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lectron beams can be used for the radiotherapy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cancers. In many cases of electron beam radiotherapy, tissue equivalent bolus material placed on the skin is to be used to enhance skin dose. An air gap might be present between the bolus and the skin due to variation in the patient contour. The impact of semi-infinite air gaps under bolus material on central axis depth dose distributions for electron beams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Semi-infinite air gaps were introduced between bolus and the surface of a water phantom for air gap sizes up to 20.0 mm and for bolus thicknesses of 5, 10 and 15 mm. The electron beams studied had nominal energies of 6, 10 and 14 MeV and circular fields of 3, 5, 7 and 9 cm diameter. Depth dose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water phantom with a Scanditronix p-Si electron diode. It was found that the impact of an air gap is dependent on beam energy, field size, air gap size and bolus thickness used. The impact of the air gap on central axis depth dose distribution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field size, increasing air gap size, decreasing electron beam energy and increasing bolus thickness. For 15 mm bolus, 3 cm diameter circular field, 6 MeV beam and the 20 mm air gap, the maximum dose and the surface dose was reduced by approximately 60% and the depth of dose maximum shifted 3.5 mm. An air gap between bolus and a patient should be avoided to ensure that there is no impact on the treatment. The measured data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likely degree of impact on the treatment, of unavoidable air gaps between bolus and the patien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05.03~2006.12收治的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病人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减压/椎板切除减压,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8例骨折脱位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反屈畸形得到纠正。前路钢板及螺钉未见松动、断裂、移位,本组术中无神经、血管、气管及食管损伤,术后未出现与呼吸道相关的并发症,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本组9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月。椎间植骨3月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例由B级恢复到C级,2例由B级恢复到D级,1例由B级恢复到E级,2例由C级恢复到D级,1例由C级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脊髓前后方均受到压迫时,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达到减压充分、稳定脊柱、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二维电离室点矩阵Matrixx在调强验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I′mRTMatrixx对适形及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二维剂量平面进行验证。通过软件分析确定治疗计划的准确性,提高治疗质量。方法:用Matrixx二维电离室点矩阵系统对适形调强放疗计划进行验证测试,模体为等效固体水,把Matrixx上面加到4.7 cm等效固体水,下面垫5 cm等效固体水,放入CT进行扫描,在计划系统中建成QA模体。然后将治疗计划系统中的适形调强计划放到QA模体上进行特定深度的计算,得到一个剂量平面计划,将该计划输入分析软件中,与同样条件下的实测剂量平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通过软件采用Gamma算法,剂量偏差3%,位置偏差3 mm,小于1的r值是96%~100%。结论:Ma-trixx二维电离室点矩阵,在临床中可作为适形计划和调强计划的相对剂量验证工具,而且简单高效。是放疗质量控制的理想剂量验证工具。利用Matrixx阵列能同时较好的实现其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的测量。  相似文献   

4.
管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42-24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颈椎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某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颈椎损伤患者病例共30例,对其颈椎X线平片、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椎弓骨折及脊髓损伤。[结果]CT与MRI在颈椎损伤中各有优势,与普通X线片相比,CT在椎弓骨折的显示方面有明显优势,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而在脊髓损伤的显示中,MRI则比CT更有优势。[结论CT与MRI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颈椎损伤的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6.
刘鸣 《职业与健康》2009,25(9):999-999
目的探讨CT扫描和X线平片在在脊柱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脊柱损伤患者的X线与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中X线平片发现椎体骨折60例,CT扫描发现椎体骨折70例,多椎体骨折16例,椎管狭窄12例。结论X线是脊柱损伤的基本诊断方法,CT扫描是全面观察脊柱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15例,观察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的Cobb角、椎体高度和神经损伤的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获12~48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4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l例,均经处理后痊愈,无内固定失效发生。术前和术后在伤椎的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2例改善为C级,1例改善为D级;C级5例改善为D级,2例改善为E级;D级3例均改善为E级,无加重患者。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把握手术时机以及术中仔细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15例,观察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的Cobb角、椎体高度和神经损伤的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获12~48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4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l例,均经处理后痊愈,无内固定失效发生。术前和术后在伤椎的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2例改善为C级,1例改善为D级;C级5例改善为D级,2例改善为E级;D级3例均改善为E级,无加重患者。