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40~55岁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保健服务需求,阐述在农村社区妇女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在农村社区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适宜技术。方法:选择上海市嘉定区某社区40~55岁妇女1667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围绝经期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和保健服务需求。结果:48.59%的被调查者至少有一种及以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34.5%的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认知。15.9%的有围绝经期症状妇女接受过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到社区医院就诊的仅占13.4%,到妇科就诊的占70.1%,而其余的去内外科或精神科就诊。结论:①农村社区40~55岁妇女中将近半数有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②围绝经期妇女缺乏相关保健知识,不能及时就医及有乱投医情况。③社区围绝经期保健服务滞后。总之,在农村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相当重要和必要,顺应农村妇女的需求,是妇女保健工作内涵的深入,也是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成效。方法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做好病因学和发病学预防,促使围绝经期妇女正确认识和理解围绝经期的概念,认识出现症状的原因及可治疗性和自愈性,消除恐惧心理,自觉做好围绝经期保健。对用改良的Kupperman症状评分法评分总分≥7分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干预。结果干预治疗对象的13种围绝经期症状得到显著改善(P<0.01)。结论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综合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对围绝经期的认识及围绝经期的保健需求,以指导干预。方法: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抽样,采用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平均绝经年龄(49.96±3.13)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62.37%。50~和55~岁年龄组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1.99%和62.85%。9.5%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定期的妇科检查,只有32.52%的人近两年做过妇科检查,对各种妇女保健知识需求选择“是”的均在70%以上,有52.13%的人希望医生来居委会提供服务。结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比例较高,保健意识还有待提高,对社区的围绝经期卫生保健服务及有关知识需求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农村40~55岁妇女更年期症状出现情况以及她们所采取的相应医疗保健行为进行干预。方法:通过3年的行为干预,对1573名40~55岁妇女进行现场一对一、面对面的调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结果:以询问法获得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至少有1项与围绝经期有关)93.32%,高于干预前(48.59%)。干预后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后到一级医院就诊、更年期专科就医的比例增加;出现症状后使用药物比例为16.96%,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比例为3.81%;干预后主要从医务人员而对照组主要从媒体接受知识。结论:加强农村更年期保健,普及小剂量的激素补充的知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在村里建立更年期咨询点,社区和二级医院建立更年期保健门诊;根据农村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更年期健康教育,提高更年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现况,为开展社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0~60岁上海市户籍妇女为目标人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1-30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辖区内203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妇女的基本信息、月经状态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196名调查对象中有70.92%的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在7种常见症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潮热出汗(33.33%)、睡眠障碍(30.16%)和关节疼痛(25.40%)。不同月经状态妇女潮热出汗和关节疼痛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较高,需加强预防保健、及早干预。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水平,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现状及卫生服务需求情况,为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自2016年5-12月自愿前来参加居民妇科普查的40~65岁妇女1 0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就其保健现状和需求展开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只有37. 31%的妇女在围绝经期症状发生后主动寻求保健服务,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占6. 88%;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知晓率为62. 48%,只有35. 29%的妇女知道有更年期保健门诊,知识来源于医疗机构的只占22. 65%;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的是定期体检,最低的是调整心态;保健需求排在前3位的有:定期健康体检、妇科疾病诊治、妇女保健健康教育;希望获得围绝经期的自我监测知识意愿最高,最愿意通过医务人员来居委会办专题讲座来获取健康相关知识。结论社区妇女健康行为形成率低,保健需求迫切,因人而异开展保健宣教,提供便捷、经济、有效和贴近生活的卫生服务从而提高我国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山西省忻州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的情况及与围绝经期相关的健康需求,提出合理的围绝经期保健措施。方法对256名40~60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由本文作者进行入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8.9%的妇女具有围绝经期症状;48.5%的妇女未采取任何措施;40.7%的妇女采取自我保健的方式;只有10.8%的妇女去医院就医。结论大多数的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意识不强,保健工作者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出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保健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以开展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方法:在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采用WHO QOL-BREF量表对社区妇女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改良的Kupperm an评分总分>6分、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诊断确立的社区妇女与≤6分的社区妇女生存质量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影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提高社区妇女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的社区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改善和提高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的社区干预综合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个社区45~65岁的妇女进行社区干预,对干预前313名及干预后291名进行围绝经保健知、信、行及Greene症状评分法问卷调查,以评价社区干预的效果。结果接受调查的妇女平均年龄为(50.74±5.46)岁,67.2%为无业,68.1%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干预前后对围绝经期健康知识得分由(5.16±1.74)分提高至(6.09±1.77)分(t=6.15,P=0.000):“认为老有所为”及“反对忽视围绝经期危害”的选择率分别由67.9%和55.3%提升至83.0%和73.5%(P〈0.05):激素治疗由28.9%下降到14.5%(t=17.39,P=0.000);Greene症状评分由(14.83±8.00)分下降至(12.19±6.25)分(t=4.49±0.000),且绝经相关的心理、躯体及性功能障碍症状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社区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保健知识和保健行为之间尚存在着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干预措施有利于促进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0年12月~2011年2月在上海某社区内对935名参加普查的45~59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①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24.8%。上海本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22.7%,外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50.7%。②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痛经程度、1年内子女长期离家、重病、感觉异常、关节肌肉痛、更年期综合征、主观支持评分、客观支持评分等。③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和知识:39.8%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分别有69.5%和61.9%围绝经期妇女选择视听媒体和报刊杂志作为保健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较高,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学影响因素有关,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心理保健应该纳入妇女保健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1.
