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CVT病人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与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年龄在19~52岁;(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早期表现为头痛(87%)、呕吐(60%)、视力障碍(33%),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脑梗死(67%),其中20%伴有出血;(5)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定量正常或升高;(6)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时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脑局灶性症状、体征的年轻病人.应考虑到CVT,及时行MRI或MR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治疗为其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儿童期良性颅内压增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6例儿童期良性颅内压增高,病因以头部创伤、病毒或细菌感染较常见(73.1%),其次为内分泌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贫血。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及眼部征象。采用利尿与脱水剂、类固醇药物、反复腰穿、脑室持续引流或颞肌下减压术治疗。23例(88.5%)获治愈或好转,无死亡。作者主张对本病应早诊早治,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3.
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我科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CSDH) 221例,其中有早期复发CSDH表现的38例,发生率17.2%,我们随机选取了部分患者给予口服止血药物氨甲苯酸( PAMBA),并和其他患者对照,结果发现,氨甲苯酸治疗早期复发CSDH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人选标准:CSDH诊断依据:(1)有或无外伤史.(2)表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4.
小儿颅内肿瘤1,53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报告了29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儿颅内肿瘤1,534例。临床上有如下特点:(1) 组织学特点与成人有显著不同,成人常见的三大良性肿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和听神经瘤)在儿童期少见,而神经胶质瘤则相当多见(71.25%);(2) 肿瘤发生部位在成人幕上明显多于幕下,小儿则多发生在中线(第三脑室前、后部)和后颅凹;(3) 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比成人多,本组占80~90%;(4) 诊断较成人困难,曾有过误诊者占28.4%,最常误诊为颅内炎症或胃肠道疾患;(5) 预后较成人差,这与肿瘤病理性质和部位有关。作者强调对小儿脑瘤尽可能早期诊断,手术中争取做到肉眼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后能辅以放射治疗,治疗效果定会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手术治疗1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6年来经手术治疗的11例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患的临床资料。结果半年随访11例临床症状均有改善,视力、视野好转8例,无变化3例。结论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经内科治疗无好转且视力明显恶化,应尽快行手术挽救视力,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CVT病人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与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年龄在19~52岁;(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早期表现为头痛(87%)、呕吐(60%)、视力障碍(33%),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脑梗死(67%),其中20%伴有出血;(5)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定量正常或升高;(6)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 对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脑局灶性症状、体征的年轻病人,应考虑到CVT,及时行MRI或MR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治疗为其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而脊髓肿瘤很少见。如脊髓肿瘤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且有脊髓定位体征时,其诊断尚不困难。如其颅内压增病症状先出现,而脊髓症状轻微或完全缺如时,则未考虑脊髓病变而行开颅手术,或延误诊断及治疗者亦不少见。作者报导一例特殊的脊髓肿瘤,其起病以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患者女性,25岁,病初自觉头沉重,视力模糊,内科曾按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无效,症状渐加重,经眼科发现有视乳头水肿而转神经外科。首次入院体格检查除发现双眼视乳头水肿外,未发现其他异常。腰穿脑脊液压力370毫米水柱,脑脊液化验均正  相似文献   