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把握手术时机以及术中仔细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张侃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43-43,45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颈关节运动成像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关节运动成像检查。结果常规MRI检查因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韧带肥厚钙化导致椎管狭窄50例,行动态扫描后,由于椎管矢状径变化致96例脊髓受压程度改变,造成79例椎管狭窄。结论颈椎多角度动态MRI扫描,能够显示颈椎由过伸位到过曲位椎管内外诸结构的动态改变;可以评价颈椎的稳定性、椎管管径及脊髓受压的动态变化机制,确定病变的部位和局部功能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学习脊柱各节段后路手术的内固定装置技术治疗因多种原因所致的伴不同部位脊髓损伤的多节段脊柱不稳,并观察其疗效。方法特性化各个不同节段脊柱后路的开窗减压、内固定和融合技术治疗69例此类病例,包括暴力性急性多节段脊柱骨折、慢性多节段椎管狭窄和外伤后的先天性颈椎和颅底凹陷畸形等三种情况。术后随访1-3年,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脊髓损伤情况按ASIA的标准作分级和疗效分析。结果52例病人完全恢复。9例绝大部分恢复。4例需扶杖行走。2例全瘫病人恢复不理想。1例仍全瘫。1例半年死亡。其治愈率和基本治愈率分别是75%和13%,总有效率88%。结论该技术对多节段脊柱不稳治疗有效,特别对伴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外伤的CT和MRI影像的表现以及特点,并研究两者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脊柱外伤患者的CT、MRl资料110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两者对损伤脊柱的附件骨折、椎体骨折,碎骨片位移、脊髓损伤、脊柱曲度改变、椎管容积改变、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神经根损伤、椎间盘损伤的诊断效果。结果(1)CT对发脱单纯无变形椎体裂纹骨折与特殊部位的骨折效果明显,对显示椎体、椎弓骨折线和骨折片的移位优于MRI;(2)MRI则对显示脊髓损伤(P〈0.05)、韧带损伤(P〈0.01)、神经根损伤(P〈0.05)、软组织损伤(P〈0.05)比CT更敏感、更清晰,与CT比较显示损伤范围更大、更明确。结论CT、MRI对显示脊柱外伤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但MRI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比较准确,并可检查出外伤导致的脊髓病变和损伤,因此,联合两种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假阴性和似阳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X线平片和CT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急性胸腰椎外伤患者的X线平片和CT片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胸椎13例,腰椎35例,胸腰椎2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17~71 岁,平均年龄41岁.外伤后全部拍摄X线正侧位片及CT平扫,其中7例行CT冠矢状位重建.结果:50例急性脊柱外伤中X线平片清楚显示椎体骨折32例34个椎体为爆裂性骨折,CT清楚显示椎体骨折50例54个椎体骨折(48个椎体为爆裂性骨折),附件骨折13例,小关节脱位1例,见到骨折片突向椎管内22例,椎管内高密度血肿3例,脊髓或神经受压22例.结论:X线平片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CT在显示脊柱三柱结构、附件骨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细节方面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倒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史(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詹民 《现代医院》2014,(5):37-39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开窗术和椎板切开减压术在临床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8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以椎板切开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以后路椎板开窗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脊髓功能评分(ASIA)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ASIA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椎管占位、椎体高度比都显著性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的Cobb角、椎管占位、椎体高度比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椎板切开减压术,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椎板开窗术治疗后,脊髓功能、影像学指标及随访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曾祥永 《现代保健》2010,(27):25-27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39例,全部均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方法行手术治疗。其中单节段受累35例,T11 5例、T1215例、L115例。双节断受累4例,T11和T123例、T12和L11例。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4例、C级13例、D级7例。结果所有的脊髓均获得了充分的有效的减压,脊柱得到了良好的内固定,平均随访24个月,植骨处融合良好,有1例出现了脊柱后凸畸形,有2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伤椎由术前的(1.6±0.3)cm恢复到术后的(3.0±0.3)cm,Cobb角由术前的(27±2)。恢复到(40±3)°。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19例、D级8例、E级2例。结论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前后路均为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缺点。但前路手术可直接脊髓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且融合率高,在脊柱的畸形矫正以及脊柱的稳定性重建方面为一种更为确切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9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电子束全身皮肤照射进行剂量学参数的测量。方法 在Varian23EX加速器上采用双机架六野照射技术,使用平行板电离室、胶片、热释光元件等对源皮距400cm处6MeV电子束的剂量学参数进行测量。结果 治疗平面的剂量场均匀性到达±5%。单照射野体表剂量80%以上,最大深度0.6cm,80%和50%剂量深度分别为1.10cm和1.42cm。双机架六野最大剂量深度接近皮肤表面,80%和50%剂量深度分别为0.40cm和1.00cm处。X射线污染为2.2%。累积因子平均值3.05。结论 全身电子束照射条件下电子束剂量特性与常规条件下特性有很大不同,必须通过实际测量来为临床照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涂小刚 《中国卫生产业》2013,(15):158-158,160
目的研究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急性脊柱创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45例脊柱创伤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骨折的恢复情况,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脊髓功能按Frankel评分。结果患者术后椎体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满意,Frankel评分有显著改善。术后随访一年,压缩椎体高度比手术前有明显恢复,畸形角基本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到D与E级的为36例,C级的为6例,B级的为2例,A级的为1例。结论急性脊柱损伤并截瘫早期采用切开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是可以取得很好疗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