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治疗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8例宽颈动脉瘤患者行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支架植入后显示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滞留。完全栓塞62例,近全栓塞9例,部位栓塞5例;动脉瘤破裂2例,均死亡。38例病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32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6例瘤颈残留者,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结论: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因枪击致下颌、颈部流血、肿痛2h于1998年6月29日收入院。患者入院前被人用手枪近距离从右下颌射入,右侧颈后穿出。当时无昏迷,伤口流血少,逐渐出现右颈部及右下颌、乳突区肿痛,呼吸困难,被送往医院进行气管切开,后送入我院。...  相似文献   

3.
霉菌性肠系膜上动脉瘤为一罕见的动脉病变,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我科治愈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弹力酶诱发动脉瘤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以猪胰弹性蛋白酶腐蚀动脉壁结构,建立动脉瘤模型,以期获得形态和病理均与临床颅内动脉瘤相似的模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将猪胰弹性蛋白酶处理过的兔一侧颈动脉段移植到对侧正常动脉侧壁形态动脉瘤模型。在2周-1个月内对动脉瘤模型进行复查,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酶处理的动脉段形成的动脉瘤模型在1个月内保持稳定或略有增大,动脉瘤壁呈紫红色,容易破裂,弹力板缺失,只由薄层的结缔组织构成。结论:移植酶处理的动脉段形成的动脉瘤模型手术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模型稳定,具有良好的形态和病理特征,有望取代流行的静脉移植动脉瘤模型。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分裂中膜,而形成的管套状结构。本病约3%发生急死[1],多为夹层动脉瘤向外膜破裂,引起心包填塞、左血胸、纵隔血肿或出血性休克。本病凶险,临床易误诊,现将我们尸检二例报告如下。病例资料例1 男,52岁。因发作性胸骨后闷痛三天,持续4小时不缓解,于1985年12月17日入院。疼痛向咽部放散,伴气短。既往高血压病十余年,未系统治疗。近两年,时有心前区疼痛。体检:T36℃,P64次/分,R19次/分,BP8.0/5.3Kpa(60/40mmHg)。唇绀,心界向左扩大,心律规整,心音弱,主动脉瓣区闻及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87例颅内动脉瘤术中预防出血及出血后的处理。结果:8例发生术中破裂,占同期动脉瘤手术的9.2%;分别采取动脉瘤夹闭、孤立、切除等方法处理动脉瘤;术后GOS评分:良好4例,重残3例,死亡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术中出血的关键在于对载瘤动脉的控制,充分的脑池开放和临时阻断可以有效的预防术中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7.
8.
GDC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术中破裂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脑动脉瘤在GDC栓塞术中破裂的表现、危险因素、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38例经GDC治疗的脑动脉瘤 ,术中破裂 3例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结果 :GDC治疗动脉瘤术中破裂发生的几率较小。其危险因素有 :伴假性动脉瘤 ;直径 <4mm ;多次SAH或近期曾破裂。经静注鱼精蛋白、继续填充GDC及处理CVS后 ,2例痊愈 ,1例死亡。结论 :GDC是治疗动脉瘤一种安全的方法。对存在危险因素应警惕发生术中破裂。一旦发生后经正确处理大多数能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9.
近3年来,收治外伤性假性动脉瘤5例,动脉瘤切除后,以自休静脉移植修复血管缺损,结果患肢血运及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收治的81例101枚UIA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0.2月。其中夹闭组19例19枚动脉瘤,介入栓塞组11例12枚动脉瘤,观察组53例70枚动脉瘤。影像学随访58例70枚动脉瘤,其中夹闭组14枚,介入栓塞7枚,观察组49枚。结果:夹闭组均恢复日常生活,介入栓塞组2例轻度残疾,观察组死亡5例、中度残疾4例、轻度残疾1例。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影像学随访发现UIAs多为中小型(<10 mm)。夹闭组均完全夹闭,介入栓塞1枚大部分栓塞,观察组1枚瘤颈增大、2枚瘤体增大、破裂5枚,其中破裂动脉瘤均为小动脉瘤(<5 mm)。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UIAs多为中小型,其破裂往往发生在小型动脉瘤。UIAs处理方式还需进一步明确。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将给动脉瘤的处理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重庆医科附属第一医院大学神经外科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收治的81名患者101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0.2月。其中临床随访夹闭组19名患者19枚动脉瘤,介入栓塞组11名患者12枚动脉瘤,观察组53名患者70枚动脉瘤。影像学随访到随访58名患者70枚动脉瘤。其中夹闭组14枚,介入组7枚,观察组49枚。结果 临床随访发现夹闭组动脉瘤均恢复日常生活,介入栓塞组2例留有轻度残疾。观察组死亡5例,中度残疾4例,轻度残疾1例。经K-W秩和检验夹闭组预后最好,介入栓塞组稍差,观察组预后最差,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125)。影像学随访发现夹闭组动脉瘤均完全夹闭,介入组1枚大部分栓塞(大于90%),观察组1枚瘤颈增大、2枚瘤体增大、破裂5例,其中破裂动脉瘤均为小动脉瘤(<5mm)。经K-W秩和检验三组中夹闭组效果最好,介入栓塞组次之,观察组最差,但无显著差异(p=0.274)。结论:未破裂动脉瘤多为中小型,其破裂往往发生在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还需进一步明确。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小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将给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5岁,2011年4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前区不适,无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明显气短.5月份开始心前区不适症状加重并伴心前区疼痛,难以忍受,休息后亦不能缓解.于2011年5月7日入我院,查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瓣狭窄,跨瓣压差60mmHg(1mmHg=0.133kPa);胸部正侧位片提示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部增强CT提示肺动脉主干近端变细拉长,粗径约2.8cm,长约2.0cm,主干远端扩张增粗,直径约4.3cm,右肺动脉较细,左肺动脉干明显增粗,呈瘤样扩张,最粗直径约6cm,长约7cm(图1);心电图提示心电轴右偏,右室增大.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的诊治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红  王红伟  丁宁  刘洋 《吉林医学》2008,29(12):997-998
动脉瘤(AA)是由于动脉自发性局部性明显扩张和自身病变恶化或动脉外伤性破裂而形成的有搏动性血流的肿物。其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动脉瘤的发病部位、时间和大小有密切关系。我科建科后的2年来,共手术治疗16例,通过对动脉瘤的认识和护理,感受较深,现予初步总结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血肿)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 1临床表现 疼痛,多数患者突感胸部疼痛,向胸背放射,起病后胸痛即达高峰,呈刀割或撕裂样.血压升高或降低,双上肢血压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方法:35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手术。结果:本组术中破裂7例(麻醉诱导至切开硬脑膜时破裂1例,解剖粘连脑池、分离载瘤动脉时破裂2例,牵拉、剥离动脉瘤体及暴露、游离瘤颈时破裂3例,夹闭瘤颈时破裂1例)。其中5例经处理后顺利夹闭;2例术后死于脑疝。结论:术前降颅压及术中仔细操作、良好的暴露和主动截断载瘤动脉供血能减少破裂概率。  相似文献   

