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心内直视修补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65例,经诊断性治疗后54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26~68 min,平均(46±1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5~38 min,平均(26±8)min.手术死亡1例(1.8%),术后第5天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结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术中体外循环配合注重心肌保护、肺保护、酸碱和电解质平衡的纠正、扩血管药物以及超滤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1例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处理过程,全部在体外循环下应用涤纶补片修补,术后积极应用肺血管扩张药和正性肌力药物,呼吸机辅助通气13~65h。结果全部治愈,并发3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气胸,残余漏2例,1例肺炎。结论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妥善的手术修补,积极应用肺血管扩张药,适当的呼吸机辅助通气,均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成人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21例成人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1例患者均采用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单向活瓣式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 21例患者中死亡1例,死亡率4.76%;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暂时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低心排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9.52%;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成人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注重术前准备,术中行单向活瓣式补片修补缺损可有效避免术后早期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完善的围术期处理亦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对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 :结合临床检查胸透、ECG、UCG、血气分析对 2 8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高压患者进行评价。肺动脉压 70~ 1 1 5/35~ 63mm Hg,Pp/Ps为 0 .89± 0 .1 4,术前给予吸氧、口服 ACEI,静脉给予酚妥拉明、极化液以及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 2~ 3周 ,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缺损及合并畸形 ,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术终 Pp/Ps为 0 .71± 0 .1 8,住院死亡率为 7.1 % (2 /2 8) ,1例因低心排出量脱机困难台上死亡 ,另一例术后 8d死于右心衰竭 ;在随访过程中有 1例因慢性右心衰竭术后 8个月死亡。结论 :完善的围手术期治疗能提高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高压的手术成功率 ,术后远期疗效尚待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指证。方法:采取中低温体外循环常规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36例,并同期纠治其它心内畸形9例。结果:治愈35例(97.2%),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加强室间隔缺损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掌握其手术指证,是手术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管理体会史淑芬附属二院心外科(050000)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外科手术;护理学1991~1992年我院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73例,其中并发肺动脉高压30例(17.3%)。现对30例患者术后呼吸管理体...  相似文献   

7.
孔建国 《中外医疗》2008,27(28):54-54
目的 探讨研究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5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结果 52例术后44例自动复跳,5例除颤1次复跳,3倒除囊2次复跳.本组死亡2例.结论 经积极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前列腺素E与米力农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降低肺动脉压力的效果。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30例,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主动脉开放时,分别静脉泵入前列腺素E(前列腺素E组)或米力农(米力农组),并分别观测记录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第10天使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平均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LVEF无显著改变,2组间比较,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肺动脉平均压、LVEF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单独使用前列腺素E降肺动脉压力效果与米力农相当,并且避免了米力农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病人肺血多,术前多有呼吸道感染史,尤以并有肺动脉高压者,术后呼吸问题较多。本院1976~1987年6月共做室间隔缺损167例,其中室缺并肺动脉高压(VSD+PH)40例,在低温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由于加强呼吸管理,较好地渡过了手术。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因其位置及缺损的大小 ,分流量较大时 ,加之本地居民经济情况欠佳 ,往往就诊时已合并有肺动脉高压。轻的肺动脉高压 ,术后随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善 ,逐渐好转 ,而中、重度的肺动脉高压患者 ,则外科治疗较复杂。 1 997年 7月~ 2 0 0 2年 6月 ,我们共对 2 1 0例室缺合并肺动脉患者 ,进行了体外循环下的室缺修补术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本组病人中男 1 6 4例 ,女 4 6例 ;年龄 1 2~ 33岁 ,平均 7 8岁 ;体重 9 5~ 5 5kg。单纯室缺并肺动脉高压 1 2 4例 ,室缺加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5 0例 ,室缺加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 36…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涤纶补片修补。结果: 术后无一例死亡,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胸腔积液1例。