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寻找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较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6月共收治47例女性尿失禁患者,治疗前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平均年龄46岁(35~64岁),29例轻度,18例为中度,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MMS solar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系统,对照组给予单纯盆底肌肉锻练,疗程12周,每周2次,每次30min。通过尿垫试验,病史问卷,尿流动力学及盆底肌肉肌电测量评价效果。结果 47例患者均完成研究: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研究指标包括尿垫试验,病史问卷,盆底肌肉肌电测量值及尿流动力学检查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尿失禁症状改善在治疗的第四至八周出现。结论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结合尿流动力学分析等评估方法对于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较之传统的盆底肌肉锻炼更为有效,是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悬吊运动训练结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盆底肌功能、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I-QOL)等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盆底肌功能、I-QOL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低于对照组(P<0.01),盆底肌功能、I-QOL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结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显著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肌功能,降低漏尿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优于单纯的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孕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分析其与单纯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4例,初次就诊时随机纳入观察组或对照组,对照组32例,进行单纯的盆底肌功能锻炼;观察组32例,在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个性化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半年后,分别从治疗情况、肌力情况、漏尿情况的改善程度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7%,高于对照组的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的盆底肌力的改善程度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67,P=0.008);治疗半年后复查患者的漏尿情况,观察组及对照组尿垫质量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尿垫试验阳性率(6.25%)低于对照组(21.88%),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产后盆底肌力,是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盆底综合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0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50)与治疗组(n=250),对照组均行常规盆底肌肉锻炼法治疗,治疗组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家庭康复器训练的盆底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较之对照组更理想,且盆底肌肉肌电值高于对照组,1 h尿垫试验称重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给予盆底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尿失禁症状,提高其盆底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俊  郭晓卫  赵金金 《安徽医学》2021,42(5):486-489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产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顺序选取从2020年1~11月在界首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中心接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的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8例,对照组行生物反馈治疗,试验组行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隔日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72 h漏尿次数、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量表)评分比较.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72 h漏尿次数、ICIQ-S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试验组盆底肌肌力、72 h漏尿次数、ICIQ-SF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显著(P<0.05).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漏尿次数及尿失禁严重程度,并提高患者盆底肌肌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失禁产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宜昌市枝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训练,研究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比较两组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尿失禁改善情况、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会阴肌力评定量表1~3级占比低于对照组,4~5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漏尿量正常率高于对照组,中度漏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可显著改善产后尿失禁产妇的盆底肌功能,减轻产妇产后尿失禁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托特罗定联合盆底肌锻炼对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盆底肌锻炼。试验组除进行盆底肌锻炼外,术后3天给予托特罗定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尿失禁发生率和尿失禁持续时间。结果: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预防性给予托特罗定口服,并联合系统、规范的盆底肌锻炼较单独进行盆底肌锻炼,更有助于降低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对缩短术后尿失禁持续时间有积极作用。结论:托特罗定联合盆底肌锻炼能有效预防术后尿失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前列腺增生剜除术后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至2017年我院就诊的60例前列腺增生剜除术后出现尿失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个性化护理,盆底肌及膀胱功能恢复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和盆底电刺激等一系列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半年内的尿失禁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ICI-Q-SF、24小时尿垫试验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效果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前列腺增生剜除术后尿失禁的患者,有效改善尿失禁症状,控尿功能得到改善,减少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辅助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选择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刺疗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采用尿垫试验、排尿评分等对2组尿失禁症状进行评估对比;采用尿失禁问卷调查表(ICI-Q-SF)对2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垫实验阳性率、排尿评分、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肌肉肌电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减少尿失禁发生次数,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采用盆底肌肉生物反馈训练和电刺激治疗加家庭康复器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我院治疗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疾病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依次编号01~112,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平均每组56例。对照组单纯采用Kegel训练,方法 :做上提肛门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秒后放松,连续做15-30分钟,每日进行2-3次,或每日做150-200次。实验组患者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电刺激治疗、盆底肌肉生物反馈训练加家庭康复器训练盆底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肉恢复、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训练和治疗后盆底肌张力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患者盆底肌肉恢复远差于实验组,实验组的盆底肌肉肌力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疾病的患者康复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应用参芪温阳膨胀栓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2家医院收治的124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临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试验组62例给予参芪温阳膨胀栓治疗,连续治疗60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漏尿量、24h漏尿频数、国际尿失禁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LF)、盆底肌肌电评分、不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两组患者漏尿次数、漏尿量、ICI-Q-LF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肌电评估总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温阳膨胀栓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显著改善尿失禁情况及盆底肌功能,其有效性、治疗依从性均优于生物反馈电刺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SU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比较两组盆底肌力、1 h尿垫试验漏尿量、膀胱残余尿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SF)评分、尿动力学指标[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功能性尿道长度(SFL)、腹压漏尿点压(ALPP)]水平和尿失禁生命质量问卷(I-QOL)评分。结果:训练后,观察组阴道动态压力、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MUP、MUCP、ALPP和I-QOL评分高于对照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膀胱残余尿量、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SFL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应用于产后SUI患者中可提高盆底肌力,减少漏尿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尿动力学指标水平,提高其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尿失禁及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产后发生尿失禁的初产妇2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使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进行盆底康复,10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产妇仅自行进行凯格尔训练3个月。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盆底肌恢复情况,包括盆底肌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高于对照组,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及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可改善产后尿失禁及盆底肌肌力,对盆底功能恢复有积极疗效。  相似文献   

14.
