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佛山市镇级医院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平明  刘正平  梁颖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60-2562
目的:探讨佛山市镇级医院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现状及改进措施。方法:由行政领导、产科、新生儿科专家组成调研小组深入被调查的14间医院,查看原始分娩记录,与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人员座谈、提问、答卷,实地考察产房、手术室、产科、儿科等部门。结果:佛山市镇级医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2.75%,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分娩数多的医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分娩数少的医院。在所调查的8个项目中有6个项目存在严重问题,分别是复苏的认知程度、复苏人员的组织、复苏人员的培训计划、复苏药物的规范使用、气管插管技术、复苏的实际效果。结论:采取行政、技术双向指导是提高基层医院、特别是分娩数少的医院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实际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妇幼保健院在降低区域内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病死率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海淀区属4家分娩量最大的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在2009至2010年中开展新生儿窒息专项工作与2008年度未开展专项工作时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早期新生儿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4家医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009至2010年比2008年均有逐年明显下降趋势,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海淀医院、四季青医院和上地医院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在各年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630、2.103、5.074、2.007,均P<0.05).4家医院合计早期新生儿死亡率2008至2010年分别为1.15‰、1.13‰、0.95‰,有逐年下降趋势,但各年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44,P>0.05).结论 妇幼保健院应承担起对区域内新生儿复苏工作的管理责任,规范的窒息复苏培训及督导、加强产儿科合作等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早期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3.
赵新霞  谭志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4969-4970
目的:探讨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率的变化。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2001年1月~2003年12月出生的作为对照组,比较对助产士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窒息发生率为2.86,观察组窒息发生率为0.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992,P<0.01);培训后第1年(2004年)窒息发生率为1.52,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1,P<0.01);2004年与200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3,P<0.01);2005年与2006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8,P>0.05)。结论: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规范化培训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当助产士的复苏技术规范、熟练达到—定程度时,新生儿窒息率会稳定在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法复苏的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为培训教材,全院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为培训对象,从2006年1~12月进行系统培训,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培训前后2005年、2007年出生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结果: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005年为9.56%,2007年为3.83%,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1);②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2005年为87.34%,2007年为98.56%,培训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1);③新生儿窒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5年为86.71%,2007年为59.42%,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1);④新生儿窒息死亡率,2005年为10.13%,2007年为1.45%,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结论:新法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复苏技术是关键所在,重视复苏后处理是减少及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周树林 《现代保健》2010,(32):21-22
目的分析执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的效果,评价新指南在抢救窒息新生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新指南的复苏策略、要点,对笔者所在医院全体产科、儿科及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要求复苏人员在抢救窒息新生儿的过程中规范操作并详细记录,包括复苏的时程、气管插管的指征及次数、胸外心脏按压的指征、胎粪吸引的实施以及用药等。结果执行新指南后窒息新生儿的复苏效果与执行新指南前比较,窒息新生儿的平均复苏持续时间缩短,气管插管的一次性成功率提高,用药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另外,窒息新生儿的病死率从8/312(2.51%)减少至4/324(1.23%)。结论执行新生儿复苏新指南能有效提高窒息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蒋叶均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6):2332-2332
目的:探讨绍兴地区基层医院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现状及改进措施。方法:问卷调查,对象为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医护人员。结果:在绍兴地区基层医院,47.0%的人员未参加过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相关培训,75.9%的人员近3年内未参加培训,77.1%的人员临床参与过新生儿窒息复苏。结论:行政干预、技术培训双管齐下才是提高基层医院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杰  苗秀芳  张兆兰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5):5076-5077
