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常规方法,而临床上心肌炎后遗症最多见的是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室速,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等症状而影响生活和工作,且心理负担重。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RFCA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本院1998年7月至2007年1月,应用RFCA对1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治疗的常规,而临床上最多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期前收缩,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病因改善基础病变,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减少期前收缩次数,临床试验表明无论室性期前收缩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药物治疗均不尽人意。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RFCA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适应证得到适当放宽,且RFCA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本研究采用RFCA治疗顽固性室性期前收缩,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王长谦  臧敏华  应小盈 《新医学》2006,37(5):333-335
进修医生教授,请问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主要病因是什么? 教授常见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有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有报道,在健康人群常规心电图中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为0.78%~6.1%,用24 h心电图监测(Holter检查)时,室性期前收缩的检出率为30%~50%,且有随年龄增高检出率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如何处理室性期前收缩,对临床医师提出挑战。室性期前收缩与大多数心律失常不同,常常无症状,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室性期前收缩与猝死危险增加有关。当临床遇到此类病人时在开始治疗前应当反复考虑治疗目标,目的是通过治疗控制症状使病人感觉更好,还是为了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而延长寿命?抗心律失常药能减少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率而缓解症状,但能增加一些类型心脏病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室性期前收缩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应用HP5500型超声心动图仪,测定90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期前收缩前、期前收缩时、期前收缩后各心动周期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EDV)、收缩末期内径(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 期前收缩时EDV、SV、EF、FS明显下降,期前收缩时与期前收缩后SV之和少于正常心动周期SV的2倍(P〈0.01)。结论 宣性期前收缩出现的时相越早,对心功能影响越明显。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应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室性期前收缩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见于各种原因,如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者、药物作用及电解质紊乱等[1],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丧失生命。因此,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预防及治疗相当重要,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有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具有致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的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室性期前收缩多属中医学"心悸"范  相似文献   

7.
对56例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临床研究发现室性心律失常是DCM病人的常见合并症,且分级程度高,Lown氏Ⅲ级以上病人占92%,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占43%,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占39%,室速占39%,仅靠临床症状不能准确反映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性与多普勒超声指标有关.统计学分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出现与左室时血分数下降、舒张末径扩大、E峰速下降、EA比值降低相关.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左室舒张末经扩大、E峰速下降、EA比值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部位的差异.方法 选择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186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其中ACS患者91例、健康体检者95 例,计算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CS患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显著高于ACS患者(P<0.05).结论 判定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要结合期前收缩发生的部位.ACS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则应及时监测电生理活动,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或处理威胁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李军  章玲  高飞 《临床荟萃》2012,27(1):52-53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可无需处理.但仍有许多患者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因此反复就诊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来说,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和射频消融(RFCA)手术,其中RFCA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常规消融方法是采用双大头标测定位,或用4极电极辅助单大头电极定位,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近年来,我们采用Lasso电极标测对1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RFCA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随访表明,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儿童的心脏贮备能力和整体运动功能。方法:123例常规心电图证实的室性期前收缩儿童,经物理查体、超声心动图、心肌酶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非治疗组73例。治疗组采用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室性期前收缩的自然消失情况,并对部分患儿进行踏车运动试验,测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其贮备和总运动功量。结果:经1—6年随访,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儿童期前收缩自然消失率在治疗组44.4%,非治疗组42.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踏车运动试验表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间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其贮备和总运动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脏结构正常儿童的室性期前收缩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后.不能提高室性期前收缩的自然消失率;对心脏贮备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儿童的整体运动功能弊可能大于利;运动试验对评价室性期前收缩儿童的运动风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根治室上速已被临床认可,并广泛开展,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广泛应用,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单源性室性过早搏动已应用于临床其成功率达90%。今年我科对1例症状明显,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效果不满意的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即RFCA术,成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曾经了现过室性期前收缩,根据患者有无临床症状及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等因素,又可将其分为高危性和低危生,对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临床医生意见不尽相同,特别是某些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其他副作用使临床医生应用非常谨慎,因此,寻求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少,长期应用增加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国内外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我们采用中西药物结合的方法对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频发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伴缓慢基础心率的可行性。方法 53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的频发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手术流程,用起搏标测法结合激动标测消融室性期前收缩,以消融后期前收缩消失且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期前收缩不再出现为手术终点;以术后24h及30d复查动态心电图无同一形态室性期前收缩为成功标志;期前收缩显著减少且症状明显减轻作为显效标准。结果 50例患者成功消融室性期前收缩,术后症状消失,复查Holter未见同形室性期前收缩,随访3~31个月无复发及新的室性期前收缩出现;2例术后24h分别残余27次及132次同形室性期前收缩,但随访期间患者均无症状;失败1例。结论 对于症状明显、药物疗效不佳的频发性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伴缓慢基础心率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参三定悸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三定悸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周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低于对照组,心率减速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三定悸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效果可靠,能有效降低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提高心率减速力,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右室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其余以下部分可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右室游离壁、或右室心尖部[1-6]。起源于右室间隔部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较为罕见[7-10]。目前,关于右室间隔部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分布、心电图特点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的研究均不完善。本研究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右室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以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平行对照法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胺碘酮)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普罗帕酮),每组36例。对比两组室性期前收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Tc间期、QRS间期等心电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QTc间期均较治疗前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室性期前收缩数、短阵室速数均较治疗前减少,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R间期、QRS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结论:冠心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能有效改善心电指标,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主动脉Valsalva窦内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18例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均伴有明显的症状,但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采用Valsalva窦内激动标测法,在局部心内电图室波最早处放电消融,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与冠状动脉开口以及主动脉瓣的解剖学关系.结果 1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术前相比,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 474(12 399,26 812)/24 h与4(1,7)/24 h,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激动顺序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8.
室性心律失常是十分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从其涵盖的内容和危险度来说,既包括了正常人群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早搏)(PV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也包括了伴或不伴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导致的心源性猝死(SCD)。本文结合2006 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SCD预防指南,简述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1室性心律失常分类与心脏性猝死风险评估室性心律失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两类:①血流动力学稳定:无症状;轻微症状。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晕厥前兆(头昏、头晕、乏力或虚脱、黑);晕厥;心搏骤停;SCD。其…  相似文献   

19.
高金霞 《临床医学》2010,30(9):43-44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确诊左室假腱索,再与心电图进行对照,探讨左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有无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结果 65例左室假腱索中41例心电图提示室性期前收缩。结论左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导致室性期前收缩的一个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