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笃信  凌奇荷 《湖南医学》1996,13(4):193-194
对525例胃疾病患者行病理及幽门螺杆菌(HP)检查,HP阳性者310例,占59.1%,有肠化生者127例,占24.2%,二者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加(P〈0.005)。HP阳性组肠化生比阴性组更常见,分别为28.4%和18.1%(P〈0.01),HP阳性的肠化生患者平均年龄明显低于HP阴性者。提示HP感染是肠化生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肠化生与肠型胃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2117 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 HP) 检测和胃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HP 阳性者1428 例,占67 .45 % ,有肠化生者629 例,占29 .71 % 。HP 阳性组肠化生比阴性组更常见,分别为32 .84 % 与23 .22 % ( P < 0 .01) 。这表明肠化生与年龄有关。萎缩性胃炎的HP 感染率及肠化生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提示HP 感染是肠上皮化生的促进因素之一,继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赵伟东牛海洲牛琼*(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东营市257034,*滨州医学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但其致癌机制尚不明确。笔者回顾总结我院199...  相似文献   

4.
陈军贤  宋芸 《浙江医学》1997,19(4):193-194
对642例患者胃镜活检标本进行分析,结果:(1)HP检出率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高;(2)年龄与肠化生和HP感染均有关;(3)HP阳性病人的肠化生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病人.说明HP感染与肠化生关系密切,HP感染可能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肠化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根除HP对胃黏膜肠化生的影响。方法对200例有胃黏膜肠化生患者与360例无胃黏膜肠化生患者比较HP感染情况,对100例HP阳性胃黏膜肠化生患者予HP根除治疗后胃镜1~3年,有无HP根除,将其分成HP组与HP未根除组,观察肠化生的变化情况。结果肠化生组与非肠化生组HP感染率分别为64.0%、51.4%,两组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胃黏膜肠化生与HP感染密切相关,根除Hp对胃黏膜肠生化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Hμ)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菌株感染的关系,对415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血清HpCagA抗体检测,并同时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抗体检测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患者HpCagA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1.67%、21.92%和28.43%,无显著性差异(X~=1.86,>0.05);而3组患者Hp抗体检出率分别为56.67%、56.16%和70.59%,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Hp抗体检出串最高,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X~=5.82,3.87,均P<0.05)。表明CagA不是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发生的特异性致病因子,可能CagA以外的其它HP致病因子参与了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对因上消化道症状在我院作胃镜检查的14581例病理组织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结果作一回顾性分析,以分析Hp感染与胃黏膜肠腺化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刘懿  邱东妮  朱行  林庚金 《上海医学》2001,24(4):243-245
目的研究CagA阳性及CagA阴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不同年龄组与肠化生之间的关系。方法从1999年10月~2000年5月收集了Hp感染的慢性胃炎491例,分组情况为<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及>70岁。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慢性胃炎黏膜中分离的Hp菌株的CagA基因;将所取慢性胃炎患者黏膜用HID-ABpH2.5法及ABpH2.5-PAS法染色判断不同类型肠化生。结果用趋势检验分析表明,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CagA阳性发生率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但40~50岁为一峰值;CagA阳性及CagA阴性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肠化生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用卡方检验分析表明,CagA阳性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更易发生肠化生(P<0.05),但与不同类型肠化生的发生率无关(P>0.05)。结论CagA基因与肠化生的发生有关,但与分类无关;同时还发现肠化生的发生为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意义。方法随访150例2~6年前H.pylori感染的患者,其中83例行根除H.pylori治疗(治疗组),67例未完成治疗或仅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分析对比其前后H.pylori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及IM的变化情况。结果2~6年后,对照组中52例H.pylori呈阳性(78.8%);治疗组中20例H.pylori呈阳性(23.5%),胃炎活动性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持续H.pylori感染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程度也显著减轻(P<0.05)。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关系非常密切,根除H.pylori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IM程度。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肠上皮化生与不同类型胃炎关系的探讨尹蔚叶鸣秦云才韩东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271000)近年来有关幽门螺杆菌(HP)、肠上皮化生(IM)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但关于HP感染和IM的致病机理仍未明确,目前文献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254例胃部疾患病人中的255例胃粘膜肠化生病人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幽六螺杆菌(HP)阳性及肠化生在发病年龄上大于55岁者较小于55岁者常见、HP阳性2肠化生发率显著主于HP阴性患者,表明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胃窦粘膜肠化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与胃窦粘膜肠化生的关系厉有名马先槎许德兴任国平吴炳权王二龙朱艮慧目前,多数人认为胃粘膜肠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但有关肠化生与Hp的关系报道甚少。