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3例经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精神分裂症怜悯性自杀案例。 病例1:男,29岁,初中文化,已婚。2006年某日,将妻儿、母亲用刀砍死在家中,作案后自杀未遂。精神检查有言语性幻听、被害妄想、被控制感。认为被人监视,有人要害他全家,为摆脱控制,寻求解脱而自杀,想到自己死后家人还会受到迫害,故先杀死她们。  相似文献   

2.
老年期躁狂症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老年期躁狂症3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发性躁狂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稳定性 ,为CCMD 3制定标准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作为全国CCMD 3现场测试的一部分 ,从 1996年至 2 0 0 0年 ,全国 16所精神卫生机构的 34位医师参加本研究 ,评定员对使用的RTHD等量表进行了一致性测试 ,其Kappa =0 91,选择符合CCMD 2R标准的 5 4例复发性躁狂症患者。确定 37例 (6 8 5 % )进行 3年的前瞻性随访观察。结果  5 4例患者中男性 35例 ,女性 19例 ,平均年龄 (37± 10 )岁 ;发作次数达 3次或 3次以上 ;入组时均处于躁狂发作期 ,并在住院治疗 ;平均总病程 (113 3± 10 2 5 )月 ,平均本次病程 (3 5± 9 1)月 ,病程类型为发作性者 4 7例 (87 0 % )。本组患者以情感性症状为主 ,其中情感高涨发生率为 94 1% ,易激惹发生率为 81 5 % ,4 0 7%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 1年时随访到 32例患者 ,均保持原诊断 ,无 1例抑郁发作。 3年末随访的 2 7例患者中 ,2 5例保持原诊断。 2例出现抑郁发作 ,更改为双相障碍抑郁相。结论 我国确实存在复发性躁狂症 ,该诊断稳定性高 ,故CCMD 3继续保持其分类学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反复发作躁狂症是带动有作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个亚型存在,方法 从现有往院903例患者中根据自订的入组标准找出反复发作躁狂症患者,并作SPSS检查。了解其社会功能缺陷情况。结果 发现怕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38人(4.20%)。其中诊断为反复发作躁狂症患者20例(男9女11),占情感性精神障碍的52.63%,并且还发现男性反复发作躁狂症多于女性,女患者的家族一精神病史比男性多,反复发作躁狂症  相似文献   

6.
儿童躁狂症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数十年来,符合躁狂症诊断标准的少年患者屡有报导,但其中青春期前儿童很少。我院于1985年12月收治1例8岁儿童躁狂症,符合CSM-Ⅲ的诊断标准,现报告如下: 患儿 男性,8岁,回族,小学一年级。因一年来兴奋、易激惹、夸大、想像丰富而入院。一年前某日自学少林拳术,手舞足蹈,不慎仰天跌倒,无昏迷,无颅脑外伤病征及体征,约二分钟后自行爬起玩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对入院患者的生活事件进行调查,发现4例由于亲友死亡所导致的躁狂发作,并通过复习文献研究丧恸与躁狂症的关系。方法:对1984~1988年4年间入院的病人用ROC诊断,选出躁狂、轻躁狂、分裂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33例,然后根据病史调查入院前的生活事件,其中在入院前6个月内有亲友死亡的病例共4例。结果:4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7岁、38岁、42岁、43岁;病前性格:2例为认真,一丝不苟的固执性格,2例为活泼开朗的外向性格;死亡对象:丈夫和父亲各1例,伯父1例,朋友2例;亲友死亡至患者入院的时间分  相似文献   

8.
自杀企图与自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露治疗是行为治疗的一种,对于恐怖症及强迫性动作有较好疗效。其实施方法为:让病人实地接触使他感到恐怖的事物,接触激发其强迫动作的情境,坚持一定时间,不许逃避,不许作仪式动作。病人遇到这类激发因素时,焦虑与惊恐之感会立即发生,一般情况下病人会迅速逃避或作强迫性动作(如强迫性洗手),藉以消除焦虑。暴露治疗时由于不允许病人回避或作仪式动作,结果便发生习惯化,1~3小时之后焦虑逐渐消退。经过一系列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暴露作业之后,恐怖症及强迫动作可得到控制。暴露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也可由病人阅读"行为治疗自助指南",按图索骥地自行操作暴露作业。对照研究表明,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暴露治疗,效果相似,都有良效。"行为治疗自助指南"由 I.M.Marks 编著,这里根据 Marks 本人的建议,将"行为治疗自助指南"译成中文,供国内读者及患者参考。以下便是"指南"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脑外伤后继发躁狂症与原发性躁狂症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外伤后继发躁狂症与原发性躁狂症的临床比较马静山,黄雄,余金龙脑外伤后躁狂症是继脑外伤后逐渐出现的躁狂状态,主要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情感障碍之躁狂发作极为相似.为了探讨两者在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以及疗效的差异,本文收集了1980年12月一1992年12月...  相似文献   

