和致命性的自杀[1].2012年全球估计有80.4万人自杀死亡,经标准化后的全球年自杀率为11.4/10万,自杀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自杀的预防是多数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2].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找出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对自杀行为的神经认知基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神经认知扭曲被视为自杀行为的易感因子(并且是治疗的目标)及自杀行为潜在的内表型[3].本文对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神经认知因素的研究方法与现有模型进行综述,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