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双期矫治和摆式矫治器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时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双期矫治病例18例,摆式矫治器病例20例,治疗前均无牙根吸收,治疗前后拍摄上切牙X线根尖片,在根尖片上对治疗组的上切牙牙根吸收评级,对比分析两治疗组病例的牙根吸收情况。结果:中切牙和侧切牙在两治疗组中的根吸收程度无统计学差别,但是无论双期矫治还是摆式矫治器矫治,侧切牙的根吸收程度都比中切牙严重。结论: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时,双期矫治和摆式矫治器矫治的牙根吸收程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双期矫治和摆式矫治器在治疗安氏Ⅱ类错时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双期矫治病例18例,摆式矫治器病例20例,治疗前均无牙根吸收,治疗前后拍摄上切牙X线根尖片,在根尖片上对治疗组的上切牙牙根吸收评级,对比分析两治疗组病例的牙根吸收情况。结果:中切牙和侧切牙在两治疗组中的根吸收程度无统计学差别,但是无论双期矫治还是摆式矫治器矫治,侧切牙的根吸收程度都比中切牙严重。结论:在治疗安氏Ⅱ类错时,双期矫治和摆式矫治器矫治的牙根吸收程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成人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本组7例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病例采用非拔牙矫治,以活动式上颌后牙[牙合]垫打开咬合,然后用固定矫治器唇向移动上前牙,纠正前牙反[牙合],最后调整全牙列咬合关系。结果:7例患者反[牙合]全部解除,磨牙呈中性关系,面型改善,颞颌关节无变化。反[牙合]解除时间平均2.5个月;全部矫治完成时间10.5个月。结论:采用非拔牙设计,联合应用活动式上颌后牙[牙合]垫与固定矫治器矫治成人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疗程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和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54例矫治完成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Ⅱ1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PAR指数的各构成项目中,牙齿错位、覆盖、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病例的错(牙合)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只要设计合理,技术运用得当,拔牙和非拔牙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但拔牙矫治更利于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正畸拔牙模式对矫治后Bolton指数全牙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olton指数正常的安氏三种错(牙合)畸形病例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Bolton指数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45例Bolton指数正常的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Bolton指数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趋势.结果: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Bolton指数全牙比均有变小的趋势;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组中,除了二组与三组及四组与五组间Bolton指数全牙比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安氏Ⅱ类错(牙合)组,不同拔牙模式的Bolton指数全牙比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oIton指数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Bohon指数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 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 mm和3.04 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牙合)减少3.37 mm、覆盖减少4.42 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 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牙合),且避免拔牙.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PAR指数评价摆式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选取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32例,运用PAR指数对每一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评分,并作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时都达到个别正常(牙合)标准,PAR指数得分平均减少31分.结论: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治疗部分安氏Ⅱ1类错(牙合),同时避免了拔牙,对轻、中度患者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颊廊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患者和不拔牙矫治患者各25例,在其矫治前后的牙(牙合)模型上,分别对上下尖牙区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的测量,同时在其矫治前后面部正位像上,测量笑容宽度和上颌可见牙列宽度,计算颊廊系数.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拔牙组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组矫治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分别增加了2.87 mm和1.30 mm(P<0.05),但上下颌磨牙间宽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颊廊系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对颊廊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Damon矫治技术对牙列拥挤病例进行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15例中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15例重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讨论牙弓宽度改变特点。结果:采用Damon矫治技术矫治牙列拥挤的拔牙与非拔牙病例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拔牙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非拔牙组上、下颌前磨牙宽度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非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与拥挤存在部位以及拥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成人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本组7例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病例采用非拔牙矫治,以活动式上颌后牙牙合垫打开咬合,然后用固定矫治器唇向移动上前牙,纠正前牙反牙合,最后调整全牙列咬合关系。