目的: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方法,探讨复苏管理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北京市朝阳区19家助产机构推广新法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建立高危儿转诊网络。结果: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由3.40%降低到2.22%,围产儿死亡率由10.22‰降低到7.93‰;分析2008年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和民营医院3个级别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2.02%、1.87%、3.38%。结论:建立培训基地,定期复训,将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纳入产科质量管理,行政干预,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方法,探讨复苏管理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北京市朝阳区21家助产机构推广新法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建立高危儿转诊网络.[结果]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由3.40%降低到1.53%,围产儿死亡率由10.22%降低到6.67%;分析三个级别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率,2009与2008年比较,三级医院、一级和民营医院分别下降了35.64%、37.57%;二级医院上升了2.67%.[结论]建立培训基地,定期复训,将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纳入产科质量管理,行政干预,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开展新生儿复苏院内培训及复训模式,评价其培训效果。方法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落实产、儿科合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对新生儿窒息病例进行讨论,对院内培训后医护人员现场操作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新疆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 NRP)及院内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及死亡情况。结果①受训人员操作情况:实施院内培训前,初步复苏操作率为93%,其中65%的患儿初步复苏步骤不全面。正压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及应当给予气管插管的患儿的操作正确率偏低。院内培训后,初步复苏操作率为90%,其中82%的患儿实施了完整的初步复苏操作。正压人工通气的操作率较院内培训前有明显上升。②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2000年的5.75%降至2013年的3.2%,现场死亡率由2000年的2.5‰降至2013年的1.18‰。2004年底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 NRP)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重度窒息发生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异(χ2值分别为75.96、4.75,均P<0.05),但现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χ2=2.39,P>0.05)。接受院内培训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83、3.68,均P<0.05),但现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Fisher P>0.05)。培训周期延长至1年,窒息的发生率及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χ2值分别为1.07、0.51,均P>0.05),现场死亡率亦无统计学差异(χ2=0.81,P>0.05)。结论通过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培训,可促进综合医院科室间的协调,提高了受训人员的操作水平,提高了Apgar评分为0~1分患儿的抢救水平,降低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探讨复苏管理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23家助产机构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建立高危儿转诊网络。 结果 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由3.40%降低到1.01%,围产儿死亡率由10.22‰降低到5.76‰;分析三个级别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率,2012年与2008年比较,一级和民营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新生儿窒息率的降幅分别为69.53%、42.08%、51.48%。 结论 建立培训基地,政府主导,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用于新生儿窒息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和2014年6月-2016年5月该院分娩的足月活产新生儿10 220例和11 959例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窒息复苏,观察组给予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对比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窒息患儿病死率以及复苏后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及窒息患儿病死率分别为1.8%、97.2%及1.4%,对照组为2.2%、84.5%及3.6%,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的窒息患儿复苏后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可快速地让患儿建立有效自主呼吸,改善缺氧状态,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2.
臧贤玲  王珏  汤振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65-1766
目的:通过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为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制度提供依据。方法:用分级培训方法,对辖区内助产医疗的相关医务人员作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统一培训,并进行测试和效果评价。结果:培训使医务人员复苏知识技能明显提高,不同机构和部门的测试成绩都有显著改善,培训前总体平均成绩为66.67分,培训后平均成绩为85.69,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培训后各助产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培训前下降8.83%,复苏成功率提高16.33%,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下降30.77%。结论: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制度;医务人员复苏技能培训常态化,复训考核规范化,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民营一级医院新生儿复苏情况。方法通过调查表、现场考察核实、档案资料筛查等方法,调查41家民营一级医院新生儿复苏人员配备、设备、培训、新生儿窒息死亡儿童抢救处理、危重儿转送等情况。结果41家医院产妇数占全市产妇总数的58.20%(7100/12200)。妇产科医务人员199人,其中执业医师145人,中级及以上职称者82人,专职儿科医生35人。均配备有较齐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新生儿复苏专题培训1次,现场考核合格率为36.59%(15/41),按产妇人数分类:≥300例的医院合格率为77.78%(7/9)、200~299例的医院合格率为20%(1/5)、100~199例的医院合格率为45.45%(5/11)、1~99例的医院合格率为12.5%(2/16),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11.55,P<0.05)。年度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为9.79/万(12/12257),有高危因素者占91.67%(11/12),75%的新生儿窒息得到复苏处理(9/12),44.44%的复苏处理记录规范(4/9)。60.98%的医院选择救护车转送危重新生儿(25/41)。结论基层、农村是新生儿复苏推广应用的重点,民营一级医院务必贯彻落实新生儿复苏指南(2011年北京修订),卫生行政部门务必加强宏观调控,构建新生儿复苏培训与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14.
