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型血吸虫病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临床特征与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脑型吸虫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手术结果及预后。结果 12例均行CT扫描。6例加MRI扫描,表现为片状水肿无强化3例。片状水肿区内单个或多发散在结节状等或高密度强化灶9例。血吸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8例。手术治疗10例,9例行病灶切除。1例行单侧颞肌下减压术,非手术治疗2例。9例术后病检为血吸虫肉芽肿,CT复查,病灶消失,结论 脑实质内片状或散片状水肿区伴单个或多发强化密度均匀结节灶。血吸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可作为诊断地依据。单发或多发结节灶伴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明显为手术指标。  相似文献   

2.
癫痫型脑血吸虫肉芽肿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有癫痫发作的脑血吸虫病肉芽肿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武汉同济医院1955年以来,手术治疗的25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及术前评估。结果250例患者无手术死亡,随访196例,有180例癫痫术后得到控制。结论对于癫痫型脑血吸虫肉芽肿,在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及有明显颅内占位效应时都应尽早手术,术中的脑电监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同济医院1992年10月~2003年12月诊治9例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病人中1例行保守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术后除1例病人出现暂时性运动性失语外,其他均恢复良好,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结论头颅CT和MRI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有明显颅内压增高和占位效应或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型血吸虫病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介绍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择87例脑型血吸虫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7例行保守治疗,均痊愈出院。40例行手术治疗。28例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 头颅CT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脑型血吸虫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对有明显的颅内高压表现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则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脑型血吸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确诊方法,为了探索脑脊液的血吸虫间接凝集试验对诊断脑型血吸虫病的价值,我们自1979年9月以来,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现报告如下。 病例选择 (-)脑型血吸虫病组32例。诊断标准为:1.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和/或既往有血吸虫病史;2.有阳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3.血吸虫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我院1985年7月至1986年8月收治的肉芽肿型脑血吸虫病11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并讨论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长期生活在疫区,经病检证实为脑型血吸虫病,属肉芽肿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8~47岁,平均年龄36.9岁。病程1个月~3年。病灶部位,右小脑1例,大脑半球1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家兔脑型血吸虫病模型,为观察脑型血吸虫病的形态学和临床症状、研究其免疫反应以及探讨其发病机理提供重要手段.方法 新西兰大耳兔60只随机分成手术组(n=30)、假手术组(n=20)和对照组(n=10).在手术组中,直接将血吸虫虫卵悬浊液注入家兔大脑,形成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假手术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但...  相似文献   

8.
慢性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26例慢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结合血吸虫抗体检测阳性确诊12例(4例经病理证实),术后病理确诊10例,诊断性治疗确诊4例。12例行药物治疗,均治愈;14例行开颅手术,术后均行抗血吸虫治疗,13例恢复良好,1例遗留肢体轻瘫,无死亡病例;结论颅脑MRI检查和免疫学检测对慢性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严重的颅高压、顽固性癫痫及药物治疗无效者需手术治疗,其余病例选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CT、MRI及CSF免疫学检查在脑型血吸虫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42例脑型血吸虫病的CT、MRI及CSF免疫学检查资料。结果 本组42例,通过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获明确诊断40例,1例不能完全排除脑肿瘤通过术后病理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1例高度怀疑脑型血吸虫病经吡喹酮诊断性治疗证实。结论 CT及MRI对脑型血吸虫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比较而言,MRI在显示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时,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CT高,CSF免疫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家兔脑型血吸虫病模型,为观察脑型血吸虫病的形态学和临床症状、研究其免疫反应以及探讨其发病机理提供重要手段。方法新西兰大耳兔60只随机分成手术组(n=30)、假手术组(n=20)和对照组(n=10)。在手术组中,直接将血吸虫虫卵悬浊液注入家兔大脑,形成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假手术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但是注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手术。术后对动物神经系统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于第3、5、7、10、20和30天对家兔脑组织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手术组家兔术后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厌食、局部抽搐、全身抽搐以及瘫痪。病理切片证实在术后第3天,家兔神经系统中形成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并伴有轻微的炎症。在第7-10天,红细胞临近区域形成一些虫卵肉芽肿,伴随有数量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在其周围。在第14-20天,虫卵肉芽肿主要处在增生期。在第30天,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处于纤维化治愈阶段,肉芽肿区域逐渐被纤维性神经胶质细胞取代。此外,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家兔术后表现正常,病理切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方法可以成功建立脑型血吸虫病动物模型。在实验中,血吸虫虫卵的抗原性、动物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1年1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15例脑型血吸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10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保守治疗,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对脑血吸虫病患者病情的观察和护理,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结果: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其中30例MRI检查结果为海绵状血管瘤,与病理结果相符,4例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不相符。其他9例CT检查结果为脑内血肿。显微手术全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无死亡,效果满意。结论:MRI对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于有明显临床表现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脑血吸虫性肉芽肿八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脑血吸虫性肉芽肿八例分析林元浩,徐善水,李振球,舒崇厚,陶进,潘先文,许安定,江晓春脑血吸虫性肉芽肿临床少见,我院自1979年5月至1992年5月共收治8例,其中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例临床确诊。现分析如下并讨论本病的临床特征,CT扫描特点及外科治...  相似文献   