出院时彩超检查1例存在2 mm残余分流,随访1年,临床症状消失,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过及早诊断、治疗,绝大多数得到根治,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Zhang H  Zhou Q  Wen S  Me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63-1266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肺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31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患者分组 (非肺动脉高压 16例 ,重度肺动脉高压 15例 )进行临床研究 ,在麻醉后 (AA) ,体外循环停止 (OEC) ,体外循环后 1h(PEC1)、6h(PEC6 )、2 4h(PEC2 4 )、4 8h(PEC4 8)、72h(PEC72 )对血栓素B2 (TXB2 )和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eto PGF1α)、丙二醛 (MDA)、IL 6、IL 8的变化进行研究 ,并结合体外循环前、后肺病理改变对肺损伤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重度肺高压组 6 keto PGF1α与TXB2 的比值 (P/T)在OEC时下降至最低 ,于PECl时丙二醛 (MDA) (7 3μmol/L± 0 9μmol/L)和IL 6 (0 5 0ng/L± 0 19ng/L)达到最高峰 ,在PEC6时IL 8(183ng/L± 6 3ng/L)明显增高。肺动脉压在PECl~PEC6时变化最大。TXB2 与全肺阻力呈正相关性 (γ =0 2 83,P <0 0 5 ) ,呼吸指数(RI)与全肺阻力呈正相关性 (γ =0 4 0 3,P <0 0 5 ) ,RI与MDA呈正相关性 (γ =0 .5 90 8,P <0 0 5 )。体外循环后肺病理改变有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炎症细胞浸润、肺血管的白细胞栓塞和肺泡上皮细胞的脱落及肺泡内出血。结论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体液因素变化及肺病理改变是引起围术期严重肺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VSD)并发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H)患儿体外循环手术前后血浆心钠素(ANP)含量的变化。方法:对50例VSD患儿,其中并发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组)36例(轻度肺动脉高压17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7例);肺动脉压正常(非肺动脉高压组)14例,及30例1.5~14岁的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体外循环手术前、术后1、2、3、5d血浆ANP浓度。结果:1VSD伴轻、中、重度PH患儿血浆ANP表达水平均高于VSD不伴PH组及对照组;血浆ANP浓度随肺动脉高压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2VSD伴轻、中、重度PH患儿术后第5天其血浆ANP表达均有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SD伴肺血流量增加及肺动脉高压时,显示血浆ANP浓度升高,并可做为患儿手术效果评价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窦云轲  黄保堂  孙凌灵 《华夏医学》2006,19(6):1068-1069
目的探讨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措施。方法3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月龄2~34个月,平均(12.5±7.6)个月;体重4~10kg,平均(7.5±1.8)kg。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合并其他畸形者,予以同期矫治。补片修补均采用自体心包片。结果全组手术顺利,均存活出院。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及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术期治疗,作者收集1997年1月至1997年6月期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26例临床资料,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8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总数的14%(26/185)。男13例,女13例,年龄2月至15岁(4.0±4.2岁),体重5.5~37kg(14.0±8.8kg)。术前SpPA6.7~16kPa,Pp/Ps0.6~1.0,肺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大于0.9。2例<1岁患儿和2例<2岁重度动脉高压患儿未行右心导管及附加试验。2~14岁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4例术前给予右心导管吸氧或妥拉苏林附加试验结果,肺血管总阻力下降(970±412.8)达因·秒·厘米-5。全组患儿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无一例死亡,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除充分的术前准备外,术中体外循环方面也有其特殊性,它对于患者是否能顺利停机,及术后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10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且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此类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全组82例,年龄6~12(8.4±2.5)岁。临床均有明显症状。其中4例为干下型,余78例为膜周型。经右室切口修补2例;肺动脉切口修补2例;右房切口修补78例。结果:全组术后死亡3例,其原因均为呼吸功能衰竭。余79例术后恢复良好,随访疗效满意。结论:小儿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疗效与下列因素有关:术前准确分析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注意心肌保护及手术操作技术;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二尖瓣关闭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经室间隔修补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36例儿童室间隔缺损并二尖瓣关闭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左房平均压18±3.9 cmH2 O,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心功能恢复良好,9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PP/PS降至0.26~0.35,围术期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活动耐力明显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室间隔缺损无残余分流,31例无二尖瓣反流,5例轻微反流,无需治疗。结论: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并二尖瓣关闭可获良好效果,对合并肺动脉高压者严格手术适应证选择,尽可能避免2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体重耍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手术处理。方法:2001年11月~2004年10月手术治疗15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体重5~8kg。室间隔缺损均为单发,其中膜周型10例,肌部型2例,干下型3例。术前均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手术成功14例,死亡1例,死亡率6.67%。结论:反复伴有肺炎、心衰及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儿。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的营养支持,术中的精细操作以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和肺血管扩张剂前列腺素E1的合理使用,注重呼吸道的管理和出入量调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海东  杨康  廖克龙  曾会昌  景涛 《重庆医学》2004,33(12):1765-1766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全组84例病人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前经吸氧、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常规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全组84例病人中,死亡4例,死亡率4.76%,并发症发生率9.5%,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注重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