本文通过胃窦部粘膜活检的组织学研究,对此加以探讨。一、材料和方法1995年1月~12月在我院胃镜...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毒素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在人群中高达 50 %~60 % ,但仅仅一部分人有消化不良症状 ,一部分人表现为消化性溃疡 ,更少的人可能出现胃癌。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除了宿主本身的因素之外 ,Hp菌株的差异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西方国家的一些资料表明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 (cytotoxin associatedgeneA ,cagA)表达阳性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力 ,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关系更密切[1] 。但亚洲国家如日本、泰国、中国等地一些文献[2~ 4 ] 报道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病例 -对照研究评价cagA阳性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有关。为了探讨HP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肠化)的相关性研究,我们对86例胃粘膜肠化进行了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与肠上皮化生不同亚型中C-myc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14碳-呼气试验检测Hp;AB-PAS和HID-AB黏液染色法进行肠上皮化生亚型分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法检测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肠上皮化生各亚型Hp感染率均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各亚型之间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不完全性结肠化生C-myc蛋白表达率高于其他亚型和非萎缩性胃炎(P<0.05);不完全性结肠性化生中Hp阳性患者C-myc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1)。结论不完全性结肠化生中C-myc蛋白表达升高,其表达可能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可能通过C-myc基因参与胃癌发生,同时提示不完全性结肠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慢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伴Hp感染的患者资料.按照随访Hp根除结果 不同分为根除组(54例)与未根除组(36例).观察两组胃黏膜炎肠上皮化生的变化.结果 4年后成功根除Hp的患者肠上皮化生程度明显减轻,与持续Hp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发现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积分(1.25±0.48)分,低于未根除组的(2.23±0.35)分,Hp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积分明显改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除Hp可以减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防止肠上皮化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肠化生CDX2蛋白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肠化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正常胃黏膜、184例肠化生和36例胃癌组织CDX2蛋白表达;利用HID-ABpH2.5-PAS黏蛋白组织化学染色将184例肠化生分为I型81例,Ⅱ型62例和Ⅲ型41例;利用HE染色和ELISA法检测血清H.pylori Ig G,将184例肠化生分为H.pylori阳性组79例,H.pylori阴性105例。结果正常胃黏膜CDX2阴性表达,胃癌组织CDX2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低于肠化生黏膜(P<0.01);Ⅰ型、Ⅱ型肠化生CDX2表达高于胃癌和Ⅲ型肠化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ylori阳性组CDX2表达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5)。结论CDX2可作为判定肠化生分化程度和判定病变胃黏膜上皮恶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逆转胃癌癌前病变(胃萎缩或肠化生)病理改变的作用。方法采用定标活检术对胃萎缩或肠化生伴Hp感染患者进行根除Hp治疗,根据患者意愿及最终有无根除Hp分为Hp根除组56例和Hp未根除组44例。随访1年、3年后对两组行胃镜定标活检,Hp根除组和Hp未根除组胃萎缩或肠化生逆转情况。结果随访1年时,Hp根除组与Hp非根除组胃黏膜萎缩逆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7.89%和2.56%,随访3年时,两组冒黏膜萎缩逆转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为47.37%和7.69%;随访1年与3年时,Hp根除组与Hp非根除组肠化生逆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时分别为2.5%和2.27%;3年时分别为15.00%和4.55%。结论根除Hp不能逆转胃窦黏膜肠化生,但对胃窦黏膜萎缩有逆转作用,且这种作用在根除治疗3年后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05例胃黏膜活检组织,包括正常胃黏膜、HP,阴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根除治疗前后及胃癌,进行p53蛋白表达的分析。结果:正常胃黏膜未见p53蛋白表达。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和HP阴性组: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根除治疗后,其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结论:HP根除治疗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HP感染可促进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萎缩与慢性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按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随访结果,将15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其分为根除组(94例)与未根除组(62例),对比分析两组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萎缩与慢性炎性反应情况。结果根除组患者肠上皮化生程度减轻,肠上皮化生评分明显低于未根除组(P〈0.05);根除组胃黏膜萎缩情况得到改善,胃粘膜萎缩评分明显低于未根除组(P〈0.05);根除组胃黏膜炎性反应程度减轻,炎性反应评分明显低于未根除组(P〈0.05)。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改善肠上皮化生,减轻胃黏膜萎缩与慢性炎性反应程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