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11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SCA)中发生心室颤动 (Vf)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73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生心室颤动病例及其原因。结果  12 73例SCA术发生Vf11例 (0 .0 9% ) ,Vf均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 ,其中双支血管病变 (DVD) 5例 ,三支血管病变 (TVD) 6例 ,合并左主干病变 4例。发生Vf前冠状动脉压力均下降 ,随即发生Vf。结论 Vf易发生于左主干及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 ,在SCA中要密切注意压力及心电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中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生心室颤动的病例及其原因。结果320例SCA术发生Vf3例(9.38%),Vf均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双支血管病变(DVD)2例,三支血管病变(TVD)1例。发生Vf前冠状动脉压力均下降,随即发生Vf。结论Vf易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在SCA中要密切注意压力及心电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QT变量对心性猝死预测的价值。方法 对5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71例心绞痛病人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QTc、JTc延长,其室速(VT)、室颤(Vf)及/或心性猝死(SCD)的发生率明显>QTc、JTc正常(P<0.05或0.01),VT、Vf及/或SCD,其ATd、JTd、QTcd明显长于无VT、Vf及/或SCD,(P<0.05或<0.01)。结论 上述指标是预测AMI、急性心肌缺血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极早期心电图的变化,并着重观察缺血性J波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AMI提供依据。方法:杂种犬19只,开胸结扎前降支造成前壁急性心肌缺血,观察结扎前和结扎后2h内心电图变化。结果:超急性期约42%犬出现缺血性J波。T波高尖发生率为84%。ST段抬高发生率100%,全部累及胸前导联。巨R波发生率16%,出现晚于T波高尖和ST段抬高。以上心电图变化均出现在前壁,与梗死部位一致。AMI超急性期心电图变化中T波高尖和缺血性J波出现最早,ST段抬高次之,R波变化出现最晚。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造成前壁心肌梗死后58%的犬至少有1次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26%发生心室颤动(Vf)死亡。前30min内发生的VT占总数的70%,与后90min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现J波的犬中全部发生VT,37.5%出现Vf;未出现J波的犬中27%出现VT,2只出现Vf。J波组VT较非J波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结扎前降支所致AMI超急性期心电图可出现缺血性J波、T波高尖、ST段抬高和巨R波型,缺血性J波是提示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新指标,同时缺血性J波的出现常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发生VT和Vf。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病例的心电学特征。方法 报告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结果 ①急性左心衰竭发生以后,窦性频率加快,如发生窦速,频率在120~150次/min之间,提示左心功能不全;②心脏破裂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是心脏起搏点下移,直至全心停搏;③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Vf)电击复律成功率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女性患者,87岁,入院诊断:1.冠心病,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IV级;2.慢阻肺并肺部感染;3.低钾血症;4.2型糖尿病。给予扩冠、抗炎、平喘、强心、利尿、补钾补镁、降糖、给氧、重症监护等综合治疗,于入院后4 h,患者首次突发室颤(Vf),在后续的42h 20 min内先后共发生Vf 56次,理当属顽固性心室电风暴,其中有25次Vf经胸外心脏按压30~80次(平均60次)即可恢复窦律,其中31次Vf发作,胸外心脏按压100次(1 min)无效,需360 J 1次电除颤可转复窦律。第一阶段静脉给胺碘酮剂量达2150 mg无效,第二阶段用艾司洛尔有效,但仍不够理想,第三阶段美托洛尔(突击量)+艾司洛尔(维持量)效果满意。作者从六个方面探究了本例电风暴的促发因素,总结了本例顽固性电风暴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内病死率在7%左右,死亡多发生于发病后24h内。主要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Vf)。早期识别AMI者中易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者对防治猝死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DCG)技术,测量AMI者早期心率变异性(HRV)和Q—T离散度(QTd)指标,探讨它们对AMI住院期间Vf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Holter监测过程中发生的心室颤动(Vf)。方法应用Holter监测对捕捉到的4例、Vf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例ST段抬高、1例ST段下降。3例Vf由RonT之室性期前收缩(PVS)诱发,1例Vf由舒张晚期PVS诱发。2例死于Vf,1例一年后死于心力衰竭,1例已生存12年之久。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Vf,主要由RonT之PVS诱发,及时电击除颤,可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2岁。突发心慌、气短,来院就诊。急查心电图(ECG)为预激综合征(WPW)伴快速心房颤动(Af),即刻病人发生心室颤动(Vf)抢救复苏后ECG为A型WPW。 附图示: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陆续报道,Brugada综合征(BS)患者发生室速/室颤(VT/Vf)的危险因素有自发性马鞍型ST段弓背向上抬高、男性、晕厥史、猝死幸存者、程控诱发VT/Vf者等。现研究T波顶点至T波终点间期(Tp-e)及T波顶点至T波终点间期离散度(Tp-e离散度)是否为Brugada综合征患者致心律失常事件危险因素。方法:将1995年11月~2004年2月连续收治的29例BS及29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无症状性BS及9例症状性BS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并给予程控刺激。于心电图上分别测定QT、QTc、QT离散度、QTp、Tp-e及Tp-e离散度。其中QTp指QRS波起点至T波顶点…  相似文献   

