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的幼虫—曼氏裂头蚴(plerocercoid)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曼氏迭宫绦虫的中间宿主以蛙、蛇为主,人获感染的途径主要有民间用蛙或蛇的肉、皮局部贴敷伤口,裂头蚴从伤口侵入;生食或半生食蛙、蛇及转续宿主如猪等;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吞被感染的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裂头蚴可侵入皮下组织形成皮下结节,也可侵犯腹腔内脏器、组织,还可穿过横膈侵犯胸腔,危害最大的是侵入眼部和中枢神经系统,可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1〕。据不完全统计,至1998年我国已报道632例曼氏裂头蚴病,广泛分布于23个省、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抗原。方法从野蛙体内收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经口接种感染20只昆明小鼠,每只小鼠接种2条裂头蚴,感染后6~28d隔天尾静脉采血,采用ELIS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与Westernblot对裂头蚴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裂头蚴感染后8d,小鼠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为10%(2/20),感染后14d特异抗体阳性率达100%。2-DE显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有255±6个蛋白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其中〉44ku的蛋白点有171±9个,占总蛋白点数的67.1%;等电点(pI)范围为4~7,其中227个蛋白点集中在pI5~6.5,占蛋白点总数的89.1%。Westernblot检测有14个蛋白点可被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14d的小鼠血清识别,其分子质量集中在82、45、36、34及25ku;1~14号蛋白点所对应的pI值分别为5.93、6.06、6.17、6.30、6.39、5.82、6.01、6.17、5.69、5.46、5.63、6.1、5.71、6.19。结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抗原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pI值集中在5.0~6.5。感染14d的小鼠血清识别的裂头蚴蛋白可作为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金标免疫渗滤法快速检测曼氏裂头蚴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诊断价值。方法 从自然感染的青蛙中分离出曼氏裂头蚴,经口感染小鼠;于感染后第7周剖杀小鼠,收集鼠血清和虫体并计数。以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PsA)为探针建立PsA—DIGFA,分别检测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健康小鼠、健康人群及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ELISA法进行平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DIGFA法检测感染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敏感性为100%(49/49)、特异性为100%(30/30),与ELISA法检测结果相同;不同虫荷数感染鼠间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染鼠与正常鼠之间抗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PSA—DIGFA检测健康人群血清100人份均为阴性,检测囊虫、包虫、旋毛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42.5%(17/40)、10.0%(2/20)、20.0%(5/25),80.0%(8/10)、8.0%(2/25)。结论 用曼氏裂头蚴粗抗原检测感染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与其他蠕虫感染存在较高的交叉反应。不同虫荷数感染鼠均产生较高水平抗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DIGFA法与ELISA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同,但前者更为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可单份检测,适合寄生虫病的临床检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若能进一步纯化检测用抗原,减少与其他蠕虫间的交叉反应,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刺猬感染曼氏裂头蚴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咸宁437100赵红刚孟氏裂头蚴的宿主主要是蛙类和蛇类。1959年,贵州省曾发现刺猬也有裂头蚴寄生[1]。我省尚未见报道。作者在咸宁市场购买1只从山林捕捉的刺猬,解剖后发现,其外套下有40余条白色带状虫体。该虫平均...  相似文献   

5.
曼氏裂头蚴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随着人们追求美味佳肴,食蛇、青蛙等鲜味日益增多,而使曼氏裂头蚴病等发病率有所上升.下面对曼氏迭宫绦虫的有关生活史以及所致的疾病给予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0岁,江苏江阴人,大学生。2008年10月4日出现左侧肢体麻木,至江阴当地医院就诊,头颅磁共振(MRI)见"右侧丘脑环形强化小结节,右颞枕叶局灶性脑萎缩",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8岁,已婚。因在阴茎背侧皮下发现一条细条状物1年而就医。阴茎皮肤表面颜色正常,无损伤,条状物直径1.8mm,长80mm,纵形排列于阴茎背侧皮下,质度较硬。阴茎勃起时有轻微不适感。于1994年5月,在阴茎背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取出条状物,病...  相似文献   

