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治疗,血中SIL-2R、GM-CSF、EGF的变化。方法:无菌采集换血前、中、后新生儿血液1.5ml分离血清。美国RD有限公司提供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试剂,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与换血中、换血后比较,及换血中与换血后比较血中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可导致新生儿血中各种细胞因子发生变化,证实了新生儿自然娩出时其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均相当成熟的理论。证实了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某些细胞因子在病理性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中临床意义。方法:将病理性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分为3组,无菌采集病理性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股动脉血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TNF-α、TNF-β、GM-CSF、sIL-2R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高胆一组与高胆二组细胞因子比较,仅GM-CSF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②高胆一组与高胆三组细胞因子比较,仅TNF-α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胆二组与高胆三组细胞因子比较,TNF-α、TNF-β、GM-CSF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④高胆三个组与正常组比较,TB IL、DB IL、TNF-α、TNF-β、GM-CSF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仅sIL-2R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TNF-β、GM-CSF可做为病理性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诊疗指标,为围产期病理性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早期干预及其保健提供基础免疫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胆新生儿换血治疗前后红细胞功能的变化,为高胆新生儿合理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祝爱霞红细胞免疫功能测量微量法。结果:换血前后红细胞未洗涤RBC-C3bRR、RBC-ICR比较,P<0.001。差异非常显著;换血前红细胞洗涤与未洗涤RBC-C3bRR、RBC-ICR比较,P<0.001,差异非常显著;换血后红细胞洗涤与未洗涤RBC-C3bRR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RBC-ICR比较,P<0.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治疗可以增强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新生儿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晶 《工企医刊》2012,25(2):7-9
目的 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2例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检测比较换血前后患儿的胆红素、血常规和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换血前比较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降低;血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尽早的进行换血治疗,换血治疗中应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和血常规、电解质、胆红素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尽可能保证供血新鲜,如出现高血钾症、贫血、感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应对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换血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血细胞的变化,评价疗效。结果经换血治疗后,患儿血清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患儿血清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而患儿血清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动静脉双泵换血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对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33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双泵换血疗法,并与手动换血31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比较,监测换血前后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双泵组血清总胆红素换血前和换血后分别为(425.47±91.33)μmol/L和(178.97±53.32)μmol/L(P<0.01),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6.06±11.60)%;手动组血清总胆红素换血前和换血后分别为(405.44±107.47)μmol/L和(175.72±59.02)μmol/L(P<0.01),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5.82±8.12)%。两组换血后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变化,白细胞、血小板、血游离钙、血钾、血氯、及血钠均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值之内。换血后血糖双泵组正常,手动组增高。换血过程中手动组部分心率及血压有波动,双泵组心率及血压均稳定。结论:经外周动静脉双泵控制换血能有效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能更好地维持内环境及生命体征稳定,且操作简便、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换血疗法治疗不同胎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不同胎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1991~2004年进行换血的56例新生儿按照胎龄分组,分析其疗效和副作用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儿换血后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早产儿换血后更易发生内环境紊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换血疗法治疗不同胎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尽管其所致的副作用如血生化异常、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症等通常可自我调节,但对早产儿而言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分析外周动静脉同步双泵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HB)患儿血液内环境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06例重度NH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泵换血组和手动换血组,每组53例。双泵换血组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双泵换血疗法,手动换血组采用手动换血疗法,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血液学指标、血常规、电解质指标变化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双泵换血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0.57%(48/53),高于手动换血组的75.47%(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3,P=0.038)。〖JP〗2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双泵换血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手动换血组,白蛋白水平高于手动换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血糖水平高于治疗前,但双泵换血组低于手动换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红细胞计数均高于治疗前,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泵换血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计数高于手动换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血氯、血钙、血钠、血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泵换血组患儿治疗后血钠、血钾水平均高于手动换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泵换血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3%(6/53),低于手动换血组的28.30%(1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P=0.028)。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双泵换血疗法较手动换血疗法效果更显著,可有效降低NHB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更好地维持血液内环境稳定,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以桡动脉和大隐静脉为主要的换出、输入途径,在保证出入量平衡的情况下,同步换血法治疗63例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并监测换血前、中、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生命体征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换血治疗前、中、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总胆红素水平由换血前的439.2±118.2umol/L下降至换血中的278.2±77.2umol/L和换血后的215.6±67.4umol/L,平均换出率为61%。