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笃宣 《中外医疗》2011,30(14):50-51
目的针对多靶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至2009年收治的确诊为狼疮性肾炎患者50例,整理临床资料,依据肾炎治疗方式分为普通观察组(25例)和多靶点组(25例)。普通观察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环磷酰胺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或静注。而多靶点对照组采用霉酚酸酯(MMF)联合中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并给予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三联法多靶点治疗狼疮性肾炎。结果多靶点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观察组,多靶点对照组总治愈率为91.3%,普通观察组治愈率为34.78%。结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运用霉酚酸酯(MMF)联合中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并给予环磷酰胺(CTX)多靶点治疗,为狼疮性肾炎患者减轻了疾病上的疼痛,治愈率高,安全性大。所以,多靶点治疗在临床上是有效、可观的治疗方法,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青蒿抗风湿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青蒿的主要活性成分;运用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风湿作用靶基因,并将其与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相互映射获得青蒿活性成分抗风湿靶点,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运用DAVID 6.7数据库对青蒿活性成分抗风湿靶点进行GO分类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青蒿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路预测模型。结果:预测得到青蒿抗风湿的有效成分18个、有效靶点84个,推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有关,且其中PTGS2、RELA、AR、NOS2、AKT1、MAPK1这6个靶点基因可能起关键性作用。结论:青蒿中山奈酚、槲皮素及木樨草素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PTGS2、RELA、AR、NOS2、AKT1、MAPK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风湿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青蒿鳖甲汤联合少量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均来至我院中医科及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按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青蒿鳖甲汤联合少量激素;对照组口服强的松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观察,发现在临床症状、激素撤减情况及药物副作用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青蒿鳖甲汤联合少量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减少激素用量,稳定病情和减少西药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探讨温胆汤(WDT)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BATMAN-TCM数据库及TCMSP数据库对温胆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筛选VD的作用靶点,在通过Venn温恩图工具获取温胆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联合用药多靶点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而观察组则给予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LED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LEDA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多靶点治疗狼疮性肾炎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同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治疗 .方法 :对 18例狼疮性肾炎尿毒症进行腹膜透析 ,给予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 .结果 :18例狼疮性肾炎尿毒症中 14例 (77 8% )患者脱离了透析 ,10例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 ,脱离透析的平均时间为 (38 6± 19 5 )月 .结论 :狼疮性肾炎尿毒症患者 ,并不等于终末期肾病 ,在有适应症时 ,经积极治疗 ,肾衰可逆转  相似文献   

7.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冠贤  叶任高 《广东医学》1992,13(3):145-146
狼疮性肾炎(L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近年来本病的治疗,在改革旧疗法的同时,又不断开展了一些新的治疗措施。因此,了解对LN的治疗进展,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治疗一、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疗法: 采用激素应根据临床表现或/和病理类型以及狼疮的活动指征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长期预后影响很大。LN的治疗包括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来氟米特等)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LN治疗的新型制剂、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如生物制剂、中医中药血液净化及干细胞移植等,了解这些治疗方法、治疗药物的适用人群、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将有助于提高LN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约50%~70%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1]。狼疮性肾炎(1upus nephritis,LN)已成为SLE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LN对患者长期维持肾功能稳定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66~1990年收治的13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狼疮性肾炎(LN)95例(占70.9%),以慢性肾炎型最多(占66.3%)。C_3水平降低和抗ds—DNA抗体效价升高与LN有密切关系,指出从临床表现、蛋白尿、管型和辅以免疫学的检查一般可确诊;治疗目前仍以激素为首选,用强的松30~60mg/d,6~8周35例,好转29例(82.9%),疗效较好,用强的松四周后疗效不满意者,加用免疫抑制剂,78.3%仍获缓解。死亡16例,病死率16.8%,半数以上死于尿毒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狼疮肾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尿沉渣Wright染色,探讨狼疮肾炎白细胞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尿中出现白细胞的狼疮肾炎患者,分别在狼疮治疗前后留取新鲜中段尿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应用相差显微镜进行尿沉渣细胞学检查及1h尿白细胞计数,观察狼疮肾炎治疗前后的尿液中白细胞的变化。