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宫内节育器与子宫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宫内节育器(IUD)近两世纪以来,在控制避孕方面被认为比较安全和有效,根据美国1979年人口统计,其带器妊娠率是在6/100妇女年以下,其死亡率为10/1,000,000妇女年。近年很多IUD中心的研究是围绕最常见的副作用即出血、腹痛和脱落,努力寻找发生这些副作用的原因,从而试制避免或减少这些副作用的新型IUD。1975年在泰国清迈(Chiangmai)召开了世界卫生组织宫内节育器会议,专家们亦提出了以上的要求,本文复习了有关IUD与子宫出血四个方面的研究:一、子宫出血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二、各种IUD引起出血的比较;三、IUD引起子宫出血的原因;四、IUD引起子宫出血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带宫内节育器所致子宫出血与念珠菌感染的关系,我们应用PCR技术检测了宫腔内和女性下生殖道标本中念珠菌的DNA片段,发现放置IUD后突发性子宫出血的病人念珠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子宫出血。我们认为念珠菌感染是导致放置IUD后突发性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宫内节育器影响子宫出血机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正> 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是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一种避孕方法,其主要副作用——子宫异常出血(包括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经间期出血)临床上较为多见,是影响IUD续用率的主要原因。近30年来,人们对IUD所致的子宫异常出血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试图通过研究出血机理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就近年研究结果作一简要综述。 IUD与子宫内膜形态的改变 一、一般形态和酶活性改变 IUD置入宫腔后,子宫内膜的形态学改变与IUD种类有关。惰性和含铜IUD(Cu-IUD)置入  相似文献   

4.
不论何种类型IUD放置后,约有半数以上的妇女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出血。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经间不规则点滴出血。经量增多一般发生于放置后半年内,尤其是多见于放置后首次行经,持续一年以上者较少见。随着放置时间的增长,出血有下降趋势。失血量过多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如放置含铜IUD后月经持续日期几乎都超过5天,尤其是未产妇显得更加突出。因月经、妊娠、分娩及哺乳关系,妇女铁损耗远较男子为多,妇女一生的生育期中每天需要的铁是男子的2倍。经产妇贫血者较多,带器者又大多数是经产妇女,故易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口服茜芷胶囊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10月该院门诊因放置IUD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200例,分为2组,观察组108例,给予茜芷胶囊5片,3次/d,口服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92例,给予普通止血药,方法同前。结果:观察组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P<0.05)。结论:茜芷胶囊对放置IUD后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布洛芬治疗宫内节育器致子宫出血10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此稿译自1986年11月4日~11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上海国际宫腔镜学术讨论会上原作者的讲演摘要,Van der Pas系欧洲宫腔镜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9.
<正>宫内节育器(IUD)最早在1909年用于避孕,但其广泛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简便、经济、可逆且长效的避孕方法,已成为我国妇女避孕节育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39.1%的妇女正在使用IUD。我国自1959年开始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新型固定式宫内节育器(IUD)和支架型IUD2种节育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该站放置IUD的手术病例进行统计,选择其中216例新型固定式IUD使用者(A组)和216例支架型IUD使用者(B组)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使用者出血、感染、脱环、带环妊娠等情况。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新型固定式IUD与支架型IUD放置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吉妮环固定式IUD还是支架型IUD都能达到理想的避孕效果,但前者引起出血、疼痛、炎症等不良反应较少,带环妊娠概率较低,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宫内节育器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使用的宫内节育器种类较多,且各有特点,均为活性宫内节育器.关于宫内节育器避孕机理方面的研究近年没有大的进展,在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副反应方面的研究较多.宫内节育器不仅用于避孕,也逐渐地试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过多、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该文分别就宫内节育器的作用机理、效果和安全性及避孕以外的其他用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或慢性盆腔炎症是指内生殖器官的炎症,包括宫内膜、输卵管、卵巢及内生殖器官的支持组织(如韧带与结缔组织)。此病名无特异性,可由很多种细菌引起各种炎性病理。其病源可以从内膜异位症引起,也可以从腹腔炎症直接蔓延而来,但大部分人认为盆腔炎是与性生活有关,而且大多以由下而上的感染为主,任何无性交史的妇女都不会考虑有盆腔炎史。事实上盆腔炎的病原菌不一定是由性交对方传染的,细菌可能存  相似文献   

13.
宫内节育器(IUD),在本世纪才发展成为有效的避孕工具,具有经济,比较安全、有效的优点,但近10年来大量的研究报导了这种避孕方法对使用者的危险性,其中子宫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与其它脏器穿孔不同,常无急腹症表现,完全性穿孔还能迅速自愈,仍可妊娠,但也能损伤腹腔其他脏器或引起严重感染。本文复习了有关 IUD 与子宫穿孔的研究。一、IUD 引起子宫穿孔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各家统计不一。Gentile 报告发生率0.05~13‰;Guha-Ray 0.2~8.7‰。穿  相似文献   

14.
1965年,Lippes报道带Lippes IUD的23例受孕妇女中有4例异位妊娠(17.4%),估计同年美国总人口中的异位妊娠发生率约为0.4%,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美国,研究人员对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作了调查,一致发现70年代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增加了。自1965年以来,许多报告提供了IUD使用者异位妊娠危险性的资料,且讨论了使用IUD是否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增加。尽管就这个问题已作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些未回答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评价。一、异位妊娠的发生率:IUD使用者与未用者的对比虽然已有许多资料对IUD使用者异位妊娠危险性作了评价,但关于IUD使用者与未用者或用其它避孕方法的妇女比较异位妊娠的相对危险性的资料报导较少。妇女保健研究(WHS)、英国牛津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各地病例对照和群体调查的资料,对现在,过去曾用IUD,应用期限和IUD类型的资料,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IUD应用者中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根据各种不同的研究和资料,得出下列结论:1.现用或过去用IUD,都不增加异位妊娠的RR。2.除Progestasert外,所有各种IUD现在应用者异位妊娠发病率是相似的,而带器妊娠中异位妊娠的百分比则增加。3.IUD使用期限并不增加异位妊娠的RR。并提示IUD应用者应警惕异位妊娠的体征和症状以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宫内节育器与盆腔感染性疾病相关关系的研究历史和近况,总结了二者关系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宫内节育器与盆腔感染性疾病相关关系的研究历史和近况,了二者关系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8.
宫内节育器与异位妊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宫内节育器与异位妊娠间关系的文献,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节育器的抗生育机制及与其他节育措施相比等方面,说明节育器并不增加一般人群的异位妊娠发生率,但可以显著增加带器妊娠人群中异位妊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宫内节育器(IUD)的避孕作用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IUD的作用有明显的种属差异,因而不能将动物实验结果简单地推导于人类。其对人类有多方面作用,一般认为可能作用于宫内膜及/或胚泡而干扰着床是其避孕作用的主要机制。其对宫内膜的影响主要涉及内膜形态学、生化成份及酶活性,激素受体等几个方面,本文拟就此略述使用IUD者宫内膜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宫内节育器与异位妊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宫内节育器(IUD)是近代广泛采用的一种避孕工具,到1977年世界上大约有五、六千万妇女使用这一工具。早在30年代Grafenberg及Ohta即观察到使用IUD的妇女较之未用者更易发生异位妊娠。至六十年代,随着IUD的推广,重又引起对此问题的注意。一、带器妇女中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在不同的人群中,异位妊娠的发生率本来就有很大差异。加之统计方法和统计标准的紊乱,目前难以对异位妊娠的真正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