109例新生儿窒息产科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109例新生儿窒息病例,比较不同年份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差异及各种产科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结果:新生儿窒息为综合因素所致,胎儿因素中以胎儿窘迫、早产儿、脐带异常为主;母体因素中以重度子痫前期、产前出血、胎膜早破为主;分娩因素中以宫缩乏力、胎位异常、阴道助产为主。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特别是早产儿窒息发生率逐年下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早发现异常,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适时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终止妊娠;加强产儿科合作,提高助产和复苏技术,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4月分别采用两种复苏技术处理新生儿窒息的效果。结果:2006年5月~2007年4月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5.72%,2007年5月~2008年4月窒息发生率下降为3.6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亦有下降。结论:采用新的复苏流程可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及窒息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与效果的相关性,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与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生儿复苏教程》为培训资料,于2002年~2003年对全体产、儿科及相关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采用回顾法对焦作市妇幼保健院2001年~2005年出生的693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效果。结果:2001年活产新生儿1643例,新生儿窒息160例,复苏成功率95.00%,死亡率4.90‰。2004年活产新生儿1760例,新生儿窒息123例,复苏成功率99.19%,死亡率0.57‰。2005年活产新生儿1820例,新生儿窒息119例,复苏成功率99.16%,死亡率0.55‰。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后,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3.9,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3.78,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6.0,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6.25,P<0.05。且新生儿复苏培训与复苏效果显著相关。结论:加强参与复苏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复苏技术,并强调实习操作。加强产、儿科协作是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推广后的复苏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3月到2008年2月的153例窒息新生儿的复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4年3月至2006年2月采用旧的复苏流程78例,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采用新的复苏流程75例,所选病例应不包括有先天缺陷的患儿。结果治疗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治疗组复苏用药使用率、纳洛酮和。肾上腺素的使用及不合理用药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有效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能更好地规范窒息复苏程序,提高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培训效果,提升医护人员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第5版《新生儿窒息复苏》为培训资料,于2010-2011年对贵阳市及周边具备接生条件的46家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共计238名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结果培训前医护人员理论及操作考核不合格率分别为86.13%和85.29%,接受培训后理论及操作考核不合格率分别为35.29%和33.61%。培训前后医护人员有关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的理论及操作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能显著提升医护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水平,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过程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选择3个省的8所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调查,对调查期间发生的共143例出生窒息新生儿进行现场抢救后,使用"新生儿复苏抢救记录表"进行评估记录,对复苏抢救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复苏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窒息新生儿中早产儿比例省级医院显著高于市级和县级医院,重度窒息的比例县级医院高于省级和市级医院.复苏抢救过程中出现不符合窒息指南操作的病例数占全部窒息病例数的45.5%,其中出现不规范的正压通气操作病例数占31.5%.对68.2%的羊水胎粪污染无活力新生儿未进行气管内胎粪吸引,其中不规范操作比例县级高于市级和省级.22.4%的复苏处理在新生儿出生30秒内未进行初步复苏步骤即进行了气囊面罩正压通气,其中不规范操作比例县级高于市级和省级.结论 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工作亟待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重点是医务人员临床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可试用"新生儿复苏抢救记录表"对窒息新生儿的抢救过程进行常规记录,有利于促进新生儿窒息复苏临床工作的开展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新法复苏不同时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7月该院出生的新生儿,应用新复苏方法抢救,同时不断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根据新生儿出生先后分为前期组(2007年7月~2008年7月),后期组(2008年8月~2009年7月),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窒息死亡率,并对比其中的差异。结果:后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75%)、窒息死亡率(2.63%)均低于前期组(7.03%、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应用新生儿新法复苏术并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对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