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综述了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研究近况,重点讨论了本病的视觉电生理、视野、组织病理、病因、预后及治疗。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是常见的黄斑裂孔。玻璃体视网膜关系异常所致的玻璃体黄斑牵拉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局部闪光ERG及PVEP检查有助于了解其视功能改变和预后。本病很少发生视网膜脱离,不必用激光光凝治疗。正确运用玻璃体切除术及生长因子等方法有助于本病的治疗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苏玉民  孙时英 《眼底病》1991,7(3):174-175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综述了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研究近况,重点讨论了本病的视觉电生理、视野、组织病理,病因、预后及治疗。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是常见的黄斑裂孔。玻璃体视网膜关系异常所致的玻璃体黄斑牵拉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局部闪光ERG及PVEP检查有助于了解其视功能改变和预后。本病很少发生视网膜脱离,不必用激光光凝治疗。正确运用玻璃体切除术及生长因子等方法有助于本病的治疗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黄斑裂孔是黄斑部视网膜组织的圆形缺损,常见于眼钝挫伤后、高度近视以及白内障术后等。然而在老年人正常眼由于某些原因也会自发形成黄斑裂孔,称之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或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笔者未见国内报导。现将我院诊治5例(6眼)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黄斑中心凹区无明显诱因发生的全层视网膜裂孔,是从内界膜到感光细胞层的全层组织破裂。本文从IMH的发病机制、相关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是一种好发于60至70岁的老年人,具有较强双眼发病趋势的眼底病。尽管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黄斑裂孔这一疾病。但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才有了基本认识,并在近五、六年,对此病的研究有了飞跃性的进展。本文就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分期、临床特征、预后及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是一种好发于60至70岁的老年人,具有较强双眼发病趋势的眼底病,尽管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黄斑裂孔这一疾病,但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特发性老年黄斑裂孔才有了基本认识,并在近五、六年,对此病的研究有了飞跃性的进展,本就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分期,临床特性,预后及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黄斑裂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指无明确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的视网膜全层缺损。随着玻璃体切割技术的进步和对联合内界膜剥除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成熟。本文从IMH的发病机制、术前预后评估及手术治疗相关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玻璃体手术的飞速发展,特发性黄斑裂孔日益受到重视。另外,以往临床上一直作为评价术后疗效主要指标的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已很难涵盖视觉质量的全部内容。本文介绍对比敏感度、视野、多焦点视网膜电图、立体视功能等现代视功能检查及其在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以及手术对其视功能的影响。这些检查不仅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诊断、手术适应证把握及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客观分析术后患者主观视觉质量差的原因并加以处理。熟悉视功能评价的内容和意义,有助于提高此类黄斑裂孔的手术水平,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付维  樊芳  贾志旸 《眼科新进展》2018,(10):995-1000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指患者眼部没有相关原发性病变,如屈光不正、外伤以及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出现的视网膜黄斑区全层神经上皮缺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应用对研究IMH的发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分类标准由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The International Vitreomacular Traction Study,IVTS)发布,应用OCT对玻璃体黄斑交界面疾病进行检查,加深对IMH的进一步认识。玻璃体切割术系统的不断更新,内界膜剥除方式的不断变化及奥克纤溶酶的应用,均对IMH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广阔的前景。本文就IMH的流行病学、分类、形成机制、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黄斑裂孔10例许锻炼许宝珠胡建民我院自1980年至1993年收治10例(11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现报告如下。10例均为中老年健康女性,无高度近视、外伤及手术史,正视眼4例(4只眼),占40%,<-2.0D≥-4.0D6例(7只眼),年龄最...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指原因不明、发生于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ILM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使IMH的治疗方法多样化、成熟化。目前药物玻璃体溶解术(pharmacological vitreolysis)、气体玻璃体溶解术(pneumatic vitreplysis)的应用对IMH的预防及治疗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就IMH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发病机制的阐明,玻璃体手术用于治疗IMH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术中使用曲安奈德能够提高内界膜的能见度,降低内界膜撕除的难度。同时近年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的兴起,对其手术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本文综述了IMH的诊治演变、微...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90年代早期以来 ,随着玻璃体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对黄斑裂孔形成机制的正确认识 ,开始了对黄斑裂孔的玻璃体手术治疗〔1~ 5〕。而随着黄斑裂孔手术的广泛开展 ,其手术并发症也随之而来 ,但直到最近 ,涉及黄斑裂孔手术并发症的文献仍较少 ,这可能因为黄斑裂孔手术是一种新的手术 ,需更长的时间来观察、积累数据 ,以便阐述及研究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任何眼部手术都有并发症 ,但黄斑裂孔手术有一些独特的并发症 ,在最近的文献中 ,这些并发症包括 :色素上皮的异常、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眼内炎、免疫反应继发前房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特点和视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例18例23只眼的临床表现;按Gass的标准分期;随访6-120。 结果 初诊时黄斑裂孔Ⅰ~Ⅳ期依次为5,4,10,3只眼,随访期间发生黄斑裂孔1只眼。随访末次时,黄斑裂孔Ⅰ~Ⅳ期依次为2,2,9,8只眼,自愈2只眼。主诉患病时间Ⅰ期5~8个月,Ⅱ期8~20个月,Ⅲ期12~126个月。初诊时,平均视力Ⅰ期0.7,Ⅱ期0.55,Ⅲ期0.08,Ⅳ期0.08。初诊时FFA:Ⅰ期无明显异常,Ⅱ~Ⅳ期黄斑部透见脉络膜荧光17只眼。 结论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前期黄斑裂孔多发展成全层裂孔,全层裂孔扩大,视力减退。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222-223)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主要是指无明确诱因引起的黄斑区域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全层缺损,是比较重要的眼底黄斑病变之一。根据不同的原因及其病变的解剖部位则有不同的分类,其病因较多且病机复杂,但随着眼科检查仪器的不断更新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IMH的治疗手段也随之多样化并且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不仅如此,对于IHM的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也逐渐得到运用。现本文将从IMH的发病机制、相关检查、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眼底病之一,目前手术方式日趋成熟,手术方法逐渐改进,术后裂孔闭合率也逐渐提高。但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程度还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黄斑裂孔的高度、基底直径、最小直径、术前裂孔形态、手术方式、术后裂孔闭合形态及黄斑区结构等。手术过程中是否剥除内界膜、是否翻瓣、术中染色剂的种类等因素对术后裂孔闭合率和视功能也有影响。(国际眼科纵览, 2018,  42:   159-163)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断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老年人视力丧失最严重的眼病之一。临床确定黄斑裂孔的分期及发展是困难的 ,而准确的诊断及分期对确定手术时机及阻止永久性视力丧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黄斑裂孔的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