8.
胶质瘤X-刀治疗后放射性坏死貌似肿瘤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刀治疗胶质瘤后放射性坏死貌似肿瘤复发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胶质瘤而首选X-刀治疗后疑似肿瘤复发再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为放射性坏死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结果7例病人均在X-刀治疗后半年内.平均4.3个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原有症状的加重,影像学(CT、MRI)特征表现为病灶范围扩大,病灶无明显增强及占位表现;手术切除病灶后病理报告为坏死组织,未发现肿瘤细胞。结论X-刀治疗半年内出现的颅内压(ICP)增高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可能为延迟性放射性坏死,极易与胶质瘤复发混淆,应根据影像学特点加以鉴别,鉴别困难时,应先行保守治疗.无效时方可手术治疗,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神经损害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CT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CT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时的作用。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行颅脑CT检查,观察第三脑室、基底池(鞍上池、环池和四叠体池)和纵裂池的形态变化,评估颅内压的高低,并观察与病情演变的关系。结果 86例患者中颅内压正常10例。无l例死亡;轻中度增高34例,死亡9例(26.5%);重度增高42例,死亡33例(78.6%)。颅内压增高往往首先表现为第三脑室受压变形,而纵裂池也是CT片上能够较早观察到的指标之一。结论 通过颅脑CT检查可较客现地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惠者的颅内压状况,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无创颅内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应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发现和指导治疗早期轻度新生儿脑水肿。要用无创颅内压测定仪对1092例新生儿进行颅内压监测。结果:监测1092例患儿中485例颅内压偏高或明显增高(其中163例临床观察前匈平软(。其中颅内出血患儿59%颅内压增高;HIE(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77%颅内压增高。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在一儿疾病中应用,可以发现早期轻度颅内压半高,对临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130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发病男性占多数(93%),年龄以41~70岁为多见(74.5%),病程大多在3个月以内。临床局部症状不明显,而以头痛、眼底水肿、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及精神症状表现为主。95例手术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颅内结核瘤20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0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CT改变,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首发症状中,天幕上病变以癫痫居多,天幕下病变以颅内压增高症状居多。头部CT表现最常见有均匀增强和环形增强两种类型。对本病诊断应全面综合考虑,CT改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治疗上大多可行内科治疗,少数可施手术治疗。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脑囊虫病常误诊为脑肿瘤、脑膜炎、癫癎、脑血管病、急性精神病和神经官能症等;这是由于囊虫寄生的部位数量不同,疾病的类型、阶段不同可能并发炎症、颅内压增高,机体反应特殊以及其他因素而决定了各种各样的症状和诊断的困难性;兼之此病相对少见,使医生缺乏经验也是发生误诊和诊断困难的原因之一。作者观察82例脑囊虫病,男性48例,女性34例,发病年龄多在21~50岁(65例);农村61例(74%),城市21例(26%)。病期2周至24年,其中3—24年的有51例。临床症状:头痛83%,癫癎72%(大发作23%,乍克森氏发作49%),腱反射不对称6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应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发现和指导治疗早期轻度新生儿脑水肿。方法:采用无创颅内压测定仪对1092例新生儿进行颅内压监测。结果:监测1092例患儿中485例的颅内压偏高或明显增高(其中16例临床现察前囟平软)。其中颅内出血患儿95%颅内压增高;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77%颅内压增高。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新生儿疾病中应用,可以发现早期轻度颅内压增高,对临床护理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 ,并探讨TCD和甘露醇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作用。方法 对 4 0例颅内压增高患者进行TCD检测 ,其中 15例行甘露醇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结果 颅内压增高患者脑血流速度 (Vd ,Vs)减慢 ,血管阻力参数值 (PI ,RI)增大 ,甘露醇治疗后各检测参数明显改善 ,并以舒张期流速及脉动指数为著。结论 根据脑血流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 ,结合试验性甘露醇治疗 ,TCD为无创性诊断和动态观察颅内压增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TCD与DSA,MRA,CTA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造影(CTA)对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进行了对照研究。通过TCD诊断血管痉挛和狭窄性病变19例(79%),治疗前后动态观察发现脑底动脉平均流速(Vm)增高。诊断颅内压增高2例(8.3%)Vm降低。血管造影等放射影像学检查,发现动脉瘤8例,动脉炎样改变6例,动脉痉挛2例,正常者8例,总异常率为66.6%。通过超声与放射影像学比较发现,两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脑血管的功能或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观察107例脑囊虫病患者,42例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根据患者头颅CT扫描分为3型。①脑室型(7例):囊虫在脑室系统内完全或不完全梗阻CSF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②脑实质型(7例):脑实质内有散在或较密集的囊虫病灶。③脑水肿型(28例):脑实质内单个或散在囊虫病灶,病灶周围明显水肿,脑室系统对称性缩小。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T3、T4及IgG均明显低于无颅内压增高的脑囊虫病患者,表明脑囊虫病产生高颅压的主要原因为变态反应引起脑水肿。  相似文献   

18.
本院从 1996-0 2~ 2 0 0 0 -11共收治小儿颅内出血 5 2例 ,其中新生儿 3 3例 (63 5 % ) ,婴儿 17例 (3 2 7% ) ,幼儿 2例 (3 8%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1)新生儿颅内出血 :有缺氧或产伤史 ;生后出现脑性尖叫、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症状 ;贫血明显 ;脑脊液或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有改变。 (2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 :非新生儿 ;突然发病 ;颅内压增高 ;伴贫血及全身出血倾向 ,血小板、出血时间正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维生素K治疗有效。1 2 一般情况  (1)新生儿 3 3例 ,其中早产儿 1…  相似文献   

19.
中脑导水管狭窄或梗阻造成脑积水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在临床上的外科治疗方法,一般是采用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Torkildsen 手术)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我院自1966年12月~1976年5月共收治中脑导水管狭窄或梗阻的患者17例,均有严重颅内压增高症状,经脑室碘苯脂造影或脑室气体造影证实后,予以行中脑导水管疏通术或中脑导水管保留插管疏通术。术后近期疗效均好转出院,术后得到随访4个月~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脉窦插管溶栓加导丝疏通治疗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内压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 经上矢状窦插人导管鞘,滴注尿激酶溶栓的同时,在DSA下用导丝机械疏通上矢状窦、左右横窦。结果 12例病人颅内压增高症状全部缓解。无1例死亡,无并发症发生。有7例视力逐渐恢复,1例术前失明术后未能复明。结论 在DSA下进行静脉窦插管溶栓加导丝疏通,是治疗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内压增高的一个安全有效、创伤较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