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头颈部肿瘤占全身肿瘤的5%[1],大部分来源于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癌占95%.这类肿瘤早期诊断较困难,预后较差,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做出,其中病理检查是确诊手段.PET、PET/CT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影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逐渐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2.
18^F-FDG PET/CT显像中的棕色脂肪组织摄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曾报道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全身显像中,一些位于颈背部、肩胛区、纵隔、肋椎关节旁、肾周等区域的生理性显影是相应区域的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摄取了^18F-FDG所致。本文就^18F-FDGPET/CT显像中BAT摄取^18F-FDG的现象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评价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肺部病灶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病灶体积和病灶糖酵解(Lesion glycolysis,LG)变化率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和方法:31例患者行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常规显像是在注射18F-FDG后60 min,延迟显像是在注射18F-FDG后120 min开始扫描)。男25例,女6例。年龄(57.90±13.38)岁。肺部良性病灶12例(炎症4例、肺结核8例),肺腺癌和鳞癌15例,肺转移性肿瘤4例。所有患者的数据选择SharpIR+VUE HD+TOF(Time of flight,TOF)重建PET图像。采用GE PET VCAR工具获得病灶最大SUV(SUVmax)和平均SUV(SUVav)、体积和LG的值以及变化率。结果: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在炎症、肺结核、炎症+肺结核、原发肺癌和肺转移性肿瘤延迟显像中,肺部病灶SUVmax、SUVav均具有不同程度增加,SUVmax增加的程度大于SUVav;炎症SUVmax和SUVav增加程度最高为17.97%,而原发性肺癌增加程度最低为2.62%。但是病灶的体积和LG却是既有增高也有降低。肺结核组患者的体积降低最明显,为-35.4%,原发性肺癌LG降低最明显,为-19.00%。结论:采用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病灶SUVmax和SUVav变化率并不能鉴别肺部病灶的良恶性,病灶体积和LG变化率有潜力提高对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以实现对肺癌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诊断乳腺癌及其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临床拟诊为乳腺癌并行18F-FDG PET/CT检查17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6~70岁,平均52岁.患者均无远隔转移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未接受过肿瘤相关治疗,且均不在妊娠、哺乳期.所有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7例患者中共发现乳腺癌病灶18个,其中15例16个病灶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为低分化腺癌,1例为黏液腺癌,18F-FDG PET/CT诊断阳性17个,阴性1个,SUV值1.4~19.6,平均SUV值为6.02.对于区域淋巴结,手术共切除淋巴结209个,其中8例患者共66个淋巴结转移,占31.6%,18F-FDG PET/CT检查中5例患者共27个可疑转移淋巴结,占40.9%.1s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0.10%,特异度为100%,诊断准确度为81.34%,漏诊率为59.9%,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100%、78.57%.结论:18F-FDG PET/CT对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评价区域淋巴结状态,18F-FDG PET/CT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36~83岁,平均61.5岁)均在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或AFP检测怀疑残留或复发,但传统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时行全身PET/CT检查,检查结果以最终病理结果或随访结局为参考。结果:最终共证实28处病灶,PET/CT检测出了93.7%(15/16例)的肝内病灶,100%(12/12例)的肝外病灶,总体检出率为96.4%。在15例中,PET/CT至少能检出1个病灶。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诊断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传统影像学不能明确的肝内复发或新发病灶,并能同时有效地发现肝外病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明确诊断的28例甲状腺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男13例,女15例,年龄25~84岁,术后病理26例,穿刺病理2例,其中10例患者甲状腺有2个或多个病变,共包括8个恶性病变、31个良性病变。结果:8个恶性病变中7个甲状腺癌均表现为局灶性FDG代谢增高,1个淋巴瘤累及甲状腺病灶表现为弥漫性FDG代谢增高;31个良性病变中5个PET和CT均未显示,17个PET显示阴性、CT显示形态学改变,9个PET和CT均显示阳性改变;9个FDG代谢高摄取的良性病变包括2个结节性甲状腺肿、2个滤泡性腺瘤、2个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个腺瘤样增生、1个甲状腺慢性炎症、1个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癌SUVmax与病灶最大径不相关(P=0.069)、与病灶平均密度也不相关(P=0.495);FDG高代谢摄取的8个恶性病变和9个良性病变其SUVmax无统计学差异(P=0.134);8个恶性病灶、31个良性病灶其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8),但沙粒样钙化的发生率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8)。结论:18F-FDG PET/CT单纯依靠SUV值不能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显示沙粒样钙化对甲状腺癌具有高度提示价值;FDG阴性摄取及FDG弥漫性摄取的甲状腺病变为良性可能性大,甲状腺局灶性FDG摄取灶为恶性病变的概率较大,前两者需建议超声随访,而后者需建议超声引导下抽吸活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8例小肠病变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资料,均经手术或活检(37例)以及3年内随访(1例)证实,将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 :38例患者,FDG高摄取病变33例(另外2例SUVmax分别为1.6、2.3,在小肠生理性低摄取的背景下亦能准确发现病灶),其中肿瘤性病变占87.9%(29/33),良恶性病变代谢SUVmax值无统计学意义。CT以小肠新生物为肿瘤性病变最主要征象,包括肠管的局限性增厚(17/31)和软组织肿块(20/31)。3例假阳性(均有明确高代谢病灶,均发生肠梗阻)和1例假阴性(新生物及高代谢均不明显),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原发性小肠病变的敏感度96.8%(30/31),特异度57.1%(4/7),假阳性率42.9%,假阴性率3.2%,准确度89.5%(34/38)。