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眼外伤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忠  丘少杰 《中原医刊》2005,32(22):11-12
目的通过对眼外伤患者各相关因素的分析,探讨眼外伤防治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对294例住院眼外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伤地点、外伤性质、致伤原因、就诊时间、并发症及后果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男:女=5.12:1,右眼:眼=1:1.16,多发年龄10—40岁.高峰年龄20—30岁,职业依次为工人、农民、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受伤地点多见于工作场所、家庭、公共环境;致伤物种类主要为异物;致伤性质主要为挫伤、穿孔伤;并发症最常见和较为重要的有葡萄膜炎、白内障、前房积血。出院裸眼视力低于0.05者108眼,占31.95%。眼球摘除者7眼,占2.07%。且就诊时间越晚致盲率越高。结论眼外伤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从眼外伤的致伤人群及性质的分析中可知眼外伤都是可以预防的以及预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儿童眼外伤的临床特征,对近10年来住院治疗的196例儿童眼外伤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眼外伤占同期住院眼外伤病人的41.26%,好发年龄为学龄前儿童,致伤原因以他伤为主占68.4%,致伤物以锐利物刺伤居多占69.9%,受伤类型多为角膜穿通伤且多伴眼内容物脱出。受伤类型与伤后就诊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视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眼外伤的发生、发展规律,了解儿童外伤的致伤原因、致伤物、外伤种类、并发症及治疗和预防等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岁以下儿童眼外伤1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0例儿童眼外伤占同期眼外伤560例的28.6%,男女童的比例为5.67:1,年龄11个月~14岁,平均9岁。农村与城市儿童之比为3.85:1。眼球穿通伤90例,眼球钝挫伤38例,爆炸伤25例,异物16例,化学伤(碱烧伤)5例。儿童眼外伤并发症多严重影响视力,及时治疗,合理用药,对减少和治疗并发症极为重要。结论: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儿童眼外伤的预防,伤后及时就诊和治疗眼外伤并发症是恢复视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118例儿童眼外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儿童眼外伤各相关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儿童眼外伤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18例(128眼)住院儿童眼外伤的致病因素、年龄、性别、临床治疗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儿童眼外伤的发生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8~14岁;眼球穿通伤居首位;致伤物依次为:锐器伤、爆炸伤、挫伤等;农村患儿多;致盲因素主要是并发症。结论:眼外伤是儿童致盲原因之一。应利用媒体等各种渠道加大力度宣传其危害性,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对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眼外伤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对10年来我院收治122例(126眼)儿童眼外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儿童眼外伤常见致伤物有鞭炮、棍棒、玩具枪、刀剪针、化学物、动物、农具。儿童自律能力差,好动,互相打闹是致伤的主要原因。结论:儿童眼外伤的关键在于预防,以显微手术尽可能挽救以利恢复其有用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175例儿童眼外伤住院患儿的致伤原因和损伤类型,以明确需要加强防护的措施。方法:对我科2009~2012年间收治的175名眼外伤患儿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组资料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年龄范围以3岁~6岁居多,以眼球穿通伤和眼球顿挫伤为主要类型。结论:儿童眼外伤致伤原因较多,学龄前儿童多见,多严重损伤患儿视功能并导致其后期视力发育障碍,要加强对儿童的危险意识教育,对儿童眼外伤应加强预防、及时发现,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7.
对220例儿童眼外伤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儿童眼外伤的发生率占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9.18%,占住院眼外伤总数的25.58%,男女之比2.24:1,以3~6岁年龄组发生率最高,右眼发生率高于左眼。按眼外伤的性质分类,穿孔伤占64.9%,居首位。本组病例出院时盲目率51.48%,提示了眼外伤对儿童视功能损害的严重性。本文还对致伤物的种类、眼部损伤部位及并发症进行了归纳,对儿童眼外伤的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学龄儿童眼外伤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8例(132眼)学龄儿童眼外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学龄儿童眼外伤的常见致伤物多样,可分为机械损伤和化学伤,以挫伤性前房积血、角膜穿通伤为多见.失明率(视力〈0.05)高达56.4%。结论学龄前儿童眼外伤后及时正确的处理能减少致盲率,加强预防是减少其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眼外伤致伤原因、并发症,积极采取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提高伤后视力,降低眼外伤致残率。方法对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58例(58眼)眼外伤患儿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部位及护理实施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外伤儿童经过有效的治疗、精心的护理后,视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结论眼外伤致伤原因及并发症较多,致盲率高,应加强眼外伤危害性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急救、健康教育一体化护理,降低眼外伤发生率和致盲率。  相似文献   

10.