10.
例1.易×,男,26岁,住院号03101,因头晕、疑人害已5天于1992年7月27日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分裂样精神病。给予舒必利治疗20天,精神症状完全控制。当用至30天,舒必利0.5g/日,安坦4mg/日时,患者出现全身不适、烦躁不安、混身酸胀、紧张焦虑,在病房内来回走动,大声喊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外科手术治疗躁狂症一例报告孙树范我院近来对1例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实行立体走向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8岁,农民。15年前无何诱因起病,表现兴奋、不眠、话多、内容夸大、情绪极易激惹,动辄伤人毁物等。15年来先后13次住院,曾用氯丙嗪、碳酸锂、卡...  相似文献   

14.
现报告一例躁狂症并用氟哌啶醇及锂盐后猝死,并予简单讨论。病例报告患者朱某,男,25岁,农民。诊断为躁狂症。于1986年4月2日第四次入院。曾分别用过氯丙嗪、碳酸锂、氯氮平及氟哌啶醇,未发现严重副作用。躯体健康,无心脏病等重大疾病。体检未见异常。脑电图及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1967年6月~1983年6月诊断为青少年躁狂症患者26例,男性14例(53.8%),女性12例(46.2%)。发病年龄13~18岁(平均16.5岁)。全部病例有躁狂症症状,如活动过多、欣快、语言增加、易激惹、夸大观念、失眠等,其中有12例(46.2%)同时具有分裂症状,如牵连观念、怪异行为、情感不协调、被害妄想、听、视幻觉等。住院期间全部病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疗效按四级评定,痊愈16例(61.5%),  相似文献   

16.
自杀与自杀危机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杀是一种有意残害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既是精神科常见的急诊原因,也是精神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如何有效地防范自杀,至今仍是精神科医生大感棘手的问题。一九七四年美国召开了“七十年代预防自杀”的学术会议,会中把自杀行为分为三类,即自杀意念(suicide ideas)、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和自杀身亡(completed suic-de)。自杀意念指的是各种威胁自己生命的意向包括可观察到的行为,如摸一摸自杀工具,看一看自杀的地点,但并未付诸实行。自杀未遂是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己的生命但并未导致死亡的行为。其中包  相似文献   

17.
产后躁狂症     
躁郁症患者在产后易于发病,有过一次产后情感性精神病发作史者在以后产褥期似易再发。Iowa 大学精神病院1920~1950年间住院的双相情感性精神病人中,有过一次躁狂症发作的女性有157人,其中有21例发病于产褥期,即分娩后6周以内。  相似文献   

18.
儿童躁狂症     
躁狂忧郁症发病年龄平均为32岁.Kraepelin报告他所统计的躁狂忧郁症患者中有0.4%在10岁前曾有躁狂发作.Anthony和Scott广泛地复习了文献并认为幼龄儿童可有躁狂忧郁症的发生.成人躁狂症约占全部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13%,然而对儿童躁狂症的发生仍有争论.以前有关儿童躁狂症的文献报告均未提及儿童躁狂症的诊断标准.作者根据成人躁狂症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剂量卡马西平(CBZ)在预防躁狂症患者复发维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Beck-Refaesen 躁狂量表(BRM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TESS副反应量表(TESS)和自编的治疗态度问卷,对74例躁狂症患者在用卡马西平进行3年的开放性治疗期间作了临床评估,并与60例用碳酸锂治疗的躁狂症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卡马西平在预防躁狂症患者复发维持治疗中的效果与碳酸锂相当(P〉0 05).结论 卡马西平对躁狂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具有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对产后初发的躁狂症和非产后初发的躁狂症各50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产后躁狂症多在产后两周内起病,初产妇多见,内倾性格多;非产后组家族史阳性者多;两组病前均多有精神刺激;均以心境高扬为核心症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产后组显著多于非产后组(P〈0.01);情感高涨、能力和身份的夸大等症状则非产后组显著多于产后组(P〈0.01)。不主张产后躁狂症成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