杨季  庞稼燕  龚明霞 《现代医学》2014,(9):1034-1036
目的:了解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就诊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68例,其中90例接受了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设为治疗组,78例予盆底肌肉锻炼又称为Kegel运动,设为锻炼组。结果:治疗组及锻炼组盆底肌力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锻炼组(P=0.01);治疗组与锻炼组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有差异(P=0.000),治疗组疗效优于锻炼组。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在治疗前列腺手术后下尿路症状(LUTS)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60例在接受前列腺手术后出现LUTS的男性患者在常规予盆底肌肉训练及M受体阻滞剂治疗基础上按是否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拔除留置导尿管后24h对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尿量及24 h排尿次数进行评估,并在开始接受治疗1、2、4、8及12周分别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LTUS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及4周时,两组在急迫性尿失禁发生次数、每次尿量及24 h尿次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8和12周时,两组在急迫性尿失禁发生次数、每次尿量及24 h尿次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仪治疗前列腺手术后LUTS症状安全、能有效缩短LUTS症状病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耳耳穴揿针疗法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对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泌尿外科接受TURP且术后并发有尿失禁的BPH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术后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术后采用双耳耳穴揿针疗法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干预疗程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漏尿次数、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失禁治疗1个月的漏尿次数对照组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QOL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耳耳穴揿针疗法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对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尿失禁的疗效确切,且使用安全,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由专人于产后42 d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于产后6个月随访,通过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和盆底肌收缩力测定,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后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高,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后电刺激 +生物反馈盆底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但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及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与电刺激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采用非手术治疗的SUI患者60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单号纳入电刺激组、双号纳入生物反馈组,每组各30例。电刺激组患者采用电刺激方法治疗;生物反馈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效果明显,但生物反馈组患者的1 h尿量试验漏尿量明显低于电刺激组(P<0.05)。且SUI轻度、中度的比例明显高于电刺激组(P<0.05)。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I-QOL(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评分均明显升高,但生物反馈组患者的I-QOL评分明显高于电刺激组(P<0.05);生物反馈组患者的改善率明显高于电刺激组(P<0.05)。结论:对女性SUI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或电刺激均能有效改善其SUI症状及生活质量,但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效果优于电刺激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阴道哑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给予阴道哑铃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时盆底肌肉肌力情况、盆底肌力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变化.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有32.50%、65.00%的患者为≥3级肌力,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有37.50%、85.00%的患者为≥3级肌力,2组盆底肌肉治疗后≥3级肌力所占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3级肌力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盆底肌肉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分别为(33.21±6.44)cmH2O、(33.00±9.45)cmH2O,治疗后分别为(38.45±9.40)cmH2O、(44.35±10.11)cmH2O,观察组治疗前分别为(34.17±6.32)cmH2O、(33.31±9.56) cmH2O,治疗后分别为(44.50±10.11)cmH2O、(54.76±11.45)cmH2O,2组盆底肌肉静息压、盆底收缩压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肌力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 阴道哑铃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明显促进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6例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egel组34例及康复训练组32例。对照组给予提肛法训练,康复训练组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尿失禁发生情况及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尿失禁情况、性生活质量均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且康复训练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提肛法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