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良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在冷酷无情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攻击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冷漠无情特质量表和自编的不良同伴交往量表对585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冷酷无情特质、不良同伴交往、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四个变量之间均两两显著相关。冷酷无情特质不仅可以直接预测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β=0.21,P=0.001),还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中介效应量为0.31。结论:不良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在冷酷无情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初中生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共情与不良同伴交往在其中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同胞关系问卷、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不良同伴交往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拥有同胞的168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同胞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显著的正相关(r=0.211,P0.01);不良同伴交往与攻击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314,P0.01);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349,P0.01);不良同伴交往在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同胞冲突通过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受到个体共情水平的调节。结论:同胞冲突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同伴信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553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法分别测量马基雅维利主义、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结果:1马基雅维利主义、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同伴信念低于女生;2马基雅维利主义显著预测攻击行为,且同伴信念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同伴信念的中介效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同伴信念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女生。结论:青少年攻击行为与马基雅维利主义有关,且男生的同伴信念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学4~6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4种亲社会行为(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的评价状况。方法采用儿童亲社会行为调查问誊,对衡水市358名4~6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儿童对自己亲社会行为的评价高于对同伴的评价。②各年级儿童对4种亲社会行为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级是亲社会行为评价的一个转折点。③总体上,女生评价自己和同伴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高于男生,特别是在分享和安慰行为上存在性别差异。结论儿童对自己亲社会行为的评价高于对他人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小学儿童书面叙事连贯性对同伴拒斥的影响以及外部攻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同伴提名法、班级戏剧量表和书面叙事任务对122名小学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小学儿童书面叙事连贯性、外部攻击和同伴拒斥间显著相关;书面叙事连贯性不仅对小学儿童同伴拒斥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还能通过外部攻击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同伴拒斥。结论:小学儿童书面叙事连贯性通过外部攻击影响同伴拒斥。  相似文献   

6.
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以高中生与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学生行为问题问卷为测试工具,对282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男生违纪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的神经质行为得分高于男生(P<0.01)。②高中生的大部分行为问题与父母依恋呈显著负相关,女生的退缩和神经质与同伴疏离呈显著负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男生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11%,8%,21%,19%;对女生的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21%,22%,20%,32%。结论: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问题有影响,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同质性的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假设。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29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的筛选标准(N=22129),运用EXCEL2016进行整体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①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均显著,但同伴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同伴选择效应;②攻击行为类型在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同伴选择过程中,欺负行为、整体攻击行为指标不显著,身体攻击行为指标显著;在同伴影响过程中,欺负行为与整体攻击行为指标显著,而身体攻击行为指标不显著;③年级在同伴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显著,中学的同伴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小学的同伴影响效应;④数据来源在同伴选择过程中的调节效应显著,异源数据的同伴选择效应显著。结论:青少年会基于身体攻击行为相似性选择朋友,同时会受到朋友的影响而产生整体攻击行为和欺负行为,且中学的同伴影响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儿童攻击行为在父母婚姻冲突与儿童同伴关系不良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知觉敏感性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方法:以488名四、六和八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知觉的婚姻冲突量表(CPIC)、青少年早期气质量表(EATQ)、修订版班级戏剧量表(RCP)以及同伴提名对父母婚姻冲突、知觉敏感性、攻击行为、同伴关系不良进行测评。结果:(1)父母婚姻冲突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同伴关系不良;(2)儿童攻击行为在父母婚姻冲突与儿童同伴关系不良之间起中介作用;(3)父母婚姻冲突经由攻击行为影响同伴关系不良的中介作用受儿童知觉敏感性的调节,上述中介效应只体现在高知觉敏感性儿童中。结论:攻击行为很有可能是父母婚姻冲突影响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重要中间环节,而上述中介效应会受儿童气质特征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同伴侵害作为中介变量是进一步增加羞怯对社交回避的预测作用还是增加羞怯对攻击的预测作用。方法:对845名大学生采用攻击性量表、同伴侵害量表和羞怯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羞怯与攻击、同伴侵害、社交回避与苦恼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侵害与攻击呈显著正相关,和社交回避与苦恼相关边缘显著。2同伴侵害在羞怯和攻击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同伴侵害在羞怯与社交回避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羞怯水平越高,越容易遭受同伴侵害,进而导致羞怯个体攻击性增强,而同伴侵害这一特定的社交情境并不会导致羞怯个体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日常皮质醇节律与其学校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北京市一所普通小学四年级学生,经家长和儿童同意,66名儿童自愿参加了本研究。在学校通过同伴提名法和教师评价儿童行为问卷法,收集儿童的学习问题、攻击破坏性、害羞敏感性和同伴接受性数据;儿童在学校期间共收集6次唾液样本,每次大约间隔45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唾液样本中的皮质醇水平,以获得儿童日常皮质醇节律数据。结果:女生同伴接受性得分高于男生[(0.31±0.81)vs.(-0.51±0.94),P0.001],而学习问题和攻击破坏行为得分低于男生[(-0.13±0.95)vs.(0.42±1.08),(-0.28±0.71)vs.(0.46±1.10),均P0.05];皮质醇的变化峰值与儿童的害羞敏感性呈正相关(r=0.28,P0.05),与同伴接受性呈负相关(r=-0.30,P0.05);在学校期间皮质醇的变化速率与攻击破坏行为、害羞敏感呈正相关(r=0.26,0.34;P0.05或0.01),与同伴接受性呈负相关(r=0.33,P0.01)。结论:学校日常皮质醇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率可作为反映儿童学校适应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道德脱离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儿童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过的儿童道德脱离量表、班级戏剧量表和同伴提名对684名小学四~六年级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男生的道德脱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4.151,P<0.001),但是道德脱离不存在年级差异。