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RSSMA)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成人颅骨标本10例,头颅标本18例。在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的基础上,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尖,采用实体和CT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内听道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听道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显露中颅窝、上斜坡的面积和三叉神经的范围;观察内听道上区的动脉、静脉、神经、硬膜等解剖结构。结果内听道上结节左右、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可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中颅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6.7)mm2。小脑前下动脉、后下动脉、岩上静脉、岩上窦;前庭耳蜗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均得以认定。结论RSSMA可以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显露到中颅窝的中线侧和上斜坡的侧方,并可显露Meckel's腔内的三叉神经。岩骨骨迷路限制中颅窝的显露。RSSMA下的重要解剖结构有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弓下动脉、岩静脉、岩上窦等,术中要注意保护。RSSMA是处理主体在后颅窝,同时侵犯中颅窝病变的安全、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筋膜外植法鼓室成形术中施行外耳道成形木的作用。方法:在筋膜外植法鼓室成形术同时行外耳道成形术59耳(部分伴完壁式乳突根治术),通过耳道内和耳后联合切口,分离外耳道后壁皮瓣并向前上翻起固定,游离外耳道前壁皮肤,磨除外耳道前下方悬骨及周边骨质,扩大骨性外耳道,开放鼓沟,充分暴露鼓环,鼓膜彻底去上皮化。清除中耳病变后,外植铺放颞筋膜,回复外耳道前壁皮肤和后壁皮瓣,明胶海绵固定。术后1周开始滴耳,外耳道明胶海绵4~6周自然排空。结果:随访0.5~3.5年,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外耳道宽敞,鼓膜形态好,无皮瓣坏死、外耳道狭窄和胆脂瘤珠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外耳道成形术是筋膜外植法鼓室成形术的必备步骤,有助于鼓膜彻底去上皮化、筋膜铺放及避免胆脂瘤珠形成,并且便于术后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后顽固性脑脊液耳漏手术治疗的技巧和策略.方法 采用颞下中颅底-乳突后联合入路,对11例颅脑外伤后中颅窝底缺损所致脑脊液耳漏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施行手术修补.结果 ①无需行乳突探查5例.因乳突为粉碎性骨折,在取下骨瓣前先行钛板固定2例.另外4例乳突粉碎骨折严重,术中将事先收集的颅骨碎屑回植到乳突缺损内,取头最长肌加生物胶加固;②术中发现有颅底广泛骨质缺损6例,脑组织疝入缺损中或乳突黏膜暴露广泛;③修补探查过程发现听骨链完整者3例,缺失2例,部分听小骨(锤骨)缺失2例,术中未探查听骨链者4例.术后随访2~11年,无复发.结论 ①当合并复杂性骨折时,通过幕上幕下联合,经颞下中颅底-乳突后联合入路,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尤其是不稳定骨折累及乳突的患者;②对颅底骨折复杂而听力完全丧失的脑脊液耳漏患者,除了封闭外耳道外,尚需进行鼓室及咽鼓管填塞封闭,以防止假鼻漏的情况发生;③颈内动脉岩段与鼓室及咽鼓管关系密切,脑脊液耳漏修补手术中应避免手术误伤或骨折片意外伤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4.