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对于部分代谢较高的良性病变和代谢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误诊,需引起相关诊断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18F-FDG PET/CT显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约占全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80%,发生于胃肠道固有肌层,此病的特点是免疫组织化学CD117(KIT)染色阳性,具有腔外生长的倾向,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半数以上病例可发生胃肠道黏膜溃疡,恶性病变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膜,而局部淋巴结转移少见[1-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在孤立肺结节中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住院或门诊患者,经CT证实符合孤立性肺结节病例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3±6.2)岁,应用PET/CT检查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病例进行双时相显像,首次显像于注射FDG后40~65 min,延迟显像于注射后1.5~2.5 h进行,测定两次显像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UV),并计算两次显像SUV变化率。结果30例孤立肺结节病理证实恶性病变17例,良性病变13例。肺癌组患者早期SUV 4.21±1.71,延迟显像为5.98±2.32,SUV变化率为(41.9±7.81)%。良性病变组患者早期SUV 2.71±1.62,延迟显像为3.17±1.13,SUV变化率为(16.97±5.62)%。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方法简便,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肺恶性病变延迟显像SUV升高的幅度高于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不明原发灶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群异源发生的肿瘤,指转移灶经穿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已得到确认而通过其他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回顾、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常规影像学检查)尚未发现原发灶的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10%[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部肿瘤患者纵隔内良性淋巴结的PET/CT特征。方法 分析术前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发现肺内病灶、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术的73例患者,其中恶性肿瘤61例,良性病变12例,记录淋巴结短径、CT值、SUVmax等,对纵隔内淋巴结进行定性诊断,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纵隔内良性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相似。PET/CT综合分析法对纵隔内良性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较高(561/574,97.74%);13个淋巴结误诊为恶性,主要原因在于淋巴结肉芽肿性炎及肺癌伴发感染造成的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后者SUVmax低于淋巴结肉芽肿性炎(P=0.27)。在SUVmax≥2.5的纵隔内良性淋巴结中,其短径(X1)与SUVmaxY)关系密切(P<0.05),回归方程为Y=0.354X1;1例中低分化鳞癌所造成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自肺门沿淋巴引流路径分布。结论 PET/CT综合分析法诊断对纵隔内良性淋巴结的准确率较高;对SUVmax≥2.5的纵隔内淋巴结,应主要根据淋巴结的短径加以判断,短径<1.0 cm为良性淋巴结;肺癌造成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分布与肺癌淋巴结转移路径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 F-FDG PET/CT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CT、PET及PET/CT图像,在CT图像上分别以淋巴结最短径>0.5 cm(A标准)、最短径>1.0 cm(B标准)及最长径>1.0 cm(C标准)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在PET图像上,以淋巴结出现异常18F-FDG摄取浓聚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2.5(D标准),SUVmax>1.93(E标准)、TSUVmax/NSUVmax>3.11(F标准)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在PET/CT图像上,将结合CT图像A标准及PET图像E标准确定的G标准为判定以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不同影像标准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颈部阳性淋巴结与阴性淋巴结在最长径、最短径、SUVmax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种标准中,PET(E标准)及PET/CT(G标准)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吻合度,与单纯CT比较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不同PET及PET/CT诊断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8F-FDG PET/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预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Ⅰa~Ⅱa期的286例宫颈癌患者的PET/CT资料,计算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测量原发肿瘤病灶的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糖酵解总量(TLG)及肿瘤代谢体积(MTV)。比较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间代谢参数的差异,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联合PET/CT诊断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获得联合预测模型,绘制联合预测模型诊断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与PET/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86例中,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63例(淋巴结转移组),无转移223例(无淋巴结转移组),2组间原发灶TLG、MT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UVmax、SUV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TLG、MTV及PET/CT诊断结果均是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诊断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的AUC为0.805(P<0.05),优于PET/CT定性诊断(Z=3.044,P=0.002),后者的AUC为0.717。