8.
一、四川曼氏裂头蚴病一例(四川省武胜县医院 郑方隆 赵大荣 唐运福 何若英) 患者,女性,52岁,教师。因主肘皮下结节2年,于1983年3月就诊。15年前左食指端外伤,用蛙肉贴敷后,伤口愈合,但留一硬结。3年后,硬结先后移至左腕关节上方和左肘窝处,并反复红肿疼痛。体检:左肘窝皮下约1×1cm结节,边界不清,不活动,无压痛。手术取出线状扁平虫体1条,经南充医学专科学校病理科鉴定为曼氏裂头蚴。  相似文献   

9.
曼氏裂头蚴病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多见,位于三峡库区上游的万州等地曾有报告[1]。2004年6月兴山县发现1例曼氏裂头蚴病,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0岁,农民,湖北省兴山县黄粮镇羊角尖村人。2004年4月中旬发现上腹部肋下3cm处有一椭圆形包块,约4cm×3cm,表面无红肿,微感不适,触之有微痛感,质硬,不活动,肿块明显高出皮肤。于6月2日就诊,疑为肺吸虫病包块,做肺吸虫皮试为阴性。经细胞学穿刺、超声波检查诊断考虑为“脂肪瘤”。6月7日施手术切除,发现一长形虫体。检查虫体新鲜标本为乳白色,自然卷曲,蠕动自如。固定…  相似文献   

