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RaytoRT-2204C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116例妊娠晚期孕妇和4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PT、APTT、Fg、AT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成分AT活性减低,这可能是引起孕妇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RaytoRT-2204C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116例妊娠晚期孕妇和4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PT、APTT、Fg、AT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成分AT活性减低,这可能是引起孕妇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正常晚期妊娠孕妇22例,妊高征晚期妊娠孕妇35例的产前及产后48小时血浆,脐血血浆以及早期妊娠、正常非孕各22例血浆纤维结合蛋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早孕与未孕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无显著差异;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显著高于早孕组,而妊高征孕妇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晚期妊娠组。妊高征组 轻、中、重三组间无差异,正常晚期妊娠组及妊高征组各自产前与其产后相比,Fn无显著性变化。提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与妊高征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常妊娠妇女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的活性在不同孕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非孕妇(对照组90例)和正常妊娠妇女(552例),其中正常妊娠妇女组分为3个亚组,早孕组(150例)、中孕组(153例)和晚孕组(249例)。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PC活性,凝固法检测PS活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妇女AT-Ⅲ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孕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早孕组的PC活性降低(P0.001),在孕中期和孕晚期升高(P0.001);PS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各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线性相关分析发现,PC活性与孕周数呈显著正相关(r=0.531,P0.001),而PS活性与孕周数呈显著负相关(r=-0.393,P0.001)。结论与正常妇女相比,妊娠妇女PC、PS活性指标发生显著变化,且整个孕期呈现动态变化,为产科医生对孕妇孕期的血栓风险的评估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血浆蛋白Z(PZ)水平,探讨DVT和PZ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测定68例DVT患者和55名健康人的蛋白Z水平;采用发色法测定蛋白C(PC),抗凝血酶(AT);采用凝固法测定蛋白S(PS)活性。结果DVT组PZ、PC、PS、AT水平分别为:PZ(1.31±0.60)mg/L,PC(123±25)%,PS(54±23)%,AT(114±17)%;健康对照组PZ、PC、PS、AT水平分别为:PZ(1.11±0.51)mg/L,PC(135±26)%,PS(68±17)%,AT(130±8)%。两组PZ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PC,PS,AT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DVT组男性和女性PZ水平分别为(1.34±0.61)mg/L和(1.27±0.60)mg/L,健康对照组男性和女性PZ水平分别为(1.09±0.55)mg/L和(1.12±0.49)mg/L,不同性别之间PZ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VT患者和健康人的PC,PS和AT水平有显著性差异,DVT和PC,PS和AT水平具有相关性。DVT患者和健康人的PZ水平无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正常晚期妊娠孕妇22例,妊高征晚期妊娠孕妇35例的产前及产后48小时血浆,脐血血浆以及早期妊娠、正常非孕各22例血浆纤维结合蛋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早孕与未孕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无显著差异;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显著高于早孕组,两妊高征孕妇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晚期妊娠组,妊高征组轻、中、童三组间无差异,正常晚期妊娠组及妊高征组各自产前与其产后相比,Fn无显著性变化,提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与妊高征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餐后不同时间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测定结果的差异。方法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检测其空腹、餐后2 h、餐后4 h ATⅢ、PC、PS水平,对测得的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与空腹相比,餐后2 h、餐后4 h血浆ATⅢ、PC、PS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后4 h三种抗凝蛋白的活性比餐后2 h有所升高,但其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进食是ATⅢ、PC、PS活性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要求空腹采集标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MD)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及纤溶系统等血栓前状态(PTS)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正常非孕妇女40例(非妊娠组)、正常晚孕妇女40例(正常妊娠组)和妊娠糖尿病患者50例(妊娠糖尿病组)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A(FPA)、蛋白C(PC)、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妊娠糖尿病组与非孕组、正常妊娠组相比,GMD患者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FPA、TpP、D-dimer显著升高(均P<0.05),PC显著下降(均P<0.01);正常妊娠组与非孕组比较,vWF、P-选择素(P-Selectin)、TpP、D-dimer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存在PTS,而妊娠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PTS。因此,糖尿病孕妇产前测定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监测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及抗凝血因子改变在其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蛋白S活性(PC:A、PS:A),对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无血管病变和伴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血管病变组vWF、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血管病变组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病变组vWF、PC:A、PS:A异常分布率分别为91.4%、85.0%、45.5%,vWF含量与PC:A含量相比呈负相关(r=-0.741,P<0.05),而与PS:A含量呈正关(r=0.765,P<0.05),PC:A含量与PS:A含量亦呈正相关关系(r=0.844,P<0.01)。结论:血浆vWF、PC:A、PS:A检测在糖尿病发病及病程发展的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AT)活性(A)、血浆抗凝血酶(AT)抗原(Ag)、蛋白S(PS)、血浆蛋白C(PC)以及D-二聚体等凝血易栓指标对诊断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抗凝血酶缺陷症患者作为疾病组,再根据PS、PC水平将疾病组进一步分为单纯AT缺乏组、AT联合PS缺乏组、AT联合PC缺乏组和AT、PS、PC全缺乏组;同时选择60名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两组AT∶A、PC及PS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AT∶Ag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AT缺陷症组AT∶A和AT∶Ag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t=-6.118;P〈0.01);AT联合PS、PC缺乏患者的PS、PC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7,t=-3.065;P〈0.01);AT缺陷症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8,P〈0.01)。