鼻源性头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鼻源性头痛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63例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人的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等资料及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 鼻内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钩突、筛泡变异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病变最为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5年,46例头痛完全消失,15例术后头痛明显减轻,2例无效。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和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镜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食管异物严重并发症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食管异物严重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通过对1979-1999年间所收治的食管异物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3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3例食管异物严重并发症,治愈16例(占69.57%),死亡7例(占30.43%)。结论 食管异物如不及时取出,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s,AR)与支气管哮喘二者常同时存在,前者先于后者发生,是哮喘的一个危险因素,故提出“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的新概念。鼻病毒的感染、鼻一支气管反射、上呼吸道机能的改变均是AR对哮喘影响的因素;治疗AR会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哮喘。本文简述AR与哮喘间的密切联系,以期拓宽临床医生对二者间相互联系的认识,用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回顾4例巨型分叶状鼻咽血管纤维瘤(简称JNAs)向颅内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将4例巨型分叶状JNAs向颅内外广泛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分别与手术所见相比较。3例曾先取经颞硬脑膜外或经颞硬脑膜内径路观察处理颅内病变,并用相机拍摄颈内动脉和海绵窦情况,然后再经颅外切除肿瘤。2例术前影像显示肿瘤广泛破坏蝶鞍、斜坡,进入中颅窝和前颅窝,并顶托推移视束、垂体、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结构,但硬脑膜尚完整,单纯采面中部掀揭上颌窦进路切除肿瘤。结果3例先行颅内探查者,除见眶上裂及海绵窦等处硬脑膜充血、易出血并向颅内膨隆以外,并无硬脑膜穿破。4例中有2例,手术前或再次手术前,影像提示硬脑膜无穿破,均以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全切肿瘤;2例因出血凶猛系次全切除。结论影像学评估巨型分叶状JNAs有否穿破硬脑膜是决定开颅探查的关键指标。如果硬脑膜完整,在作好开颅准备以应急需的基础之上,可首先采用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或联合其他切口和径路切除肿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耳聋的机理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取胎龄为4~7月的膜迷路制备人类胚胎耳蜗抗原(HumanembryocochlearAg,HEC-Ag).取HEC-Ag液为兔子做皮内注射,留取血清作阳性血清对照.健康兔血清作阴性血清对照.收集76例患者的血清为耳聋组,34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组.对血清进行HEC-Ab的检测.结合临床疗效分析.结果耳聋组光密度值为0.164±0.058,对照组光密度值为0.063±0.031(P<0.01).在耳聋组中13例阳性(17.1%),2例强阳性(2.6%),阳性率为19.7%.在对照组中2例阳性,阳性率为5.9%(P<0.01).结论提示HEC-Ab的检测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耳聋诊断的初步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分析--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4 38例气管切开术中 1 7例并发出血的原因 ,从临床解剖学角度探讨出血的发生机制。结果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 3.9%(1 7/ 4 38) ,占所有并发症的 4 1 .5 %(1 7/ 4 1 )。 1 1例出血发生在术中 ,6例出血分别发生在术后 1~ 6d ,出血致死 1例。损伤部位以颈前静脉、颈前静脉弓、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最为常见。结论 熟悉颈段气管周围的血管解剖学特点 ,并熟练地掌握气管切开技术是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半规管功能和听力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40侧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单纯后半规管切除及后、上半规管切除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 ,对暴露的范围进行解剖测量 ,比较相关数据。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颈静脉球顶的垂直线距离为 (15.0 2± 3 .69)mm (7.80~ 2 1.3 0 ) ,乙状窦内侧至内淋巴管起始处的水平距离为 (10 .62± 2 .0 9)mm (6.2 0~ 16.80 ) ,颞骨岩部后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壶腹后缘的水平距离为 (6.2 1± 1.78)mm (3 .80~ 10 .10 ) ,至后半规管中点后缘水平距离为 (4.0 7± 1.2 6)mm (2 .10~6.60 )。乙状窦内侧至内听道口后缘中点水平距离为 (19.89± 3 .10 )mm (14 .70~ 2 4.60 ) ,岩骨后硬脑膜至上半规管前壶腹后缘间水平距离为 (12 .60± 2 .73 )mm (8.2 0~ 19.10 )。结论 颞骨径路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同时保留听力和平衡功能是可能的 ,相对而言 ,后上半规管切除比单纯后半规管切除所得的术野大 ,暴露好且操作相对简单 ,不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13.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与术后尿崩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和总结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经验;探讨术中垂体柄的损伤与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镜下完整保护垂体柄结构,其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均采用经眶额下入路,术中均可清楚见到垂体柄的解剖结构,避免过度牵拉和烧灼垂体柄。术后2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持续2个月,未出现顽固性尿崩症。结论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后发生尿崩症与术中垂体柄损害有关,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术后可以减少尿崩症的发生和减轻尿崩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