14.
脑血吸虫肉芽肿发病率低,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区较少见,易误诊为颅内肿瘤。我科近10年收治2例,均误诊为脑胶质瘤,报道如下。1 病历资料例1,男,21岁,湖南沅江人。因头部持续性钝痛,进行性加重并向右侧颈部放射20d入院。体检无阳性发现。头颅CT示右小脑半球低密度占位,增强扫描有结节状轻微强化。MRI示右小脑半球较大范围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水肿较明显。入院诊断:右小脑半球胶质瘤。术中见病灶约2cm×2cm×2.5cm大小,色淡黄,质地较脑组织硬。病理检查:小脑组织中可见寄生虫卵,脑组织大片坏死,肉芽肿形成,呈血吸虫感染改变。例2,男,29…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病是感染血吸虫而引起的疾病.全球约2.4亿人感染血吸虫,有7亿人处于潜在感染危险之中[1].血吸虫病主要有曼氏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三种.血吸虫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虫卵沉积在哺乳动物的肝脏和肠道引起炎性肉芽肿,血吸虫卵还可沉积于大脑、脊髓、肾脏、肺部、乳腺、子宫、子宫颈、皮肤和骨髓等多个器官和部位[2...  相似文献   

16.
脑型血吸虫病是血吸虫虫卵异位损害脑组织而产生的疾病,发病率约为血吸虫病患者的1.74~4.29%。近年来,国内应用CT诊断脑型血吸虫病的文章有陆续报道,伹CT的动态观察报道极少。本文介绍1例经病检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并就其CT演变的病理基础加以分析讨论。 患者 男性,36岁。60年代初患“血吸虫病”。曾用锑剂治疗未愈。88年10月17日中午,打牌时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约20分钟后清醒,间隔30分钟再次出现上述发作。次日,EEG检查:各导联为较多的中—高波幅的θ活动,以左中央、顶区偏胜。10月20日CT扫描示左顶叶大片不规则的低密度影,病灶外缘至皮质,内缘至侧脑室三角区,范围约为25.2×38mm~2,CT值27.4H,增强后皮质及皮质下出现密度不均的强化,平均CT值44.6H。查体:神清,定向力好,语言欠流畅,对答切题,颅神经(-),右手握力稍差,感觉及反射正常。血清学检查:环卵试验(+),囊虫间接血凝试验(-)。住院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26例确诊为脑血吸虫病患者影像学表现。结果脑血吸虫病患者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和局灶体征。血清血吸虫抗体阳性。头部CT平扫病变部位低密度影"指套样"水肿;增强后病灶呈"团块样"强化;MRI平扫病变部位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后病灶为"结节样"、"泥沙样"或"斑片样"强化。结论脑血吸虫病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特点,提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坪医院1998年11月至2007年7月诊治21例脑血吸虫病的临床资料,全部行了CT和MRI检查,免疫学检查确诊20例,病理确诊1例。结果病灶位于皮层或皮层下,周围指套样水肿及占位效应,MPd增强表现为:脑皮质或皮层下线状强化影,多发或单发大小不等强化结节,呈簇状聚集围绕成团,部分邻近脑膜呈炎性改变。全部经吡喹酮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治愈,包括手术切除1例。结论头颅CT和MPd检查见成簇状堆积的结节状强化伴脑膜炎性改变,提示颅内寄生虫感染,需行免疫学确诊,大多可经吡喹酮化疗和糖皮质激素治愈。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NS)是血吸虫感染人体后,成虫或虫卵进入脑或脊髓后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的一类疾病,流行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都有其相应的特征,其诊断主要以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MRI、CT,结合血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明确.治疗采用抗血吸虫药物、激素、对症及手术等,及时诊断,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CT立体定向脑内病灶直视手术(附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T导向住脑内病灶定位及全切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Leksell—G型定向仪,CT扫描定位,立体定向下直视手术。结果 本组83例,均达到病灶全切除或CT所标志的肿瘤边界内全切除,无于术死亡。术后偏瘫加重8例,面瘫4例,不完全运动性失语5例,均于1~2周内消失或恢复至术前状态,无神经功能进一步损害。病理:星形细胞瘤28例,少枝胶质瘤8例,室管膜瘤5例,脑膜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小型脑动静脉畸形3例,脑转移瘤9例,脑脓肿5例,脑囊虫9例,结核瘤2例,裂头蚴3例、黑色素瘤1例。结论 CT导向脑内小病灶切除或等体积切除,定位准确,侵袭性明显小于常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