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因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常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基因治疗从分子水平抑制血管的发生,提出了防治CNV的新思路。基因载体的选择和基因转入的途径是技术上的两个关键问题。各种抑制因子是治疗的靶点,PEDF、内皮他丁等在治疗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基因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常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基因治疗从分子水平抑制血管的发生,提出了防治CNV的新思路。基因载体的选择和基因转入的途径是技术上的两个关键问题。各种抑制因子是治疗的靶点,PEDF、内皮他丁等在治疗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致盲眼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的主要致盲原因。由于疾病的自身特性以及眼屏障的存在使得CNV的治疗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向,随着分子材料学的进展,纳米粒子成为一种极具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纳米粒子,特别是聚乳酸(PLA)及与聚乙醇酸(PGA)的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可安全长效地介导体内、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转染。目前采用纳米粒子携带治疗基因通过偶联特异性配体等方式,主要通过玻璃体腔或全身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可安全有效地抑制实验性CNV。(国际眼科纵览,2012,36:346—35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靶向微泡介导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转染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fization,CNV)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BN大鼠通过半导体倍频激光(波长为532 nm)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实验分为7组:对照组、单纯超声辐照组、靶向微泡+超声辐照(TM+us)组、裸质粒(P)组、质粒+超声辐照(P+US)组、质粒+靶向微泡(P+TM)组、质粒+靶向微泡+超声辐照(P+TM+US)组.光凝后7 d,实验组鼠尾静脉注入EG-FP质粒和靶向脂质体微泡的复合物.处理7 d后摘除眼球行冰冻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NV EGFP基因表达效率.结果 对照组、单纯超声辐照组及TM+us组脉络膜无荧光表达.P组和P+us组脉络膜血管呈弱荧光表达,CNV荧光强度分别为22.49±4.61和26.87±6.73,和正常脉络膜血管荧光表达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TM组和P+TM+US组可见CNV有强荧光表达,CNV荧光强度分别为76.82±12.88和235.08±34.55,而脉络膜正常血管仅呈弱荧光.P+TM+US组CNV荧光表达最强.结论 超声联合靶向微泡可高效、靶向地将质粒DNA输送至CNV.这种非侵入性的技术在CNV基因治疗上可能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王林妮 《眼科研究》2010,28(6):566-57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湿性型AMD危害较大,主要表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目前尚无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为AM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现已发现许多启动和抑制CNV的基因,以及可能导致AMD发生的基因位点,其中补体因子H(CFH)被认为是引发AMD的关键基因。就目前AMD基因治疗的载体、靶基因的选择以及引发AMD的关键基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基因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滕旭  孙旭光  王智群 《眼科研究》2002,20(5):416-418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角膜碱烧伤后CNV模型,以pcDI质粒作为IL-1ra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结膜下注射进行基因治疗.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3组为不同剂量基因质粒治疗组,以及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角膜灌注铺片法观察记录(CNV)的生长情况;利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基因质粒治疗组和激素组CNV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烧伤后第7、14、28天,5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CNV面积抑制率分别为34.7%、37.5%、43.7%,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不同剂量基因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烧伤后24 h,VEGF mRNA水平上升至高峰,为正常角膜的5.30倍;第4天为正常角膜的2倍;第7天恢复至正常.5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24 h时下降了48.7%(P<0.01);烧伤后4天,下降了27.2%(P<0.01).结论 pcDI-hIL-1ra基因质粒对CNV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VEGF mRNA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进展,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认识有不少突破,但对CNV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尚有许多问题需待解决。我们主要从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激光、手术治疗等方面讨论CNV的治疗进展,从而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CNV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危害视力的主要病变之一,其发生与新生血管抑制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失衡有关,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本文对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王立  陈辉 《国际眼科纵览》2014,38(2):118-122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CNV)已成为眼科界难题之一,制备一种可靠、稳定的CNV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CNV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有深远的意义.目前,CNV动物模型主要有3种:激光诱导、生长因子诱导、基因缺陷动物模型.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于击破Bruch膜或产生过量的VEGF.常用的实验模型动物包括鼠科类、兔、猪和灵长类动物.各种模型动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不同动物模型具有不同病理变化,应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0.
章余兰 《眼科研究》2011,29(11):1046-1050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也称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多见于中青年,表现为黄斑区孤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CNV可引起黄斑部的反复出血、渗出、瘢痕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该病病因不明,治疗主要针对CNV,目前临床治疗CEC的方法主要有: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激光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及基因治疗。就各种治疗方法及其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