但换血中和换血后易出现低血钙、低血钾、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结论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少、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应监测血钙、血钾及血常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周内保存血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采用外周动静脉输液泵同步换血,血源采用1周内的酸性枸缘酸盐--葡萄糖溶液(ACD)保存血.换血前后检测血常规、电解质、生化代谢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换血前后比较,胆红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钠有显著的变化,血钙、血钾、血糖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周内的ACD保存血能够满足新生儿换血的需要,它对新生儿内环境影响较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7例符合换血指征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比较换血前后血液中血清胆红素、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钾、血钙、pH值等变化情况。结果换血后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及血糖较换血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血小板及血钙较换血前降低(P〈0.01)。胎龄≤32周、体重〈1500g、换血时患儿患病为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自动动静脉换血疗法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最迅速有效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换血术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液内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换血术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33例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19例采用O型红细胞+AB型血浆,14例采用新鲜的(3 d内)与患儿同型ACD全血,平均换血量156.9±30.4 m l/kg。检测换血前中后血常规、血气、电解质、血糖,计量资料用t检验对比分析。结果:换血后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均明显下降(P<0.001),而且在换血中已显著下降(P<0.001)。血电解质方面,血钾显著下降,磷也有明显降低。血糖的改变为双向性。血气除PaCO2有一过性显著升高,其余pH、PaO2、H2CO3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该组换血资料提示:换血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容易造成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下降而发生感染或出血。如使用较新鲜血,换血后往往出现血钾下降甚至低血钾症,造成糖代谢紊乱是双向性的,经常规补碱后不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对400例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分析换血前后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电解质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患儿换血前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红蛋白、血小板、pH值、剩余碱(BE)值和血钾分别为(543.65±129.52) μmol/L、(518.45±122.64) μmol/L、(175.40±33.89) g/L、(295.81±104.96)×109/L、(7.39±0.06)、(-3.78±4.01)、(4.71±0.53) mmol/L,换血后分别为(207.10±60.46)μmol/L、(189.48±60.79) μmol/L、(187.98±22.88) g/L、(120.62±50.64)×109/L、(7.31±0.07)、(-11.27±5.69)、(3.25±0.72) mmol/L,换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三位不良反应有血小板减少、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分别占25.8%、23.8%、17.8%. 结论 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但应注意换血后不良反应,严格掌握换血指征及换血适应证,密切监测术后血常规、血生化和电解质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ICU中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该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收治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57例,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方式进行治疗,换血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糖等指标变化,并在结束治疗后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比较。结果所有患儿经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等均显著下降,6例患儿出现贫血,22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49例患儿出现高血糖症,无血钙、血钠及血钾异常改变。结论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同时对患儿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时库存血G6PD活性降低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换入的库存血的G6PD活性检测结果将56例接受换血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分为两组:库存血G6PD活性降低(G6PD-D)组与库存血G6PD活性正常(G6PD-N)组。比较换血后各时段(0、122、4 h)二组患儿的TSB水平及下降百分比,并对其换血后的光疗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与G6PD-N组比较,G6PD-D组患儿换血后的TSB水平下降较慢,换血12及24 h时TSB的下降百分比较小,换血后的光疗时间延长(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治疗时输入G6PD活性降低的库存血液将使换血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下降较慢,光疗时间明显延长,建议新生儿换血治疗前对库存血液进行G6PD活性筛查实验。  相似文献   

16.
改良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改良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符合换血指征)的15例患儿采用腋静脉-桡动脉同步全自动换血疗法。换血在NICU辐射抢救台密闭的系统中全自动完成。监测换血前总胆红素、血红蛋白、血糖、pH、电解质及心率、呼吸、血压之变化。结果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换出率47.87%,换出前为(492.6±70.23)μmol/L,换血后为(249.45±47.26)μmol/L,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红蛋白、血糖、电解质水平稳定,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波动。结论改良换血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是新生儿换血中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日龄及性别对行光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32例行光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日龄、不同性别患儿光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光疗后,不同日龄、不同性别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光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日龄患儿光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1,P=0.022),其中日龄5~10 d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程度最为显著;不同性别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5~10 d时,光疗干预可更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利于疾病好转,而性别差异对光疗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5月期间于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38例,研究入选标准:出生14天之内足月儿血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出生1个月之内血胆红素浓度早产儿>255μmol/L。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临床常见病因如感染、围产因素、早产、ABO溶血等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有138例,对照组有215例。肺炎、剖宫产与药物因素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其次是早产与窒息。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肺炎、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剖宫产与药物及晚期早产因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和围产因素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宫内感染和缺氧,提高围产技术水平,同时加强高危儿的随访及健康教育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