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经颅磁刺激以其无痛、无创的治疗优势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但目前其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从其调节刺激部位脑血流量、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调节大脑半球双相平衡模型、诱导长时程效应、调节突触可塑性和促进轴突再生、调节神经递质和激活神经通路、改善神经元微环境和调节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stroke)是脑区突发血管病变引起局部功能障碍的综合病症,亦是全世界第一致残类恶性神经系统疾病。运动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的功能恢复起十分重要作用,其关键在于通过肢体运动,诱发促进脑区受害神经组织产生可塑性改变,以实现运动功能的改善和恢复。但传统的被动重复训练无法调动患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严重影响康复效果。近年来兴起基于运动想象脑-机接口(MI-BCI)的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模式,可由患者的主观运动意图内源性地驱动相应脑区神经来产生可塑性变化,通过大脑神经功能重组来促进肢体运动康复。评述本体感觉、视觉反馈等不同运动神经反馈模式在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讨论目前MI-BCI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并预期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背景:硬膜外植入式皮质刺激兼顾了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硬膜下皮质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的优点,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的肢体运动与语言功能。 目的:综述近年来有关硬膜外植入式皮质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年1月至2014年4月PubMed 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检索关键词为“cortical stimulation,extra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extradural cortical implants,extradural cortical stimulation,stroke,rehabilitation;皮质刺激,硬膜外电刺激,硬膜外皮质植入,硬膜外皮质刺激,脑卒中,康复”。纳入有关硬膜外植入式皮质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与言语障碍中应用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硬膜外皮质刺激是植入式皮质刺激,其优势是侵入性小、高度精确性和经硬膜与大脑密切接触,对缺乏有效治疗的脑卒中慢性期运动和语言障碍患者来说,这有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硬膜外皮质刺激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促进病灶周围结构与功能改变、提高神经网络功能、促进大脑半球间功能平衡及增加感觉输入来改善脑卒中后的肢体运动功能与语言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杰 《医学信息》2008,21(7):1157-115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96例脑卒中患者分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神经科药物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A)积分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月后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康复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上肢P<0.05,下肢P<0.01).结论 早期康复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探究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在早起康复中应用的效果[1]。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行神经功能康复的早期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对神行功能康复的早起训练后,在运动能力方面、日常的生活能力等方面均要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在早起康复中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提高护理的质量与效果,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2]。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约有3/4以上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手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1].若患者出现手功能障碍,将极大地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功能障碍的患者及家属更加注重于日常生活自理及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早期对病人实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常被用于研究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程度,尤其应用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恢复与之对应的脑功能区的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偏瘫患者110例,均为首发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简单常规的兼得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对照组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每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 w、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测试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测试ADL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早期康复治疗组患者1个月及6个月时ADL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日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是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恢复是一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目前治疗手段有限。但长期以来,临床试验发现运动治疗可提高人体免疫水平,促进脑卒中后的康复,有利于卒中后遗症的恢复。在免疫学层面上,B细胞免疫活性及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预防缺  相似文献   

9.
运动想象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ased on motor imagery, MI-BCI)是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外周神经和肌肉就可实现与外界环境交互的前沿技术,该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患者的运动意图,并触发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以实现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针对下肢MI-BCI系统识别率低、实验环境要求高等问题,研究人员从范式、算法和应用等方面不断地探索下肢MI-BCI技术的新方向,并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验证了下肢MI-BCI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领域的优越性。本文对近年来下肢MI-BCI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归纳下肢MI-BCI在临床康复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以期推动下肢MI-BCI的快速发展,并为下肢功能康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伴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脑刺激方法,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其对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的康复作用,但背后的神经康复机制仍不明确,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从TMS在运动功能评估、干预和康复预测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入手,梳理、总结了近年来TMS在脑卒中运动康复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感觉功能减退会直接导致运动功能的下降并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目前对脑卒中后病灶部位和躯体感觉受损之间的关系仍然知之甚少,对患者存在的躯体感觉受损症状也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特异的治疗方法。文章通过进一步理解伴有躯体感觉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感觉中枢的激活情况和功能变化的关系,以对评估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脑卒中造成的神经性损伤是目前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为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结合经颅电刺激的运动康复疗法为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经颅电刺激是一种无痛、非侵入式脑刺激方法,能够调节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强突触可塑性、调制神经放电频率、改变皮层兴奋性,从而实现对大脑神经活动的调控。回顾经颅电刺激的神经机制,在科研临床应用中的参数设置,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总结其在运动功能康复方面的成果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这些症状往往与神经元功能如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大脑半球间连接和突触活动的中断有关。神经可塑性反映了神经系统在外界和内在因素刺激下结构和功能方面自身修复的能力。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有效可行的康复措施,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运动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恢复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其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来改善卒中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本文将重点围绕运动训练下大脑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再生、脑功能重组等方面的变化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脑卒中后存在运动功能性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发了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上下肢康复系统,并对其康复效果进行了分析.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系统设计了主动、被动和脑控三种康复模式,其中脑控康复训练利用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通过采集患者大脑的脑电信号,在人体外仿生构造一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复过程中功能恢复与脑电生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评价其功能及脑电慢波变化情况。结果:脑电地形图中δ波功率值变化与NIHSS得分变化相关,虽然脑电慢波功率变化过程与NIHSS得分变化过程不完全相同,但总趋势是相同的。结论:脑电生理的慢波变化反映了卒中后功能变化的情况,可以作为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预测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患者记忆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并脑卒中、多发梗塞性痴呆、严重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其记忆功能大幅度衰退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然而无脑卒中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有无记忆功能减退还无统一认识。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高血压病的预防和康复?..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造成的神经性损伤是目前导致患者运动功能性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社会和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运动想象易学习、成本低,是辅助脑卒中后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总结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后康复的积极作用,概述运动想象的生理表现和理论模式、运动想象能力的影响因素、运动想象能力的评分标准,并分析目前运动想象在辅助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实验对象单一、评估方法主观化、实验设备分辨率低等缺陷,希望帮助脑卒中后患者更加科学、有效地使用运动想象疗法。  相似文献   

18.
脑电(EEG)作为一种非侵入式、低成本检测大脑皮层神经电位手段,能够反映大脑的神经功能活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的研究中。通过EEG研究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及其神经机制,有助于理解脑卒中的神经及康复机制,实现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和康复效果的个体化预测。本文首先概述了EEG的分析流程及方法,从皮质振荡活动、定量化EEG、脑功能连接等3个方面,总结EEG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从EEG技术优势、康复效果评价、临床辅助决策等3个方面进行讨论,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07年6月-2011年12月份收治的260例患脑卒中且符合入选条件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康复功能训练3个月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调查并评价前后变化。结果通过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组患者训练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康复效果显著(t=-8.679,-6.938,-5.632;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导致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认知功能和心理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FMA和MMSE评分明显提高(t=-7.93,P0.01,t=2.98,P0.01),HAMD评分显著下降(t=-7.93,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同时也能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