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琼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367-367,375
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为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我科共行胸科非心脏手术238例,其中,38例术后7d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15.97%,较文献报道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41.94%低。现就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科非心脏手术后 ,由于开胸手术的创口大 ,对心脏功能的干扰大 ,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衡等因素 ,心律失常成为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时可明显影响循环稳定 ,甚至心脏停搏 ,因此及时发现及处理心律失常十分重要 ,1995年 1月~ 2 0 0 1年12月 ,我科进行心电监护非心脏手术 10 49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10 49例 ,男 698例 ,女 3 5 1例 ,年龄15~ 79岁 ,平均 5 9.5岁 ,其中≥ 65岁者 185例 ,术前有并发症者 15 4例 ,心脏病史者 3 2例 ,高血压病史者 10 4例 ,慢性肺气肿 47例 ,肺结核者 2 6例 ,术前心律失常者 3 6例 …  相似文献   

3.
我院五年来对施行的胸科非心脏手术 336 1例病人 ,术后常规进行连续 72h心电监护 ,术后发生心律失常 2 4 6例 ,发生率为 7.3% ,现就其治疗进行总结。1 临床资料本组 2 4 6例中 ,男 184例 ,女 6 2例 ,年龄 2 2~ 78岁 ,平均年龄 5 8岁± 6 .5岁。食道贲门癌 2 11例 ,皆取左胸后外侧切口 ,食道胃或食道空肠胸内吻合 192例 ,颈部吻合 19例。因肺部疾患而行肺叶切除或单侧全肺切除 2 8例 ,纵隔肿瘤 5例 ,胸外伤 2例。其中术前有心律失常者 72例 ,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有 :窦性心动过速 16 2例 ,房性早搏 30例 ,房颤 18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 19…  相似文献   

4.
陈怡霏  陈伟  谢燕斌   《中国医学工程》2013,(6):22-22,24
目的通过分析916例胸科手术患者围麻醉期间并发心律失常的情况,探讨非心脏开胸手术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术中连续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率、有创动脉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和间断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治疗措施及效果。结果胸科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大于72%,其诱发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心脏原发病、心电图异常、血氧饱和度低、手术操作、电解质异常相关合并症等,麻醉期间应予重视。结论胸科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发生心律失常发生概率较高,术前应积极纠正病因,术中严密监护和及时处理诱发因素等是防止和治疗心律失常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报告胸部、食管手术及外伤所致乳糜胸19例,其中以食管癌手术发生率最高,为1.25%。提高对此并发症处理效果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解剖寻找瘘口进行结扎的方法比较困难,认为经右胸膈上胸导管结扎术简便、有效,适用于任何一侧或双侧乳糜胸。  相似文献   

6.
1990~ 1999年我院胸心外科对 178例普胸手术后病人进行连续心电监护 ,出现不同程度心律失常 37例 ,其中严重心律失常 2 8例 ,发生率 12 .9%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2 8例病人术前心电图均正常 ,无明显心血管系统疾病史。其中男 18例 ,女 10例 ;年龄 2 8~ 79岁 ,平均 5 4.5岁。1.2 手术类别 :左全肺切除 1例 ,二叶肺切除 4例 ,一叶肺切除 2例 ,胸廓成形 2例 ,慢性脓胸纤维板剥脱 3例 ,纵隔肿瘤切除 4例 ,胃底贲门癌根治 3例 ,经左颈左胸二切口中上段食管癌根治 9例。1.3 手术时间 :<12 0 min3例 ,12 0~ 180 m in7例 ,>180m…  相似文献   

7.
后外侧切口肋间进胸在胸科手术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肋间进胸径路的临床价值。方法:肋间进胸级与肋床进胸组对比。结果:肋间进胸组进入胸腔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显露效果较肋床进胸组稍差,但不影响手术;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较肋床进胸组为短。结论:肋间进胸径路有诸多优点,有临床实用价值,可做为一种常规的切口选择。  相似文献   

8.
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处理李天禧,杨桦,李长林(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450007河南小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医院郑州450045)关键词心脏,手术,心律失常作者收集了16例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患者资料,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6...  相似文献   

9.
闭合性胸外伤肺嵌顿并胸导管断裂1例张忠松1姜波1林乐胜2病人,男,40岁。因胸部挤压伤,胸闷,憋气8h入院。查体:右肺呼吸音低,胸片示右侧4~8肋骨骨折并胸腔积液。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每天引流出1000ml乳白色液体,乳糜试验阳性。诊断为胸导管断裂...  相似文献   

