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缩短科研前期劳动时间,实现瞬间高效检索<黄帝内经>.方法以"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对<黄帝内经>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分类整理、加工重组,使<黄帝内经>中<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实现统筹整合.结果使原文编排、学术内容检索和有序化多路径的检索系统,实现计算机化.结论<〈黄帝内经〉计算机检索>系统研究,为医学科学工作者学习、研究、查对、引证、应用和开发<黄帝内经>,提供全新规范化的现代检索手段,是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2.
<素问·痹论>中"凡痹之客五藏者"至"痹聚在脾"一段,林亿认为是王冰次注<素问>将其他篇章移至<痹论>中,张琦等以为王氏所移过于轻率.通过考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上述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病源>中已把此段文字与<痹论>痹久入藏的论述相联系.王冰次注<素问>,或受<病源>影响,或出自临床经验,似非轻率之举.而且,从"凡痹之客五藏者"一段出现在<内经>中的不同篇章,从古人对五藏痹的前后认识的不同,恰体现出古代对疾病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儿按摩经>的书名、作者与成书年代的考证,认为该书不应以<保婴神术·按摩经>命名,而应题为<小儿按摩经>;并否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对<小儿按摩经>的作者是元代陈瑞孙父子的推断,提出称"四明陈氏"为妥;将<小儿按摩经>的成书年代的范围由原来的1405至1601年缩小至1574至1601年之间.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其发生发展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中常以"X日"、"XX日"描述、预测病邪的传变和疾病的转归,其理论依据是肇始于<易经>中以"七日"为周期数所象征的阴阳变化规律.对于<内经>、<伤寒论>中关于疾病转归、预测日期的描述,应把握其象征意义,结合天时地理、人的体质强弱、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分别具体理解.  相似文献   

5.
疼痛,是百病的一种表现,因此,自古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研究,并创出多种止痛方法和方剂.但是常伴有使用不便,易成瘾,有毒性,副作用大等弊端,给病人带来痛苦,焦虑,甚至绝望,尤其对中晚期癌症患者更甚.笔者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吴谦<医宗金鉴>、<黄帝内经>及<金匮要略>书方中筛选大黄、元胡、黄连、细辛等二十多种中药,用现代工艺制成橡胶硬膏活血化瘀止痛膏,经1200例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老子"卫生之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老子>与<庄子>两书中有关文字的分析比较,认定<老子·十章>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老子的"卫生之经".其实质内容为"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形神相亲".并认为<老子>之"专气"即<庄子>之吐纳导引术,后者或是前者的嬗变和衍生,是表里俱济的形体修炼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7.
不能把<金匮要略>一物瓜蒂汤与<伤寒论>瓜蒂散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从王粲病案谈到《黄帝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举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并对王粲经历交游、诗文著作和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认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所载,张仲景诊断王粲之病,以及预测其死期的记述,为妄引杂史之说,借以佐证皇甫谧所谓,"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一十八卷,即<内经>也"也是穿凿之论.  相似文献   

9.
于福江  李世杰 《中成药》2001,23(7):525-526
拟对传统历史名方鸡鸣散的处方形成及源流概况进一步加以探讨,经考证认为鸡鸣散最初乃由唐·王焘<外台秘要>一书先载,为<外台秘要>所引唐侍中(唐临)<脚气论>方.  相似文献   

10.
熊继柏 《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伤寒论>方剂组成及临床运用,对寒热、攻补药物并用、表里一方同治的规律进行研讨.从中提示<伤寒论>用药组方严谨,对临床理法方药一致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瘟疫学说浅谈"非典"的中医辨治(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为病(即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有许多新的创建.清代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都从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发挥、发展、充实和完善了吴氏的瘟疫学说,为后世人们防治瘟疫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作者重温和系统总结了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有效经验,旨在温故启新,为现代中医防治"非典"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文字古奥,义理精深,要学好它,宜善择注释本.文章从诸多<伤寒论>注解本中,推介了6种版本,对其特点、所长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内经>是中医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分析<内经>所包含的多层次结构,辨识经文中存在的各种讹误,有利于对经文作出合理的训释.  相似文献   

15.
&lt;伤寒论&gt;为东汉&#183;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现存较早的有明&#183;赵开美影宋刻本&lt;伤寒论&gt;(简称“宋本“)和金&#183;成天已&lt;注解伤寒论&gt;(简称“成本“),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以条文形式作了论述.   ……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所论阳虚证居多,其证候多呈复杂、多重的表现.此乃因阳气具有温煦、推动,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功能的缘故.通过对<伤寒论>阳虚症状两重性的认识,将能更好地把握阳虚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其内容蕴匮精深,选摘两则加以阐述.一为宗气,<内经>言宗气是气血营卫环周不休的动力,作者试举冠心病,浅谈宗气在其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二为胞脉闭,<内经>论述了心气不下,胞脉闭阻,月事不通的病机,以及肺气不利与某些妇科疾病的发生有关.理论指导临床,其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刘舟 《光明中医》2004,19(6):1-2
本文从<伤寒论>中的"支节烦疼"一词切入,进而以<内经>中的"少阳主骨"立论,分析了"少阳主骨"的具体内涵,将内涵合理延伸,并临床证明从少阳论治现代骨病、骨髓造血系统疾病,甚至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复方提取工艺及制剂产业化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新颁布的<新药审批办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针对中药复方产业化的制剂途径,探讨了一些新的思路,并从提取工艺、分离与纯化、浓缩与干燥、制剂成型以及中试研究与工业化生产介绍了三种口服固体制剂.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引用早期医学文献达数十种之多,<内经>的许多篇章即为传承和发挥这些古医经之作,其中"九针之经"(亦称<针经>)是<内经>撰著者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古经之一."九针之经"写成于针、毫针等九种金属针具发明之后,有9篇、60篇和81篇等多种不同的传本.九针的使用,不仅带来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在针刺治疗的长期实践中促进了经脉、络脉及俞穴的进一步发现,从而完成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构建;对经绺的深入认识与把握又推动了脉诊的进步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