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4月297例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97例PTMC患者中,多灶PTMC 70例(23.6%)。与单灶PTMC患者比较,多灶PTMC患者肿瘤直径小(0.54 cm vs.0.69 cm)、包膜侵犯率高(18.6%vs.8.8%)、行甲状腺全切比例高(87.1%vs.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灶数≥3多灶PTMC患者与癌灶数=2的PTMC患者比较,前者合并双侧癌的比例增高(88.2%vs.44.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增高(47.1%vs.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灶PTMC的病灶更为微小且更易出现包膜侵犯;多灶PTMC的病灶数越多合并双侧癌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就越大;多灶PTMC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混合性髓样-乳头状癌(MMPTC)与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MTC-PTC)两类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年间收治的3例MMPTC和9例MTC-PTC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者在临床病理及诊治方面的异同。结果:3例MMPTC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均为髓样癌与微小...  相似文献   

3.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1999年收治的19例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18年,中位随访时间7年。除1例术中颈静脉角处有癌灶残留,术后2年出现颈部淋巴及肺部广泛转移死亡外,其余患儿均生存良好(包括1例10年间3次手术的患儿)。结论 手术是治疗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方法。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患儿的预后。即使对有局部复发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再次手术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侵犯等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丰度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分析BRAF V600E基因突变丰度与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的基因变异,探讨突变频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21年5月我院34例PTC病人的组织样本和临床资料,采用70基因检测仪进行外显子测序,分析BRAF突变频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4例PTC病人中共检测到5种基因及7个变异位点,BRAF V600E最常见(80.77%),BRAF V600E、NCOA4-RET在原发灶和复发灶中均存在。原发灶中BRAF突变频率为1.14%~34.24%,高频突变者(>15%)多为单发大病灶(直径>2 cm),低频者(≤15%)为多发小病灶(直径≤2 cm)。结论 二代测序有助于发现PTC多基因的变异特征,BRAF突变频率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4-06-2016-06接受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48例患者,对其病理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真乳头结构,其内可见毛玻璃样细胞核、核沟、核内包涵体及间质内有沙砾体及钙化。免疫组化结果为48例Tg、42例CK19和40例Ki-67呈阳性表达。结论熟练掌握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点,对彩超扫查提示甲状腺微小恶性结节的手术送检标本,给予多取材、多切片并做出正确病理学诊断,对临床医生判断手术方式是否得当及是否需要后续治疗有重要价值。CK19、Ki-67及Tg的强阳性表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头肾状细胞的特点及诊断依据。方法 报告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治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2例病理观察,其乳头状结构分别占60%和75%,肿瘤组织有部分发生坏死和囊性变。例2的CT呈现典型的低血流病灶。并伴有完整的包膜。结论 病理中乳头状结构和CT低血流、坏死或囊性变是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及颈淋巴结转移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6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多灶性PTC患者148例,单灶性PTC患者175例。结果:多灶性PTC患者与单灶性PTC患者间性别、年龄、癌灶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28)及腺外浸润(P0.001);多灶性PTC患者中,癌灶数≥3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0)、侧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8)及腺外浸润的发生率(P=0.020)明显高于癌灶数=2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癌灶最大径(P=0.005)及癌灶数量(P=0.006)为多灶性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灶性PTC较单灶性PTC侵袭性强,更易发生转移、浸润,建议选择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作为标准化手术方式,颈侧区存在可疑肿大淋巴结者应积极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点,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镜下主要以癌细胞和纤维间质组成,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癌细胞呈分支状的乳头状排列,可有滤泡状结构,内部可见毛玻璃样核、核沟和核内假包含体,间质内有沙砾体及钙化。结论熟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对彩超扫查结果提示甲状腺微小结节有恶性可能的手术送检标本,多取材、多切片,并进行正确判读,对判断手术方式是否得当,是否需要后续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术前检出率的不断增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笔者综述PTMC相关研究的进展及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发病特点、临床征象、诊断方法及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治病例资料完整的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远处转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 结果同步转移13例,其中2例老年患者死亡,中位数年龄为35岁。肿瘤的平均直径为(2.9±1.89)cm,转移部位多为肺转移,11例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占总数的68.75%。转移淋巴结的数量中位数达到9.75枚。转移淋巴结的平均最大直径为(2.5±1.50)cm。10例患者超声显示病灶为血供丰富。8例甲状腺球蛋白(TG)定量明显升高。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远处转移可能是致命的。对于原发肿瘤直径较大并且较多肿大淋巴结、血供丰富、TG升高的患者要注意远处转移特别是肺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外科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首次手术的PTC患者资料128例,其中30例为HT合并PTC.结果 女性HT合并PTC发病率为男性的6.5倍.HT合并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46.7%)略高于单纯PTC者(39.4%).HT合并微小PTC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45.5%)明显高于单纯微小PTC者(16.7%).直径>1 cm的单纯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47.2%)明显高于单纯微小PTC者(16.7%).而多灶PTC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73.3%)明显高于单灶癌者(36%);HT合并多灶PTC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100%)明显高于单纯多灶PTC者(69.2%).结论 HT合并PTC多见于中年女性,易早期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全甲状腺切除并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接受治疗的12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对其进行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2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10年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92.5%;单因素分析提示首诊时年龄≥35岁、有远处转移显著影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预后(均P<0.05).