结论:AT缺陷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检测其相关凝血指标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D二聚体水平和血浆抗凝血酶3(ATⅢ)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合肥市滨湖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妇240例,按孕期不同分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每组各80例,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育龄女性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4项、D二聚体及ATⅢ差异。结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随孕期的增加而降低(P<0.05),但PT、APTT孕早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TT孕中期组与孕晚期组无差异(均P>0.05);FIB水平从孕早期开始增加(P<0.05);DD水平随孕期增长而增高(P<0.05),但孕早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AT3在孕早期组与对照组、孕中期与孕晚期比较无差异(P>0.05),孕早期高于孕中期(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的凝血功能随孕期增加发生变化,表现为高凝状态,临床医生应重视孕妇凝血指标的监测,及时诊治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叶思思  童燕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687-4690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评价孕妇高凝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41例健康孕妇在早孕期、中孕期和晚孕期的TPO、MPV、抗凝血酶-3(AT-3)、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聚集率(PAR)水平,计算孕妇各指标的阳性率,并分析TPO、MPV和其余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选取30例健康非孕妇女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妊娠组中孕期TPO和MPV显著高于早孕期和对照组,晚孕期二者水平显著高于中孕期(P<0.01);中孕期AT-Ⅲ、FIB、D-D和PAR水平与早孕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孕期FIB、D-D和PAR水平显著高于中孕期,AT-Ⅲ水平显著低于中孕期(P<0.001)。TPO与MPV呈显著正相关;TPO和MPV与AT-Ⅲ呈显著负相关,与FIB、D-D和PA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中孕期TPO、MPV、AT-Ⅲ、FIB、D-D、PAR和TPO+MPV阳性率显著高于早孕期,晚孕期各指标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中孕期(P<0.01)。中孕期和晚孕期TPO、MPV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T-Ⅲ、D-D和PAR阳性率,不同孕期TPO+MPV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余4个指标的阳性率(P<0.01)。结论:TPO和MPV可能是导致孕妇血液高凝状态的更重要因素,联合测定TPO和MPV在监测孕妇围产期高凝状态的发展和预防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和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DNA测序技术检测5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病例组)与10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ACE、AT1R、eNOS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ACE基因ID基因型频率(32.0%)显著低于对照组(57.0%,P0.01),DD基因型频率(4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0%,P0.01);病例组AT1R基因AA基因型频率(78.0%)显著低于对照组(94.0%,P0.01),AC基因型频率(22.0%)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1);相对于AA基因型,携带AC基因型者的OR值为5.303,病例组C等位基因频率(11.0%)显著高于对照组(3.5%,P0.05),相对于A等位基因,携带C等位基因者OR值为3.408;两组eNOS基因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基因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和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未发现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未发现基因间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妊娠期女性不同膳食蛋白质摄入结构对妊娠期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建立孕期健康档案、符合要求的妊娠期女性,根据其24~28周于本院营养门诊就诊时24 h回顾法记录的饮食情况,按照孕妇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根据标准分为正常热量和蛋白质组(A组)、正常热量低蛋白质组(B组)、正常热量高蛋白质组(C组)、高热量正常蛋白质组(D组)、高热量高蛋白质组(E组)、低热量低蛋白质组(F组)。分析6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以及血脂、跟骨骨密度等。结果:B、C、D和E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餐后1 h和餐后2 h血糖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B、D和E组孕妇的三酰甘油、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C、E和F组孕妇跟骨骨密度均较A组差(P0.05)。结论:正常热量和蛋白质比例摄入是孕妇的科学饮食结构,不提倡妊娠期孕妇摄入过高的热量和蛋白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ICP孕妇与正常孕妇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测定并比较ICP组不同ACE基因型肝功能指标水平,分析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ICP孕妇肝功能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ICP组ACE基因插入/缺失DD、ID、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2%、55.22%、28.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DD基因型在高胆红素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DD基因型患者比ID、II基因型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ICP存在相关性,具有DD基因型的妇女有高度的ICP易感性,携带D等位基因可能增加ICP的患病风险。D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可能通过影响肝脏排泄来影响ICP发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方法检测100例LDVT患者和100例健康成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组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100例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总发生率为25%(25100),以PS缺陷的发生率最高,为13%(13100),其次是PC,为8%(8100),AT缺陷占5%(5100),APCR缺陷的发生率最小,为4%(4100)。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群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有必要对LDVT病人进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妊娠晚期导致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发生频率以及检测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方法:以2008年9月~2009年8月间的住院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妊娠并发症分类,以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作为对照,分析血小板参数、凝血常规四项(PT、APTT、TT、FIB)。结果: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和妊娠糖尿病(GDM)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值高于对照组;②妊高征组血小板降低、MPV升高、凝血指标未见明显异常。③妊娠糖尿病组的PT、APTT、FI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④妊娠晚期孕妇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以妊娠生理性原因和重度妊高征为主(58.4%和20.7%),其他原因还包括:双胎妊娠、母儿血型不合、EDTA依赖性假性PLT减少。结论:多种妊娠相关性疾病可引起妊娠晚期孕妇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参数异常,同时需要注意鉴别EDTA依赖性假性PLT减少,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