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中药防治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 ,PTCA的即时成功率高达 90 %以上 ,但术后再狭窄 (RS)率高达 30 %~ 5 0 % ,严重影响了其治疗价值。1  PTCA术后 RS发生机制PTCA术后 ,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一般认为 ,PTCA后 RS的形成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环节 ,即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首先 ,PTCA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导致内皮下基质暴露于血流中 ,血小板功能激活 ,引发血小板的聚集、粘附 ,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1 ] ,…  相似文献   

2.
夏豪 《医学综述》1995,1(10):435-437
1977年GruentzigAR等首创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en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开辟了心脏介入治疗的新纪元[1]。由于其无须手术而疗效显著,已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的经验积累,球囊成形术的不断改进,新的成形术如激光、切削、旋切等发展[2]。PTCA成功率达90%以上,严重并发症在40~45%以下[3],尽管如此,成功的PTCA后的再狭窄发生率多年来无变化,约30~50%,平均33%,而且,目前尚无解决此问题的良策,故又限制了其广泛应用[4]。针对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在很多方面已取得…  相似文献   

3.
<正>血管损伤的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往往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而截肢甚至是死亡,为解决这一难题,人工血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是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无论是最初的合成材料人工  相似文献   

4.
单纯球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已成为冠心病患者的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再狭窄率高达20%~30%。雷帕霉素(rapamycin,RPM)最初是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应用于临床,但随后发现其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预防冠状动脉内再狭窄,成为目前有效且有明确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1 RPM的一般特性及作用机制RPM于1975年由加拿大Ayerst研究所发现,是由链球菌产生的一种自然发酵产物。纯净RPM为白色结晶,分子式C51H79NO13,相对分子质量914.2,易溶于甲醛、乙醇、丙酮和氯仿等,不溶于水[1]。RPM具有抗真菌作用,1977年Martel等报…  相似文献   

5.
在2002年的美国心脏病学年会上,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进入了国内外冠心病工作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PTCA术后再狭窄是影响手术远期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术后并发症 ,目前研究发现药物预防及治疗再狭窄效果不理想 ,基因治疗通过将目的基因转移至病变血管并表达基因产物抑制SMC的增生和血栓形成 ,从而起到防治PTCA术后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从26年前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对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术后3~6mo再狭窄率高达30%~50%,支架植入后再狭窄仍高达10%~20%左右。所以,PTCA、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预防  相似文献   

8.
经皮穿刺冠脉成形术(PTCA)应用于临床已近20年,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目前其治疗范围从最初的轻度的单支血管病变,扩展到多支、完全堵塞、复合病变等高危病人,甚至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的急诊PTCA。由于其明显的疗效及较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心脏科医师的认可。据估计在美国大约每年有30万人行PT-CA,国内尚无精确的统计数字。 虽然PTCA疗效确切,病死率低,但术后慢性复发(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从20%~50%[1~3],严重制约PTCA的远期疗效。目前PTCA术后再狭窄的确切…  相似文献   

9.
陈彩霞 《中原医刊》2004,31(7):44-4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冠心病有创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本文就30例PTCA术后24h的观察与护理,其中3例病人由于低血容量反应而发生低血压,表现为出汗、头晕、血压83/53mmHg,在及时发现并快速静脉滴注多巴胺20mg加入5%葡萄糖500ml后,血压很快回升至正常范围,其余病例获得满意疗效。病人进病房立即持续心电、血压监护,及时行全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心电图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同时予以止痛、镇静,经再次冠脉造影检查,确定为急性冠脉闭塞,再次PTCA,胸痛症状消失。为防止动脉内血栓形成,除术中常规用肝素外,术后必须行全身肝素化治疗。肝素采用微量泵恒速输入,注意双足动脉波动情况,维持24h,应加强抗凝治疗时的护理。  相似文献   

10.
1977年Gruentzig[1]首先报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随着经验的积累,PTCA的成功率已达90%以上,但PTCA后的再狭窄(RS)发生率却...  相似文献   

11.
龙明智  黄峻 《医学综述》2001,7(5):274-276
近年来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PTCA)已在我国许多医院开展起来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PTCA后的主要远期并发症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影响了PTCA的远期疗效 ,这也是目前开展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主要障碍。现就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综述如下。1 PTCA术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Grentzig等[1 ] 于 1977年首次将PTCA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以后随着PTCA的广泛应用及技术提高 ,PTCA成功率>90 % ,而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为 4 %~ 5 % ,然…  相似文献   

12.
<正> 1977年9月Cruentzig和Turina在瑞士苏黎士进行了首例PTCA获得成功,开辟了冠心病非外科手术治疗的新纪元,之后随着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手术者经验的丰富和提高,PTCA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然而,PTCA术后的再狭窄为制约其长期疗效的关键,现有资料提示其发生率在30%~50%之间,至今还没有一个能有效防治再狭窄的药物,本文从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入手,就维甲酸对其防治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理 至今PTCA术后再狭窄的确切机制尚不清,但是动物模型证实再狭窄的形成从病理上可分为4个相互重叠的时期,其过程类似于伤口的愈合,血栓形成期和炎症反应期开始于PTCA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97年9月Gmentzig开展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以来,trlEA及其相关技术逐渐成熟。但PTCA术后3—6个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再狭窄(RS)发生率最高,为15%-30%,少数达50%,因此,RS是PTCA面临的一大难题。大量研究发现其机制主要为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增加,血栓形成和机化,并发现FIEA损伤血管内膜而引起局部的炎性反应可能是诱发RS的启动因素之一。人们采取药物、机械等方法预防RS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近年来RS防治的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自从 1977年第 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成功实施以来 ,PTCA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PTCA术后有 30 %~5 0 %的病例发生再狭窄[1,2 ] ,尤其是在PTCA术后 6个月内。因此 ,如何有效地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已经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课题。至今尚无药物治疗确切有效的报道。而支架植入术被认为是目前唯一对PTCA术后再狭窄有效的治疗方法[3] ,但是支架植入术后仍有 2 0 %的病例发生再狭窄[4 ] ,而且支架的植入可能增加血管壁损伤和血栓形成的危险。近年来 ,随着对PTC…  相似文献   

15.
赵萍  王玉英  王燕  徐晓梅  赵晓梅  默郦 《医学争鸣》2001,22(21):1975-1975
0 引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具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1]的特点. 术后24 h内可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 急性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严密细致的护理观察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对确保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复方配合西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再狭窄情况。方法将40例PTCA成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予西药常规用药加益气活血复方中药治疗。疗程3个月,随访半年。对患者服药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绞痛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程度、减少心绞痛发生、减少再狭窄发生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复方能提高治疗PTCA术后的临床疗效、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调控与PTCA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PTCA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急性并发症显著下降,但PTCA后半年内扩张部位再狭窄(RS)的发生率仍高达30%-50%。即使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SI)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其再狭窄率仍高达20%-30%。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RS的形成。但是关于RS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仍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8.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使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后置入内支架,达到血流通畅的目的。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其术后并发症阻碍了病人早日康复。应用循证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阳维德  郑萍 《华夏医学》2004,17(5):829-83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术后再狭窄仍是介入心脏病学面临的难题。现论述雷帕霉素的一般药理特性和雷帕霉素洗脱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 急性血管闭塞和再狭窄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的两大并发症,两者的发生率分别为5%和20%~50%。血管闭塞主要由动脉夹层和血栓形成所致,后者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生、分泌细胞外基质和血管重塑所致,动物实验和临床大系列的对照研究证明PT-CA术后冠脉内支架的植入可有效降低血管闭塞及再狭窄。这是因为支架可使血管夹层闭合,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