结果7例已婚狼疮肾炎患者清洁中段尿培养为大肠杆菌,其余69例尿细菌培养为阴性。经激素及CTX治疗以后狼疮肾炎病情缓解,尿中白细胞明显减少(P〈0.01)。结论狼疮肾炎活动期可以出现非感染性白细胞尿,尿中白细胞数的变化,可以作为观察狼疮肾炎疗效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免疫吸附(IA)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免疫吸附对15例重症狼疮性肾炎、肾检病理类型为Ⅳ型(n=10)和Ⅴ+Ⅳ型(n=5)的患者进行治疗。100%患者入院时血清肌酐(Scr)升高[平均(330.5+207.2)umol/L(]女性12例,男性3例,年龄17-42岁),观察吸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补体C3、血沉、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ANA明显下降([1:1800)下降至(1∶200),P0.01],抗dsDNA抗体滴度明显下降[(38.9+10.3)IU/L下降至(20.1+9.6)IU/L,P0.05]、血沉明显降低[(75.0+12.0)mm/h下降至(24.0+8.0)mm/h,P0.05],补体C3明显升高[(0.65+0.22)g/L升高至(0.82+0.31)g/L,P0.05];(2)免疫吸附治疗后SLE-DAI显著下降([20.5+4.6)分下降至(11.9+1.2)分,P0.05];(3)血肌酐Scr均显著下降([330.5+207.2)umol/L下降至(260.4+59.1)umol/L,P0.05];(4)不良反应:一例出现过敏反应。结论免疫吸附能较好的清除狼疮性肾炎患者体内的多种自身抗体,使患者的SLE-DAI下降,肾功能好转。因此,它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一种特异性强、疗效可靠、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邓令红  奉继运 《中外医疗》2011,30(21):4-4,6
目的对V型狼疮性肾炎的强的松联合普乐可复综合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132例V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6例。实验组采用强的松与普乐可复的综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普乐可复的治疗方式。利用SPSS13.0对2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而并发症却少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V型狼疮性肾炎患者采用强的松联合普乐可复的综合治疗要比只单独采用普乐可复治疗更加有效,更加安全。所以研究V型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治疗方式是极具临床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SLE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LN的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基础。近年来,尽管LN的治疗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无效或反应不佳,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目前LN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该文就难治性LN治疗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早期临床表现、生化与病理指标与患者5年肾功能稳定率的关系,为指导临床预后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55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生化、病理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病程初期的24h尿蛋白定量越高,间质炎症、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越严重,慢性病变越严重,则肾功能恶化危险性越大。结论24h尿蛋白定量、间质炎症、间质纤维化程度及小管萎缩,是能够提示狼疮性肾炎5年肾功能稳定率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7.
毛素琼  李炳伦 《华夏医学》2002,15(6):881-882
大剂量环磷酰胺对治疗狼疮性肾炎有一定的疗效 ,但该疗法也存在一定的利与弊。笔者就大剂量环磷酰胺对肾功能、肾病理、肾存活率的影响及肾毒副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与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75例行肾活检LN患者的抗dsDNA、抗Sm、抗SSA、抗U1nRNP、抗核小体(NUC)及抗组蛋白(HIS)抗体,并与56例无肾脏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对照,分析自身抗体与LN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75例LN患者中,抗dsDNA、抗Sm和抗HIS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肾脏损害患者(P<0.05);75例LN病理类型分属Ⅰ~Ⅵ型,与无肾脏损害组对照,抗dsDNA和抗HIS抗体阳性率在各型LN中均增高,但仅Ⅱ型L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SSA抗体在Ⅰ型LN中与无肾脏损害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U1nRNP抗体在Ⅴ型LN中与无肾脏损害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HIS抗体阳性可指导LN的诊断,且抗dsDNA抗体和抗HIS抗体与Ⅱ型LN发病相关,抗SSA抗体与Ⅰ型LN发病有关,抗U1nRNP抗体则可能在Ⅴ型LN病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L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30例,加服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近期总缓解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LN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异常增高的循环白介素6 可导致狼疮性全身性病理损害;白介素6 异常增高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白介素6 及其信息传递中的 G P130 , Jun B 基因异常表达参与了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L N) 分子发病过程,并率先发现丹参通过增强cmyc 蛋白高水平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在国内外首次证实巨噬细胞在 L N 的病人肾脏局部增殖,且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首次发现白介素受体(s I L2 R) 和 F L C T 增多是诊断早期活动 L N 的可靠指标。筛选并建立了一种本病活动性的计分方法;发现小管间质病变分级对 L N 肾小球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复发的判断均有指导意义。在国内首先报道超大剂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严重的活动性 L N,率先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 C T X 冲击疗法治疗 L N。发现中药在促进骨髓造血,对抗 C T X 等致免疫功能过度抑制具有一定作用。首次在国内探讨了 L N 尿毒症的可逆性,并分析发现 S L E 死亡最主要原因并非尿毒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