结论 18F-FDG PET/CT早期宫颈癌代谢参数TLG、MTV联合PET/CT定性诊断结果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高于传统PET/CT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淋巴瘤累及不同区域浅表淋巴结的声像图,探讨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41例淋巴瘤的声像图,累及部位分为颈部组和腋窝与腹股沟组两组,比较淋巴结长径与短径比值(L/S比值)、门髓质区消失或存在及其形态、皮质回声是否均匀及其类型、血流类型,并与病理类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共选取341个浅表淋巴结,两组间除L/S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与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颈部组淋巴结门髓质区消失的比例明显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P<0.05),且淋巴结的门髓质区存在时,其门髓质区形态纤细的比例亦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P<0.05);颈部组皮质回声不均匀的比例略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P>0.05),表现为低回声背景下见点状、点及条状、网格状或絮状稍高回声分布;颈部组的血流以混合型及淋巴门型多见,腋窝及腹股沟组则以淋巴门型多见.结论 淋巴瘤累及浅表淋巴结声像图的差异主要与淋巴结所在解剖区域有关,而与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对淋巴瘤治疗后残留浅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检查32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后77枚残留浅表淋巴结,根据淋巴结声像图特点判断肿瘤残余情况,并比较残留淋巴结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结果77枚淋巴结中,超声诊断73枚与病理或临床结果一致(占94.8%)。与有肿瘤残余组比较,无肿瘤残余组淋巴结长径、短径、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动脉舒张期峰值流速均减小,长径/短径、阻力指数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肿瘤残余组淋巴结中心型和中心丰富型血供占79.0%,无肿瘤残余组淋巴结无血流型血供占55.9%。结论超声检查判断肿瘤残余准确率较高,对临床疗效评估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PET/CT显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PET/CT检查的初诊NSCLC患者13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大小、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预测因素。结果 68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得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SUVmax、大小、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原发灶SUVmax是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SUVmax、大小及分化程度有关;原发灶SUVmax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NSCLC初诊患者共337个纵隔淋巴结的术前PET/CT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对照,根据淋巴结SUVmax绘制SUVmax的ROC曲线,计算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SUVmax诊断界值.结果 337个纵隔淋巴结中,病理确诊为转移性淋巴结129个(129/337,38.28%),无转移淋巴结208个(208/337,61.72%).纵隔淋巴结SUVmax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当SUVmax为4.5时Youden指数最大(0.605),准确率最高(81.6%).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SUVmax≥4.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9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腋窝淋巴结高频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肿大淋巴结,淋巴结形态、大小、数目等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其血流分布,术后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79例患者中,51例检出淋巴结肿大,敏感性64.5%(51/79),其中可疑淋巴结转移27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5例,敏感性92.6%(25/27)。结论高频超声是检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淋巴结横径(T)〉5mm,纵径/横径比(L/T)〈2,可作为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边缘形态、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等声像图可作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和CDFI在诊断颈部转移癌性与淋巴瘤性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89例患者的108个淋巴结。淋巴结分为2组:转移性淋巴结56个;淋巴瘤性淋巴结52个。将两组的二维超声、CDFI表现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淋巴结形态、淋巴门偏移、内部液化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淋巴结内部回声减低、淋巴门血流、中央血流及血流阻力指数(RI)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两组的L/S&lt;2、边缘性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超声检查对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前纵隔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28例中,侵袭性胸腺瘤6例,胸腺癌8例,淋巴瘤12例,精原细胞瘤2例。观察不同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及淋巴瘤患者肿瘤最大径及SUVmax差异。结果 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及精原细胞瘤18F-FDG PET/CT见前纵隔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物。淋巴瘤18F-FDG PET/CT见前纵隔内多个结节融合成团块状肿物,密度均匀。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和淋巴瘤间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胸腺癌和淋巴瘤SUVmax(11.54±3.79、14.11±4.34)高于侵袭性胸腺瘤(4.87±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胸腺癌与淋巴瘤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结论 前纵隔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