10.
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郑志坚  黄波 《四川医学》2011,32(12):1964-1966
目的探讨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并发心房纤颤的病理机制。方法肺切除患者5l例,收集其术前基本信息(如合并症、用药状况、心肺功能等),并测定其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AF的发生率为29.4%(15/51),其发生率与年龄因素有关(P=0.031)。发生AF的患者比未发生AF患者术前PR间期延长(P=0.040);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AF发生率明显比未使用者低(P=0.041)。方差分析显示,术后hs-CRP(P=0.000)和IL-6(P=0.000)均与术前存在明显差异。受试者工作曲线(ItOC)分析显示:血清hs—CRP和IL-6水平在所观察的3个时间点对预示AF的发生其结果均不理想,曲线下的面积(AUC)均〈0.50。结论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AF的发生与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嗜好(如吸烟)和心肺功能等无关,只与年龄有关;早期炎症标记物hs-CRP和IL-6不能预告术后AF发生。某些药物可能会降低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氨甲环酸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弋  葛衡江  闫红 《四川医学》2006,27(2):162-164
目的评价氨甲环酸在开胸手术中的止血作用和对开胸手术围术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罹患肺或食管肿瘤的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A组,n=20)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脉滴注10mg/kg氨甲环酸,术中持续泵注1mg.kg-1.h-1至术毕;对照组(B组,n=20)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中3h,术后第1天和第3天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常规,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h胸腔引流量。结果T组术中、术后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LY3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组术中和术后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1);T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抑制了纤溶活性的增强,改善了开胸手术后早期的低凝状态,显著减少了开胸手术围术期的血液丢失。  相似文献   

13.
艾涛  胡平  高劲谋  赵山红  向江侠 《重庆医学》2015,(11):1507-1509
目的:探讨紧急剖胸术(ET)在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指征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经ET救治的35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2~65分,平均31.63分。穿透伤23例,钝性伤12例。入院时休克28例(80.00%)。失血量1000~5000mL,平均2400mL,其中22例失血量大于3000mL。急诊室ET6例,手术室ET29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均小于30min。死亡12例(34.29%),死亡组平均ISS评分48.26分,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脏压塞及失血性休克。存活23例(65.71%),穿透伤和钝性伤存活率分别为78.26%(18/23)和41.67%(5/12),存活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9.13%(9/23)。结论严重胸部创伤所致大出血、通气障碍和心脏压塞是ET的重要指征;胸部高危部位穿透伤应积极行剖胸探查;对于符合ET指征者,迅速剖胸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的择期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拟行非心脏外科手术的60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n=30)和常规组(n=30),强化组在术前12 h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顿服,术前2h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顿服,术前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常规组术前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而后进行非心脏的外科手术,术后强化组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常规组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术前、术后48 h血脂水平(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炎症指标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情况.结果:常规组出现1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前降支介入再灌注治疗)和7例无症状型心肌梗死,强化组出现1例无症状型心肌梗死,强化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血脂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强化组的炎症指标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强化组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非心脏的择期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特别是无症状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但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delirium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interleukin-6 levels and the occurrence of delirium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Methods A total of 338 elderly patients (60 years of age and over) undergoing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were enrolled.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before anesthesia and i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morning and serum interleukin-6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Delirium was assessed twice daily by 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during the first three postoperative days.Surviv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rum IL-6 level and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Results Postoperative delirium occurred in 14.8% (50 of 338) of patients.High serum interleukin-6 levelsafter surger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hazard ratio 1.514,95% confidence interval 1.155-1.985,P=0.003).Other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delirium included increasing age,poor preoperativ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low preoperativ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ore,and high total postoperative Visual Analogue Scale pain score.Patients who developed delirium had a prolonged hospital stay after surgery.Conclusions Delirium is a frequent compli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High serum interleukin-6 level after surgery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29-31+3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根据术后48 h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74例)与观察组(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6例)。比较两组间相关资料,并筛查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影响单因素,然后对单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入院时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和心功能Ⅳ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时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钾水平下降、血糖水平升高及心功能Ⅳ级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需对高危型患者加以关注和干预,以避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perioperative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s) in elderly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This study examin...  相似文献   

18.
腹部外科手术的潜在致病菌定植规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研究腹部手术后潜在致病菌(PPM)定植规律。②方法 对42例腹部手术后病人咽部分泌物、气管 分泌物、胃液、尿液进行细菌培养,确定与PPM定植相关的危险因素。③结果 腹部外科手术后咽、下呼吸道、胃液、尿路PPM定植率较高。呼吸道PPM定植怀气管插管和胃内PPM定植有关,胃内PPM定植与抗酸剂的应用关系密切,尿路PPM定植与尿道插管有关。④结论 腹部手术后PPM定植规律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对预防腹部手术后继发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引起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83例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比较不同年龄段(〈50岁、50~60岁、〉60岁)、不同超滤量(〈3kg≥3kg)及不同并发症患者(冠心病、高血压、心包积液、重度贫血)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并比较透析中有无心律失常患者透析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清钾、钠、氯、钙离子)的差异。结果:83例患者共行血液透析2408例次,发生心律失常758例次(31.48%),发生于上机后2~4h者494例次(65.17%)。随着年龄增长,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不同年龄段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滤量≥3k患者心律失常率明显高于超滤量〈3kg者(P〈0.05);并发冠心病、心包积液、重度贫血的患者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相应疾病者(P〈0.05);透析中出现心律失常患者的血压、肾功及血清离子在透析前与透析中未出现心律失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透析后血压、血清钾离子明显低于透析中未出现心律失常患者(P〈0.05)。超滤量、并发症、血透相关性低血压、低血钾有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年龄超滤量、并发症、血透相关性低血压、低血钾有关。  相似文献   

20.
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采用胸腔镜辅助矫形钢板置入胸骨抬举术(Nuss手术)行漏斗胸矫治治疗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14岁(6~19岁)。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40~55min,平均48min。术后住院4—7d,平均5d。无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15.7个月(1~24个月),胸廓外观维持良好。提示Nuss手术矫治青少年漏斗胸安全、有效,具有微创、塑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