儿童生性好动,眼部组织脆弱,极易遭到各种致伤因子的侵袭^[1]。眼外伤是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常见眼病,其致盲性及并发症给儿童自身及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探求更好的预防措施,总结出正确的伤后处理方法,以减少儿童眼外伤带来的危害,现将我院1997年12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病历记录的169例儿童眼外伤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损伤与反应》课是在医学免疫学的基础上,以免疫学内容为主线,辅以相关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内容,并紧密结合临床的一门新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临床相关疾病及其发生的病理和病理生理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免疫学这一基础学科的教学拓展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严重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的早期处理(附8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颅脑外伤合并多发损伤是导致残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对35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此类病人86例,占24.6%,经积极抢救治疗,共中临床好转治愈率65例(75.5%)死亡21例(24.4%),指出;伤员来院后应迅速和全面地了解伤情,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查明引起休克的原因,合理地选择手术时机一方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早期处理伤口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利于预防伤口感染,促进外伤愈合,减  相似文献   

13.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20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俊彦  冯通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1):1436-1437,1443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4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维生素C、肝泰乐、肌苷等护肝药物进行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用药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6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qd,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肝功能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期间系统康复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回归社会的情况的影响。方法:通过信访的方式,调查2000年1月~2008年1月在康复科收住院的所有符合要求的脊髓损伤病人,了解系统康复后脊髓损伤患者的回归社会情况。结果:系统康复后的SCI患者回归社会率为31%。结论:系统康复能提高SCI患者回归社会几率,在帮助患者重新规划生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活信心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在手足外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的50例的手足外伤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N=25)及对照组(N=25)两组,其中观察组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进行修复和重建,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传统方法修复,对两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结果: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进行修复和重建的观察组取得了比传统方法治疗复杂创面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结论:本课题的研究为VSD为探讨和分析手足外伤手术创面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陶平德  范荣兰 《中医学报》2016,(7):1056-1058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外伤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外伤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每天30 mg,静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每次200 mg,每天2次,肌肉注射;4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行下1个疗程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程度采用欧洲眩晕评价量表评价,在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30 d分别测评;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和舒服期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治疗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30 d欧洲眩晕评价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均显著下降,并低于治疗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天麻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能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微循环,降低颅底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31例严重多发伤的诊断治疗及伤情评估和死亡原因的分析研究,探索诊断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及影响治愈率,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方法本组31例全部有严重胸部外伤,其中开放性胸部伤8例,全部合并血气胸(其中肺裂伤6 例,心脏大血管损伤2例),闭合性胸部外伤合并血气胸23例(其中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17例,连枷胸6例,合并肺挫伤6例);6 例合并严重的腹部外伤,其中脾破裂3例,肝破裂2例,肾挫伤2例;3例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21例合并创伤休克。结果治愈19例(占61.29%),伤残5例(占16.13%),死亡7例,病死率为(22.58%)。结论及时准确诊断是降低严重多发伤死亡率的首要条件。合理掌握优先处理的顺序,按照抢救-诊断-治疗-复诊-再治疗的步骤进行,正确掌握手术顺序是抢救成功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及时处理胸壁软化所致的连枷胸,早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战场上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大量创伤性事件会对参战官兵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损伤。因心理损伤造成的战斗减员和作战效能下降,是影响部队战争力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因而近年来如何在恶劣军事环境中维持参战官兵情绪状态、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的稳定,增强官兵心理应战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战场环境,应对挑战和完成任务,进而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已经成为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就战争条件下的心理损伤类型以及近年国内外心理应战能力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胰腺炎严重程度上已被证实有一定意义,但目前探讨NLR、PLR对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及并发肝损伤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NLR、PLR与BAP病情程度及并发急性肝损伤(ALI)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2例BAP患者,按照亚特兰大分类将患者分为轻症(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n=98)、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n=44);根据肝功能是否损伤分为ALI组(n=92)与无ALI组(n=50),其中ALI组再分为肝细胞型肝损伤亚组(n=1)、胆管细胞型肝损伤亚组(n=16)和混合型肝损伤亚组(n=75)。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LR、PLR对BAP严重程度及并发ALI的预测价值。 结果 MAP/MSAP组NLR、PLR均低于SAP组(P<0.05)。ALI组NLR、PLR均高于无ALI组(P<0.05)。胆管细胞型肝损伤亚组、混合型肝损伤亚组NLR、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0.667、0.809;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AL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767、0.806;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胆管细胞型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742、0.861;NLR、PLR及二者联合预测BAP发生混合型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770、0.79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是SAP的危险因素〔OR=1.184,95%CI(1.102,1.271),P<0.001〕;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ALI的危险因素〔OR=1.140,95%CI(1.050,1.238),P=0.002;OR=1.007,95%CI(1.001,1.013),P=0.023〕;NLR升高是BAP发生胆管细胞型肝损伤的危险因素〔OR=1.184,95%CI(1.054,1.331),P=0.004〕;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混合型肝损伤的危险因素〔OR=1.120,95%CI(1.120,1.221),P=0.011;OR=1.007,95%CI(1.001,1.013),P=0.034〕。 结论 NLR升高是SAP的危险因素,NLR和PLR升高是BAP发生ALI的危险因素,且NLR的预测价值优于PLR,联合检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将重伤侧去骨瓣减压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将另一侧进行去骨瓣减压治疗。结果:试验组预后和死亡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可能会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