而性别、是否为术中偶然发现、原发癌灶大小、淋巴结转移、是否为术后复发、手术范围等与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35岁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预后较好,但年龄≥35岁或有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following-up data of 124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trea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Head and Neck Surgery of Cancer Centre, SUN Yat-sen University from Jan 1990 to Dec 199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or mortality and survival rate ( KaplanMeier).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ese patients by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Results The overall 10-year and 15-year survival rate of all 124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were 94.9% and 92.5% respectively.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e prognostic factors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included age (being worse for those of 35 years and older) at presentation, and the status of distant metastasis ( all P < 0. 05 ) , while gender, incidentally found at surgery, the size of primary tumor, the status of neck lymph node metastasis, recurrence after a primary resection, and the extent of surgical resec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effect the prognosi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e age more than 35 years at presentation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indicating worse prognosis (P = 0. 045 ). Conclusioa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is satisfactory, but that is poor for those patients 35 years old and up at presentation and with distant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临床病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瑞金医院外科1 416例单侧PTC并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病人纳入研究。依据术前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浓度,将病人分为PTC伴HT组(A组)和PTC不伴HT组(B组)。基于病理学检查,评估癌灶双腺叶累及、最大肿瘤直径、甲状腺包膜浸润、多灶性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结果: 31.78%(450/1 416)的病人为PTC伴HT。A组双腺叶PTC累及比例(53.78%)显著高于B组(42.34%,P<0.001),且多癌灶的比例(28.22%)也显著高于B组(22.77%,P=0.027)。A组病人微小癌(直径<1 cm)比例(51.11%)也显著高于B组(44.51%,P=0.020)。但A组病人包膜侵犯率(6.89%)显著低于B组(10.77%,P=0.021)。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伴HT的PTC更易发生双腺叶癌累及和多灶癌,因此建议这类病人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以避免手术范围不足所引起的残留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寻找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特异性表达的microRNAs,以提高PTC的早期诊断水平和判断PTC的侵袭性.方法 选取51例甲状腺手术组织标本,利用miRNA芯片技术寻找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之间有表达差异的microRNAs,并通过qRT-PCR验证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s,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1)qRT-PCR结果显示miR-30a-3p(U=60,P=0.003),miR-146b-5p(U=40,P=0.001)及miR-199b-5p(U=69,P=0.007)在良恶性结节中存在差异性表达.(2)miR-199b-5p在包膜外浸润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中明显升高(P =0.010),侵袭性越强其表达越明显. 结论 miR-199b-5p,miR-30a-3p及miR-146b-5p能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miR-199b-5p与PTC的侵袭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是脂≤1.0cm的乳头癌,有其特点,仍可转移至局部区域淋巴结,但预后较好。本文对其自然发展以及其治疗要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表现,提高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肾癌的1.9%,平均发病年龄52岁。无自觉症状者5例,血尿4例。7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例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肿瘤最大径4-15cm,多位于肾皮质,淡黄色到金黄色,单灶或多灶性结节性长。均以乳头或乳头管状结构为主,乳头轴心可见泡沫细胞。9例均有细胞角蛋白CK7表达。Fuhrman病理分级G13例、G24例、 G32例。TNM病理分期pT27例、pT3a1例、pT3bN1V1b1例。随访7例无瘤生存36-134个月,1例G2pT3b者无瘤生存11个月,1例G3pT3a者13个月后死于肾癌转移。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少见的肾癌,表现为低分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直径均≤1.0cm的74个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和135个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超声表现,对2组结节的各项超声表现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别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边缘毛糙(敏感性62.2%、特异性91.9%、准确性81.3%)、形态不规则(敏感性60.8%、特异性93.3%、准确性81.8%)、纵横比≥1(敏感性66.2%、特异性93.3%、准确性83.7%)、结节内部有微小钙化(敏感性62.2%、特异性97.8%、准确性85.2%)、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敏感性18.9%、特异性95.6%、准确性68.4%)以及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敏感性27.0%、特异性94.8%、准确性70.8%)在恶性组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边缘毛糙、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及结节内部有微小钙化灶是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重要指标,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的敏感性较低,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为临床更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分析12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肿瘤的大小及病理学分型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甲状腺乳头状徜小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型有关,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SN)的检测方法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术中使用亚甲蓝对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SN示踪,观察冷冻快速切片检查SN转移与常规病理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及SN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24例中成功检出21例SN,成功率为87.5%,SN平均每例3枚;1例假阴性,假阴性率为4.8%(1/21);无假阳性。SN对颈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为83.3%。结论亚甲蓝染色法检测SN可较准确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