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裴丽  曹霞 《中医药信息》2010,27(1):118-120
在分析中医古籍数字化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医古籍数字化多功能阅读环境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基本功能和步骤,以期使中医古籍的信息单元得到充分揭示,便于使用者利用。  相似文献   

2.
中医古籍文献资源的信息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医古籍文献资源在利用方面存在的信息障碍,然后阐述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中医古籍文献资源信息构建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医古籍数字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背景,提出中医古籍数字化具有保护、利用、整理3个目的。基于不同目的 ,从书目选取、内容加工、利用平台、研究支持及整理研究5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古籍数字化的方法,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看中医古籍数字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最新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共收录中医古籍13455种,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医古籍的存世和分布现状。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的中医药资源是中医药研究人员的历史使命。通过数字化处理,既实现了对中医古籍的永久保存,又可为方便、快捷、无损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搭建起研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2002年始,对馆藏中医典籍进行了数字化再生性保护和利用研究,目前,己建成“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实现了部分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医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中医古籍进行扫描、文字识别与转换或录入,并经专门软件使之结构化,制作出新的电子版中医古籍.数字化的中医古籍可用计算机进行方便的检索与阅读,也可在网络上传输、共享.  相似文献   

6.
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数字化技术为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大多仍停留在对古籍显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上,未深入开展古籍隐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制约了数字化中医古籍的有效利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的中医数字化建设模式和思路,即采用计算机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中医古籍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和研究,基于数据库和知识挖掘技术进行古籍信息的知识发掘和提取、知识服务模式和方法研究,最终基于网络支持平台技术方案构建集中医古籍信息存储、阅读、研究、知识挖掘、知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7.
系统了解临床科研工作者对于古籍和数字化古籍的使用和知晓情况,及其时于数字化古籍需求的形式.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4所医院的部分医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年龄较大者、学历较高者对古籍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职称和学历较高者使用古籍的频率更高:年龄较小者对古籍数字化产品的知晓率较高;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较多者,无论是对古籍重要性的认识和使用频率,还是对数字化古籍的知晓度都明显高于其他被调查者.数据的准确性、使用的便捷性是临床医生对于数字化古籍首要的诉求.因此,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从提供文本阅览和简单查询,为临床医生提供知识服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析中医古籍知识库构建的研究现状,探讨如何全面、准确、规范地表达养生古籍知识,并提出构建中医古籍养生知识库的思路与设想。  相似文献   

9.
刘文波  裴丽 《中医药信息》2010,27(6):115-117
以中医古籍利用问题为核心,阐述了人们利用古籍的途径,分析了中医古籍的信息特征导致的利用问题,提出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医古籍的内容进行全面揭示,使其隐含的大量信息展现出来,以便利用中医古籍者可以从中得到所需信息,促进中医药领域产生新的发明和创造。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数字化的内容和形式对中国大陆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类总结,并简要介绍了几项重要成果,提出了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药的发展进程中,古代医家留下了大量的中医药临床经验,成为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珍贵宝库。2007年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全国1912年前刊行的中医古籍有8900多种,但因年代久远、收藏分散、保管条件简陋、自然损害等因素,大部分古籍处在日渐耗损中。  相似文献   

12.
对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及相关主题词表的特点,结构,词汇收录、应用及编制修订情况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网络信息时代主题词表的作用以及网络化对主题词表的影响,就网络信息时代中医药学专业主题词表的发展在有关词汇术语选择、词间关系确定、词表更新维护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培勋  龙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科学内涵的医学科学,文化是其根本来源和学科灵魂,只谈技术不讲文化的中医学将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文化教育,首先,加强中医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储备专业知识、提升中医思维;其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也是加强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再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对于促进中医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医院校应当考虑并高度重视在中医学教育中纳入中医文化教育。而关于中医文化教育的结构体系,则可以围绕培养兴趣、积累知识、提升思维、增强医德等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6.
肥胖是由于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导致脂肪异常堆积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与遗传、免疫、情绪、环境、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肥胖增加了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骨关节炎和慢性肾病的风险,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市场上的减肥药有两大类,胰脂肪酶抑制剂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食欲抑制剂,治疗措施虽有效,但是存在许多不良反应,不能确定其安全性。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的疗效在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中得到广泛验证,以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为线索,阐述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的理论基础,从脂肪组织形成和代谢的关键因子角度,总结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的作用靶点,提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瘦素(Leptin)、解偶联蛋白1(UCP1)为其共性作用靶点,旨在为今后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的实验设计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健康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个命题。尽管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所关注的健康内容有所不同,时代变迁,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亦有变化,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对自身健康认知的丰富,形成的健康观却极为相似。跨越东西方的地域距离,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其健康观念都包涵关注人自身形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谐、道德健康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阐述转化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及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发展概况。方法 将转化医学在中西医领域里的研究性、报道性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介绍该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等。结果 转化医学已经被成功地引入到中医药学科的研究领域之中。结论 转化医学的兴起将会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创新机遇。  相似文献   

19.
对加强中医传统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医传统学科概念和主要特点进行界定和概述,分析了中医传统学科建设中内外驱动力、新学科目录影响、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经费、临床基地、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改善外部环境、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评价与激励制度、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医传统学科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古籍中罕有关于“胰腺”的明确记载,缺乏直观、系统的理论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典籍所记载内容的分析,结合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梳理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具有阶段性:①先秦两汉时期,存在胰腺实体解剖,但并非认为胰腺是脏器;②唐宋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更加清晰,在医学上胰腺附属于脾,并非为独立的脏器;③明清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明确,部分医家以独立脏器论之,出现“脾”、“胰”之争。中医学理论缺少对胰腺的单独论述,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多为“胰属脾”,线性归属以脾笼统代之略显单薄,不利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胰腺藏象应独立于脾单独讨论,现代解剖学对胰腺命名同一,形态结构清楚,位置描述明确,可直接补充进中医学胰腺藏象(藏)理论中,为完善胰腺藏象理论搭建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