结果:7例患者反牙合全部解除,磨牙呈中性关系,面型改善,颞颌关节无变化。反牙合解除时间平均2.5个月;全部矫治完成时间10.5个月。结论:采用非拔牙设计,联合应用活动式上颌后牙牙合垫与固定矫治器矫治成人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疗程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PAR指数评价摆式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1类错耠的效果。方法:选取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耠病例32例,运用PAR指数对每一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评分,并作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时都达到个别正常耠标准,PAR指数得分平均减少31分。结论: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治疗部分安氏Ⅱ^1类错耠,同时避免了拔牙,对轻、中度患者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柯伟  贺红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5):744-746
目的:依据矫正治疗成功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以及模型测量分析,研究正畸患者实际拔牙情形和拔牙指数(E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矫治成功的错(牙合)畸形病例141个,筛除EI拔牙指数值在150~155的临界病例21个,根据年龄及错(牙合)分组,作拔牙指数EI准确性及相关性指标的回顾性检验。结果:拔牙指数EI对总样本中74.17%的病例做出了正确的预测,在青少年患者组中拔牙指数EI的预测一致率为81.63%,在成人组为69.01%,按错(牙合)类型分类中,安氏Ⅰ类错(牙合)病例总的一致率为75.00%,安氏II类错(牙合)病例总的一致率为80.00%,安氏Ⅲ类错(牙合)组中病例总的一致率为67.50%。总样本中拔牙指数EI对54例严重及中度拥挤病例所预测的一致率为68.52%,而对66例轻度拥挤病例的预测一致率为78.79%。结论:拔牙指数EI对矫治错(牙合)畸形临床拔牙与否的判断中,无论是对安氏Ⅰ类、Ⅱ类、Ⅲ类错(牙合)或是严重及中度拥挤组还是在轻度拥挤组,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PAR指数评价上颌单颌拔牙和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52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两组:单颌拔牙矫治组28例,双颌拔牙矫治组24例。采用PAR指数对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的牙齿排列、磨牙[牙合]关系、覆盖、覆[牙合]及中线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双颌拔牙组患者的牙齿排列、PAR总分和加权总分在矫治前大于单颌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的差值亦大于单颌拔牙组(P〈O.05),而两组患者矫治后PAR各项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颌拔牙组患者的错[牙合]较单颌拔牙组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拥挤方面;只要设计合理,适应证选择得当,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弓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猞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验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mm和3.04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猞减少3.37mm、覆盖减少4.42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验,且避免拔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安氏Ⅱ1错畸形非拔牙矫治和拔牙矫治的牙矫治效果。方法 :测量 5 4例矫治完成的安氏Ⅱ1错患者PAR指数 ,并进行比较。结果 :安氏Ⅱ1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 ,PAR指数的各构成项目中 ,牙齿错位、覆盖、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 ,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治疗后PAR指数无明显差异 ;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 ,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拔牙病例的错较非拔牙病例复杂 ,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 ;只要设计合理 ,技术运用得当 ,拔牙和非拔牙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但拔牙矫治更利于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安氏Ⅱ^1错(he)畸形非拔牙矫治和拔牙矫治的牙(he)矫治效果。方法:测量54例矫治完成的安氏Ⅱ^1错(he)患者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Ⅱ^1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PAR指数的各构成项目中,牙齿错位、覆盖、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病例的错(he)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只要设计合理,技术运用得当,拔牙和非拔牙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但拔牙矫治更利于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刘玮玮  马俊青 《口腔医学》2022,42(11):1011-1014
目的 通过分析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比较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正畸患者经减数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嵴高度,探究减数治疗对成人及青少年安氏Ⅰ类患者牙槽骨高度的影响及差异。方法 研究纳入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拔牙正畸患者共40例(成人20例,青少年20例),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通过术前及术后CBCT分别对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20颗牙颊、舌侧牙槽嵴高度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 在测量的3 200个根面中,成人在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明显;成人矫治前有210个根面骨开裂,拔牙矫治术后为477个,青少年矫治前骨开裂有14个,拔牙矫治术后为40个。结论 正畸拔牙矫治将导致成年患者牙弓前部牙槽骨高度降低,而青少年组拔牙矫治前后各区段牙槽骨高度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对照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下颌骨向前方生长抑制。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增大3.90°。对照组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SNA平均减少0.12°,SNB平均增加0.27°,ANB减少0.15°。Ⅲ类骨面型仍存在。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