11.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性心动过速(VT)使心排血量剧降,随时有发展为心室颤动(Vf)的危险。治疗上纠正发病的原因十分重要,因病情紧急,采取抗心律失常措施更是刻不容缓。近年来电转复、起搏器之应用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伹多数情况下仍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在预防复发方面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病例的心电学特征。方法 报告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结果 ①急性左心衰竭发生以后,窦性频率加快,如发生窦速,频率在120-150次/min之间,提示左心功能不全;②心脏破裂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是心脏起搏点下移,直至全心停搏;③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Vf)电击复律成功率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AIVR)是一种异位性室性心律。起初,有人认为是一种加速的室性逸搏性心律,其速率不快,对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且不易发生室颤(Vf)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随着临床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发现AIVR并不完全是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且可能并发室速(VT)和Vf_1因而引起重视。现将近两年来我们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高时急性氟乙酰胺中毒心脏损害的认识。分析35例该药中毒心脏损害的情况。结果心电图异常者42.9%(15/35)表现为ST-T改变、Q-T延长、房性期前收缩(PAS)、室性期前收缩(PVS)、心室颤动(Vf)。心肌酶学异常者48.6%(17/35)表现为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LDH)和谷草转氨酶(GOT)显著升高。且显中毒越严重,心脏损害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兔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MI)范围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假手术组,Ⅱ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Ⅲ组:缺血再灌注组,Ⅳ组:利多卡因组,V组:卡维地洛组。Ⅱ、Ⅲ、Ⅳ、V组分别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中点30 min再灌注120 min,观察室性期前收缩(PVC)、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和MI范围的变化。结果应用利多卡因和卡维地洛后,PVC、VT、Vf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利多卡因和卡维地洛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多卡因能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对MI范围无影响,卡维地洛不仅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而且能显著的缩小MI范围。结论卡维地洛能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缩小MI范围。  相似文献   

16.
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CRT)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长期疗效及病死率.方法:49例CHF患者中,男40例,女9例,年龄31~82(56.3±11.0)岁.均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6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所有患者心电图为窦性心律,ORS波>130 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35%伴二尖瓣反流.49例中置入CRT40例,置入CRT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9例.观察患者起搏器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36、48、60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与心血管事件.随访12~87(25.5±15.6)个月.结果:①并发症:电极脱位4例,囊袋出血2例;②病死率及死因:死亡15例(30.6%),其中CHF恶化死亡7例,心性猝死6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49例患者中12例(24.5%)21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其中3例CRT-D患者发生12次VT/Vf均被CRT-D成功纠治,3例CRT患者各发生1次VT/Vf经体外除颤纠治,6例CRT患者各因发生1次VT/Vf死亡;③心功能变化及QOL评分:37例(75.5%)患者LVEF、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11例(22.4%)患者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改善后再次恶化,1例无明显变化;49例患者QO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LVEDD术后12个月明显缩小.结论:CRT治疗CHF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6 min步行距离、LVEF,缩小LVEDD,逆转左室重构;长期治疗,疗效巩固并能降低CHF导致的病死率,CRT-D可同时防治CHF及猝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能在短期内直接致死,或随时能发展成为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异位室性节律。恶性心律失常除Vf、VF及TDP外,并不具有特异的心电图型,亦即心电图图形不能说明是否具有恶性。用固定的分级法或图形来判断心律失常是否恶性是不够全面的。作者认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根据以下三条进行识别:(1)心律失常的类型和Lown分级标准。(2)产生心律失常的特定条件。(3)心律失常所致的症  相似文献   

18.
通过系列心电图观察,总结了奎尼丁、吩噻嗪类药物所致心肌复极不一致的先兆性心电图表现:(1)出现慢波或慢波振幅骤然增高或加深:(2)较长时间的心室停歇和停歇后室早;(3)异常延长的Q-T间期:(4)T波形态改变。早期识别,及时处理,对预后意义重大。右室超速起搏或给异丙肾上腺素,使基础心率达90—120次/min,通常能有效地控制或预防TdP及/或Vf。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经静脉导管用体外复律除颤器治疗自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对象及方法:急性心肌梗塞后或术后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7(男11、女6)例,年龄46—75岁,均有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及/或室颇(Vf).经静脉置入四极导管,最远端电极置右室心尖部,次远端电极与之相距5mm 而组成复律的阴极对.并充作同步复律的感知及心室起搏的电极对.最近端电极置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次近端电极与之组成复律阳极对,相距亦为5mm.每对电极合并  相似文献   

20.
在电生理研究(EPS)指导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病人之中,由于室性心动过速(VT)复发或药物不能耐受而需改变用药的发生率尚不明了,本文研究这一发生率。 方法 138例病人均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五个半衰期)后作基础EPS,用程序电刺激法(PES)诱发VT或Vf。随后作一系列的药物试验。在口服药物达到稳态水平后再重复PES,先用I_a类抗心律失常药,无效则更换另一I_a类药或与I_b类药合用,仍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