10.
曼氏裂头蚴病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多见,位于三峡库区上游的万州等地曾有报告。2004年6月兴山县发现1例曼氏裂头蚴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 湖北省襄樊市腹直肌曼氏裂头蚴病一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370医院,湖北襄樊 441021 王斌坤 李吉庆 张玉明 患者系男性,28岁,干部,襄樊人。因上腹壁硬结1年,于1989年10月11日就诊。无生食及贴敷蛙肉史,有饮生水史。体检:右上腹壁触及5.5×3.5cm大小的硬块,质硬,触痛。10月18日手术,见右腹直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通过免疫筛选获得曼氏裂头蚴病诊断候选抗原基因。方法 提取曼氏裂头蚴虫体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连接噬菌体载体,经体外包装后构建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用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血清免疫筛选cDNA文库,获得阳性克隆,测定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 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文库滴度为6.25 × 106 pfu/mL,重组率为100%,文库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1 100 bp。经免疫筛选获得12个阳性克隆,分为Sm⁃Ⅰ、Sm⁃Ⅱ、Sm⁃Ⅲ和Sm⁃Ⅳ4类,其代表克隆为Sm60⁃1、Sm58⁃1、Sm20⁃1、Sm22⁃3,插入片段长度分别为1 134、1 063、883、969 bp,编码蛋白分别与欧猥迭宫绦虫抗原多肽、胞质抗原、核糖体蛋白S4样蛋白和未命名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获得了4类阳性克隆,为曼氏裂头蚴病诊断抗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通过免疫筛选获得曼氏裂头蚴病诊断候选抗原基因。方法提取曼氏裂头蚴虫体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连接噬菌体载体,经体外包装后构建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用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血清免疫筛选cDNA文库,获得阳性克隆,测定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文库滴度为6.25 × 10~6 pfu/mL,重组率为100%,文库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1 100 bp。经免疫筛选获得12个阳性克隆,分为Sm-Ⅰ、Sm-Ⅱ、Sm-Ⅲ和Sm-Ⅳ4类,其代表克隆为Sm60-1、Sm58-1、Sm20-1、Sm22-3,插入片段长度分别为1134、1 063、883、969 bp,编码蛋白分别与欧猥迭宫绦虫抗原多肽、胞质抗原、核糖体蛋白S4样蛋白和未命名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获得了 4类阳性克隆,为曼氏裂头蚴病诊断抗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中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寻找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物中的特异性诊断抗原。 方法 应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旋毛虫肌幼虫体外培养18、30h后的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 结果 旋毛虫肌幼虫培养18、30h后得到的ES抗原组分大致相同,两种ES抗原中主要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12、110、108、97、53、49、45、42、35、23和16kDa。18hES抗原中的102、97、95和53kDa以及30hES抗原中的53、49、45和43kDa均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只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上述其它寄生虫感染者、正常大鼠和小鼠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抗原。方法从野蛙体内收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经口接种感染20只昆明小鼠,每只小鼠接种2条裂头蚴,感染后6~28d隔天尾静脉采血,采用ELIS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与Westernblot对裂头蚴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裂头蚴感染后8d,小鼠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为10%(2/20),感染后14d特异抗体阳性率达100%。2-DE显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有255±6个蛋白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其中〉44ku的蛋白点有171±9个,占总蛋白点数的67.1%;等电点(pI)范围为4~7,其中227个蛋白点集中在pI5~6.5,占蛋白点总数的89.1%。Westernblot检测有14个蛋白点可被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14d的小鼠血清识别,其分子质量集中在82、45、36、34及25ku;1~14号蛋白点所对应的pI值分别为5.93、6.06、6.17、6.30、6.39、5.82、6.01、6.17、5.69、5.46、5.63、6.1、5.71、6.19。结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抗原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pI值集中在5.0~6.5。感染14d的小鼠血清识别的裂头蚴蛋白可作为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0例临床疑似曼氏裂头蚴病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对4家医院送来的10例患者病理活检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10个标本分别来源于腹部皮下包块4例,眼部肿块3例,脑部占位病变、肺部肿块和胸腔积液各1例。3例眼部肿块和1例腹部皮下包块中各取出1条虫体,通过肉眼和显微镜观察虫体解剖组织学特征进行鉴定。余6例标本均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于镜下观察虫体组织,并以曼氏裂头蚴免疫兔血清为一抗通过免疫组化法作进一步鉴定。结果自3例眼部肿块中获取的3条完整虫体具典型曼氏裂头蚴形态特征,自腹部皮下包块取出的1条残断虫体在镜下观察到的网状结构和石灰小体均与曼氏裂头蚴解剖组织学特征一致。6个病理切片经HE染色后于镜下观察发现,3个切片呈现典型裂头蚴组织学特征,即体壁有凹凸不等的皱褶,皮层致密较厚呈嗜伊红深染,部分皮层外密布微毛,体内为网状疏松实质结构,可见空泡状石灰小体,但无器官腔和空腔结构;余3个病理切片的虫体组织结构不典型。6个病理切片经免疫组化检测均呈阳性。结论该10例临床疑似病例均确诊为曼氏裂头蚴病。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2岁,农民,贵州锦屏县人。17岁时曾食未煮熟的蛇、青蛙肉等。2002年始,自觉周身不适,偶有头部胀痛,下腹部麻木及刺痛感。2006年8月自觉症状加重,时而难  相似文献   

18.
<正> 人体所感染的无性增殖的绦虫幼虫,主要是增殖型裂头蚴。光镜下可见这种绦虫幼虫多为芽生的无头绦虫组织。我们对切碎的虫体进入人体后能否都存活下来等问题进行了实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57岁,庄河县农民。因右眼眶肿及眼球突出2个月于1986年9月17日入院。既往无食烤蛙肉及烤蛇肉史,无游泳史,有饮生水及吃生蔬菜的习惯,发病前曾用生蛙肉敷贴眼眶肿胀部位。体检:右眼眶外上方眉梢处可见1.5×1.5cm圆形肿物,无压痛,从肿物中抽出黄色脓汁。右眼球向前、下方突出。B超诊断为右眼眶炎性假瘤。 入院后静脉滴注红霉素、氟美松,眼球突出明显消退,仅于鼻上方穹窿部结膜下见1×1cm包块。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7岁,因右上腹皮下包块于1992年8月7日就诊。体检:右上腹壁有3×5cm包块,无红肿,质软,轻压痛。于局麻下切开包块,内见隧道,从其内取出乳白色扁平带状完整虫体1条,长5cm,宽0.1cm,厚0.07cm。经同济医科大学鉴定为曼氏裂头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