16.
四肢创伤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因动脉部分或全层破裂伤,由于周围组织较厚,创道小而曲折、或经加压包扎止血,血肿与动脉相通而形成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血肿机化形成外壁、内面为动脉内膜延伸形成的内膜。此类损伤均急性动脉部分破裂伤未能及时诊治所致,处理上不同于...  相似文献   

17.
18.
总结16例经颅内直接手术的前交通动脉瘤,介绍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特点、手术方法、脑血管造影及CT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手术中经额颞开颅侧裂入路可满意暴露动脉瘤,对脑组织损伤小。夹闭瘤蒂前要仔细分离周围血管,避免一并夹闭。指出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动脉瘤形成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行Bentall手术6例,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半置换术2例,胸降主动脉转换术2例。术中造反股动脉插管,对剥离内膜进行了可靠修复:对Bentall术中冠状动脉移植技术进行了改进;在主动脉弓转换时,对脑采取保护措施以减轻或防止脑损害;结果 手术死亡1例,术后近期死亡2例,7例术后随访90d~1.5年,康复良好。结论 手术治疗胸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背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21例,对于囊状真性动脉瘤采用直接手术夹闭的方法,而对于囊状或血泡状的假性动脉瘤采用夹闭+包裹、缝合+包裹、单纯包裹以及颅内外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术等方法处理。 结果:术后死亡1例,再出血放弃治疗1例,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根据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的真性或假性采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