②儿童的道德脱离显著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β=0.428,P<0.001),而显著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0.214,P<0.001),并且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具有更大的预测作用。③儿童的道德脱离显著正向预测同伴拒斥(β=0.347,P<0.001),而显著负向预测同伴接纳(β=-0.164,P<0.001),并且道德脱离对于同伴拒斥具有更大的预测作用。结论:儿童的道德脱离不利于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学生父母同伴依恋、自我分化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314名中学生,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R)测量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同伴依恋,自我分化量表(DSI-R)测量自我分化,攻击性问卷(AQ)测量攻击性行为。结果:IPPA-R的各因子得分与DSI-R得分均呈正相关(r=0.19~0.23,均P0.01);IPPA-R的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得分与AQ得分均呈负相关(r=-0.31、-0.19;均P0.01);DSI-R得分与AQ得分呈负相关(r=-0.57,P0.001);DSI-R的4个因子得分对AQ得分均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6~-0.12,均P0.05);自我分化在母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9.3%,在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可预测其攻击性行为;自我分化可能是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班级戏剧量表、同伴提名和教师评定的方式,对北京市密云县10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同伴侵害与同伴拒绝、外显问题行为、内化退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侵害和同伴拒绝在两次测量之间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外显问题行为和内化退缩行为呈现较低的稳定性。(3)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期的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外显问题行为,前期的内化退缩行为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同伴拒绝;对于女生,前期的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内化退缩行为。结论:同伴侵害和同伴拒绝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适应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加强对其同伴交往和问题行为的关注,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文  孙慧  李程  刘华 《校园心理》2012,10(6):363-366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是同伴冲突发生时,为避免冲突引起的伤害和威胁,个体通过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努力所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已有研究证明小学四至六年级是小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从气质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入手,设计一套活动方案促进其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实验选取小学四年级的被试总共487名,运用《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问卷(修订版)》和《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探讨四年级小学生气质特点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随后基于四年级小学生的气质特点,选取大连市某小学四年级一个班进行为期一年的促进实验,另一班为控制组。研究显示:①四年级小学生气质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相关显著,气质的活动性和反应性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②通过一年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四年级小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的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团体活动促进实验能有效改善小学生的气质,提高小学生的同伴冲突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方法:以父母教养行为问卷、儿童行为量表和同伴提名法对260名4-6岁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测查。结果:①专制教养方式与幼儿内、外化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权威教养方式与幼儿内、外化行为呈显著负相关。②幼儿外化行为与同伴拒斥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相关不显著。③专制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接纳、同伴拒斥分别呈显著的负向、正向相关,权威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接纳、同伴拒斥相关不显著。④幼儿外化行为在母亲专制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拒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专制教养方式不直接影响幼儿同伴拒斥,而是通过幼儿外化行为间接影响同伴拒斥。  相似文献   

16.
同伴接纳与青少年对同伴拒绝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同伴接纳程度不同的个体对负性交往事件的归因解释。方法:通过集体施测,采用纸笔作答形式。首先测量376名青少年的同伴接纳类型,然后考察他们对自身和他人被同伴拒绝事件的归因和解释。结果:在解释他人被拒绝事件时,受同伴拒绝的青少年和其他个体的归因基本相似;而在解释自身被拒绝事件时与受欢迎组存有显著差异:在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上同伴接纳类型主效应显著(F(3,344)=3.212,P= 0.023;F(3.344)=4.059,P=0.007);在行为预测问题上,2(性别)×4(年龄)×4(同伴接纳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9,344)=3.447,P<0.001)。结论:被拒绝青少年对自身被同伴拒绝事件的解释与其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攻击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攻击行为逐渐通过网络的渠道体现出来。如今,网络攻击开始演变成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现象,并且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概念、现状、原因、对策和不足等方面,对青少年网络攻击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力图揭示网络攻击的本质,以助于进一步的结构探索。1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不同饮酒动机在同伴饮酒人数和青少年饮酒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广东省的709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在过去的三个月中,21.86%的青少年曾有过饮酒行为。2同伴饮酒人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饮酒行为;增强动机、社交动机和应对动机在同伴饮酒人数和青少年饮酒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同伴饮酒人数能够通过青少年的增强动机、社交动机和应对动机间接影响其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在相互认识的同学间的比例为75.56%,发生在男生与男生之间的比例为62.22%,发生于23时之后的比例为80%;宿舍是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占71.11%;大学生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和心理性攻击,大学生对攻击行为的应对方式存在较大问题;酗酒是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 攻击行为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性别、时间、地点及是否酗酒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对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影响及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春季对315名幼儿进行测查,2015年采用EF Touch程序测量儿童执行功能;2016年采用长处与困难量表(SDQ)测查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并用同伴提名法测量同伴关系质量。结果:(1)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注意转移与一年后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24、-0.18,Ps0.01),与一年后儿童的同伴拒绝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0.18、-0.18,Ps0.01),与同伴接纳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18、0.15,Ps0.01);(2)抑制控制能显著地直接影响或通过儿童外化问题行为间接影响一年后儿童的同伴拒绝;(3)虽然工作记忆不能显著预测一年后的同伴拒绝,但它能通过外化问题行为间接影响儿童同伴拒绝。结论: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在执行功能特别是抑制控制成分与同伴拒绝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