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多行性腺瘤保留功能性的切除在腮腺浅叶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位于腮腺浅叶的多行性腺瘤20例,另选30例作为对照组。在多行性腺溜瘤体包膜外0.5-1.0 cm正常腮腺组织内,切除瘤体及腺体。比较术后并发症、复发率、面部畸形及残留腺体的功能。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少,术后畸形小,残留腺体有功能,随访1-5 a无复发。结论:腮腺浅叶多行性腺瘤功能性切除较经典手术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3.
腮腺混合瘤术后复发16例原因及再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腮腺混合瘤的生物学特性与一般良性肿瘤不同,术后易出现复发。我科从1991-01/2008-12共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141例,其中复发瘤16例,占11.34%。现将16例复发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腮腺混合瘤42例高频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结果:42例腮腺混合瘤中有2例超声误诊为腮腺恶性肿瘤,1例误诊为腮腺囊肿,超声对本病诊断率为93%,误诊率为7%。结论:高频超声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个别病例与腮腺其他肿块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治疗肿瘤直径小于3.0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PAG)的可行性。[方法]36例PAG随机分为三组,其中16例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A组),1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B组),8例行腮腺全切除术(C组),随访时间3-5年。【结果】A组术后瘢痕和面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发生及腮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B、C组,肿瘤的复发无明显差异。【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是PAG临床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 男,40岁,主因左侧颌面部肿胀3个月来诊.查体:左侧腮腺区触及一3.5 cm×3.0 cm肿物,质韧,形态规则.边界尚清晰,活动度较小.左侧颈部触及散在肿大淋巴结,有轻微压痛,无其他异常发现.B超示:(探头频率7.5 MHz)左侧腮腺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其近下颌角处探及一大小为3.8 cm×2.9 cm实性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回声,内部呈均匀低回声.左侧颈部探及两个肿大淋巴结回声,L/S>2,髓质均匀性扩大.CDFI示肿块周围探及包绕其动脉血流信号,收缩期峰值速度46cm/s,RI:0.61.超声诊断:①左腮腺实性肿瘤(考虑多形性腺瘤);②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手术所见:腮腺内肿物3.6 cm×2.9 cm,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完整切除肿物及左侧颈部肿大淋巴结,肿物切面呈淡黄色,有软骨样组织.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7.
8.
腮腺混合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肿块,圆形、卵圆形16例,分叶7例,密度高于腮腺,较均匀14例,不均匀9例。结论: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是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特点,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51岁,右侧耳前无痛性肿物渐进增大10年余,右侧颌下出现肿物3个月余。专科查体:右侧耳前腮腺区域可触及一约4.0 cm×3.5 cm大小类圆形肿物,质地中等偏硬,活动度尚可,边界尚清,无明显触压痛,表面皮肤颜色正常。右侧下颌角下方可触及一约3.5 cm×3.0 cm大小的肿物,质地较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表面皮肤颜色正常,右侧颈部上份斜方肌前缘区域可触及浅表散在肿大淋巴 相似文献
10.
对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误诊为混合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23岁。因发现左耳前无痛性肿物3个月于2006-12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血压正常,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左耳前下腮腺区可触及一肿物,约2cm×2cm×1cm大小,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受限,无压痛。耳、鼻、咽、喉正常。鼻咽及腮腺区CT扫描示:左腮腺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混合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报告男,58岁。因外院左上胸皮下包块切除术后2 a(原包块病理考虑皮肤附件来源肿瘤,不除外恶性可能)又出现包块1 a,于2005-04-20来我院就诊。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及心电图、胸片均正常。查体: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脾下未及肿大。左上胸皮下可触及1.5 cm×1.0 cm的大小包块,表面未见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临床诊断为皮下囊肿。2005-04-21行左上胸皮下结节活检切除术行病理检查,术中见肿块包膜尚完整。标本大体检查:已破囊肿样组织一枚,大小1.3 cm×1.2 cm×1.0 cm,内含黏液胶冻样物。显微镜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7~65(平均37.6)岁。结果:35例中,19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团块,8例密度低于肌肉而高于腮腺组织密度团块,3例均匀囊性低密度团块,5例囊实性团块;病例中。5例见高密度钙化;1例见高密度出血;7例见低密度囊变或坏死。强化检查,瘤体实质部分强化,坏死囊变处不强化。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结合临床及CT表现可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14.
对我科1996-04~2002-04采用保留面神经腮腺恶性肿瘤切除26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4例,女12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76岁,平均55.6岁.局部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者19例,伴疼痛或压痛者4例,近期生长明显加快者3例.有3例患者面神经受侵致不全面瘫.(颊支2例,下颌缘支1例).术后复发3例.病理:粘液表皮样癌8例,腺癌5例,腺泡细胞癌4例,多形性腺瘤恶变4例,恶性混合瘤3例,腺样囊性癌2例. 相似文献
15.
腮腺肿瘤 80 %发生于腮腺浅层[1] ,良性肿瘤占大多数 ,作者自 1995~ 2 0 0 0年对 134例腮腺肿瘤做保留导管腮腺浅叶加肿瘤切除手术 ,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4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 ,术前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男性 70例 ,女性 64例 ,平均 4 0 (16~ 4 0 )岁。患者病程最长 2 2年 ,最短 3个月 ,发生于右侧 5 0例 ,左侧 84例。肿瘤最大直径 8cm ,最小 1.2cm ,分布于耳屏前区 85例 ,耳垂下区 4 1例 ,颌后区 8例。术前无任何自觉症状 ,无面神经功能障碍。1.2 病理学诊断与所处部位的关系 见附表。附表 肿瘤性质与部位 (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形态圆形或卵圆形13例,结节状浅分叶8例。密度高于腮腺,较均匀17例,不均匀4例,均未见钙化。结论边界清楚,密度高于腮腺,均匀或不均匀的肿块是腮腺混合瘤CT表现特点,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式选择。方法:对我科2000/2008年间进行的腮腺肿瘤14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良性肿瘤125例,术后复发5例(11例失访按复发计),复发率12.8%;恶性肿瘤21例,复发5例(6例失访按复发和死亡计),死亡4例。结论:判断肿瘤的性质和术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正确地选择手术术式有效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腮腺深叶肿瘤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回顾26例腮腺深叶肿瘤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例,女性11例,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5例。口内径路切除肿瘤者11例;口外入路者15例,其中经颈侧切开者3例,经颈一腮腺联合下颌角劈开径路者2例,经颈-腮腺径路者5例;口内外联合切开者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观察1~10年,其中11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1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4例死亡,3例复发。经颈-腮腺径路患者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口内径路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经口内径路仅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经颈-腮腺径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腮腺联合下颌角劈开径路主要用于腮腺深叶肿瘤巨大者,口内外联合切开用于腮腺深叶肿瘤巨大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