罗定市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保健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小玲 《现代医院》2008,8(6):142-144
目的调查了解罗定市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和保健需求,提出合理的围绝经期保健措施,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罗定市560例40~65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560例妇女中,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有374例,发生率为66.8%,发生的主要症状有失眠,烦躁,性欲下降,头晕,容易疲劳或乏力,肌肉、骨关节疼痛等。出现围绝经期症状而就医者仅有30.6%,在未就医者当中有1/3妇女采取了自我保健的方式;有2/3妇女认为没有必要采取治疗措施。结论罗定市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与全国平均水平(2/3)相近。因此,建议我市妇女保健工作要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教育,普及、加强自我保健,对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的围绝经期症状采取规范的性激素治疗,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泰安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RTI)现状,分析利用保健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自设问卷对980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殖道感染症状、医疗费用的支出情况、社区医院妇科检查、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保健服务知晓率、保健服务反应性、就诊的便利性、生殖道感染认知、家庭成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等项内容。结果围绝经期妇女RTI的患病率为38.16%,社区保健服务利用率为43.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社区医院有妇科检查、医疗技术水平高、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好、RTI病情轻者,趋于利用社区保健卫生服务。结论泰安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服务利用率偏低,社会重视不够。加大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和服务水平;强化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及技术的提高;建立新型的社区生殖健康服务模式是提高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服务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丽水地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现状和保健需求,为改善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提供帮助,为建立农村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组群抽样方法,选取丽水地区农村40~55岁的妇女540人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问卷进行入户现场调查。结果:在540例接受调查的妇女中,月经正常或基本正常306例,月经紊乱119例,绝经115例,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9.21±2.18)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8.1%,主要症状为骨关节肌肉痛380例,失眠355例,头痛316例,头晕心悸316例,烦躁不安281例,易激动292例。不同年龄组别之间的妇女生存质量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只有17.4%妇女了解围绝经期知识,围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HT)率2.4%;仅有35.6%的围绝经期妇女1~2年内有过健康体检。结论:丽水地区农村妇女保健意识薄弱,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开展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加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综合防治,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她们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 ,从1997~ 2 0 0 0年 ,对自愿接受调查随访和健康检查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每年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结果显示 :35 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 ,绝经者占 16 .48% ,平均绝经年龄为 48.79岁 ;绝经后妇女的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在各年龄段之间有很大差异 ;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明显 ;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对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 2 5 .42 % ,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明显高于未绝经期妇女 ;高血压、乳房疾病和妇科疾病在围绝经期妇女中占有相当比例 ,且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也有显著差异。提示部分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不强 ,保健知识贫乏。因此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基础调查,采用入户面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667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平均绝经年龄为(49.31±3.20)岁,以询问法获得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8.59%,其中40~44岁组、45~49岁组、50~54岁组和55岁组发生率分别为37.78%、49.91%、50.93%和64.79%。以改良的Kupperman氏症状评分表调查其更年期症状发生率,第1位为性欲下降54.4%,其次是肌肉骨关节酸痛51.4%、失眠45.6%和头晕44.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慢性病史等有关。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保健意识亟待提高,提示妇女保健工作者应加强妇女更年期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社区保健人员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健康干预的效果。方法在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随访的围绝经期妇女中随机选出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2015年10月1日前收治的40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入到对照组,此后随访的40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入到观察组。对照组围绝经期接受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妇女则由社区保健人员给予健康干预,比较分析两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知识认识水平更高,且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社区保健人员给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健康干预有助于提高其健康认知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障妇女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西宁市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方法随机抽取西宁市社区1 066名40~60岁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71.48%,常见症状前六位依次为疲乏(59.94%)、情绪波动(52.63%)、失眠(50.56%)、眩晕(49.06%)、头痛(47.94%)、心悸(40.99%)。慢性疾病患病率为高血压(16.51%)、糖尿病(11.91%)、心脏病(9.94%)、骨关节疾病(11.91%)、妇科炎症(20.08%)、乳腺疾病(2.72%)、泌尿系感染(8.26%),除乳腺疾病外,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绝经期症状及相关疾病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今后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教育宣传,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应用性激素治疗,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有关更年期症状和更年期保健行为,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297名45~55岁妇女.结果:平均绝经年龄为46.47±3.87岁,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为51.5%,其中重度仅占5.7%;农村妇女血管舒缩症状和一般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城市妇女(P<0.05);58.9%的妇女知道有关的更年期保健知识,农村妇女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城市妇女(P<0.01);在有症状的妇女中,仅有20.8%的人去医院就医;调查期间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占1.3%.结论: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表现出较轻的更年期症状,农村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低于城市妇女,围绝经期妇女缺乏更年期保健知识和意识,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亟需加强有关更年期保健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罗煜 《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2):1504-1505
目的了解长沙市社区妇女的保健知识需求,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4个社区486名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春期女生认为有必要进行性教育(占91.85%)并希望得到心理卫生知识人数比例最大(占71.85%);育龄期妇女对产前、产时和产后保健相关知识需求人数比例均达80%以上;围绝经期妇女需要围绝经期卫生知识(占60.19%)和得到妇女病普查普治(56.48%);老年妇女希望能就近就医(占78.46%)并得到健康咨询(占55.38%)。各期社区妇女都希望听到医务人员的讲座和得到专业人员的交流,获得专业的健康知识手册。结论医疗保健机构要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处在不同时期妇女保健知识需求差异,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相应妇女保健知识,以提高社区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潘朴芬  刘燕 《职业与健康》2006,22(22):2028-2029
围绝经期是妇女生理、心理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为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使妇女顺利度过围绝经期,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调查的200名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体验进行总结,并通过健康教育方式,使广大妇女尽早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体验及保健知识,对此期的到来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