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甘胆酸(Cholylglycine Acid 简称 CG)是主要的胆汁酸之一。胆汁的主要成份胆汁酸(Bile Acid)是由胆固醇经肝细胞合成。胆汁酸的主要成份有四种:胆酸(Cholic Acid),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去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及石胆酸(Lichocholic)。胆汁酸的合成,摄取和清除均在肝脏内完成,贮存在胆囊中,餐后胆囊收缩胆汁中的胆汁酸随之排入小肠,对脂肪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95%的胆汁酸在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输送到肝脏,由肝细胞摄取再输送到胆囊  相似文献   

2.
<正> 甘胆酸(简称CG)是主要胆酸之一,是肝脏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酸再与甘氨酸结合而成。它在人血清中主要以蛋白结合形式存在。甘胆酸正常代谢为甘胆酸肠肝循环。肝内合成、由胆囊贮存,在肠内被吸收,经门静脉极大部分被肝摄取,被溢流进入体循环总量小于1%。肝细胞受损或肝有疾病、胆汁淤滞时,就引起甘胆酸代谢和循环紊乱,血中甘胆酸增加。根据这一现象,我院于1986年起,对94例轻、重肝脏病人、48例正常人和27例非肝疾患者进行甘胆酸放射免疫测定,现将测定结果以及临床意义分析如下: 一、方法:采用FJ—2003/018、~(125)I免疫测量仪和北京原子能研究院出产的甘胆酸放射免疫分析药盒测试而成。具体步骤:略。  相似文献   

3.
胆汁酸(Bile acide)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在其它体液中的浓度甚微。依其化学结构的略有不同可分为胆酸(holic acid)、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 Oholic acid)、去氧胆酸(deoxy Cholic acid)和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等四种。肝脏是胆汁酸的合成器官,同时又是摄取和清除器官。胆汁酸是由胆固醇经肝细胞代谢的产物,在肝脏又和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另有少量可以和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成酯。出生三个月的婴儿主要和牛磺  相似文献   

4.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份,依其化学结构可分为胆酸、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和甘氨酸、牛磺酸结合形成结合胆酸。胆汁酸贮藏于胆囊,当胆汁排入肠道后,在小肠内作为脂肪的乳化剂,促进肠道对脂肪的吸收。胆汁进入回肠,大部份被回肠吸收,由门静脉回到肝,形成肠肝循环。  相似文献   

5.
三、反映肝脏胆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代谢指标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无论是体内代谢物如胆红素和胆汁酸,或是外源性药物,它们都是首先由肝细胞摄取,然后在肝细胞内转化或结合,最后经肝细胞微细胆管转运系统排泄至胆管,或经肝细胞分泌至血中。肝实质受损时,肝脏排泄分泌功能发生相应变化,影响相应物质的排泄。检测这些物质在血液中的水平,有助于了解肝脏  相似文献   

6.
对成石性和非成石性胆汁中结合胆汁酸/总酯比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证实成石性胆囊胆汁和成石性胆管胆汁中总结合胆汁酸/总酯比例明显减少(对照组64.1%,胆囊结石组51.1%,胆管结石组41.4%),其中主要是甘氨胆酸/总酯和甘氨鹅脱氧胆酸/总酯比例的降低。这种降低与胆汁稳定性的破坏和胆石形成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者血清甘胆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甘胆酸(CG)是胆汁酸的主要成分,在肝细胞7-α羟化酶的作用下,由胆固醇转化而成,其代谢是肝脏的重要功能之一.正常情况下,血中胆汁酸含量甚微,当肝细胞受损时,血中甘胆酸升高[1].为了探索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与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我们对131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05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进行了血清甘胆酸的放射免疫测定,现将测定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是由于肝细胞不能正常地合成胆汁酸,或由于胆管系统功能异常,不能有效将胆汁排泄而导致的胆汁物质例如胆红素、胆酸及胆固醇在血液及肝外组织蓄积的临床过程,临床表现为高直接胆红素血症、黄疸持续时间延长、白陶土样大便和  相似文献   

9.
慢性重度乙型肝炎导致肝细胞严重损伤,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明显降低,同时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障碍,而反流入血,使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胆汁淤积通过多种机制造成肝细胞损伤。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一种亲水性胆汁酸,具有利胆作用、拮抗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作用,保护肝细胞膜,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近年研究发现UDCA可诱导刺激受损肝细胞分泌、抗凋亡及介导胆管细胞保护作用[1],从而可以减轻胆汁淤积及改善肝功能。我们用UDCA对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熊去氧胆酸在治疗肝胆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山  雷秉钧 《四川医学》2001,22(10):964-966
慢性胆汁瘀积所导致的肝损害是因为疏水性的胆汁酸潴留于肝脏浓度过高所致。研究表明 ,包括石胆酸和鹅去氧胆酸等疏水性胆汁酸具有肝脏毒性 ,其机理可能是疏水性胆汁酸溶解了细胞膜的脂质成分 ,破坏了细胞的完整性 ,导致细胞内成分的溢出 ,以及肝细胞的坏死 [1]。另外 ,也可能通过激活异常的免疫反应损伤肝脏 [2 ,3 ]。熊去氧胆酸是鹅去氧胆酸的 7- β差向异构体 ,最早从中国黑熊的胆汁中分离 ,易被肝脏摄取 ,与甘氨酸结合后分泌进入胆道 ,并参与肠肝循环。正常机体摄入熊去氧胆酸后可以增加胆流 ,并加速胆汁酸的分泌 [4 ]。熊去氧胆酸可以…  相似文献   

11.
1胆汁酸临床评价 1.1胆汁酸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大量的有机酸,为胆汁的主要成份。肝脏中胆汁酸合成约每天0.3~0.8g,为初级胆汁酸,包括游离胆汁酸(如胆酸、鹅脱氧胆酸)和结合胆汁酸(如甘氨胆酸等)。初级胆汁酸随胆汁分泌入肠道后,受肠道细菌分解,转变成次级胆汁酸(如脱氧胆酸、石胆酸等)。肠道中的胆汁酸有95%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并再分泌入胆汁。据测定,这样的肝肠循环每天约4~10次。胆汁酸具有促进脂类食物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可溶性状态之功能。胆汁酸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  相似文献   

12.
肝炎病人胆汁酸酶法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俊 《广州医药》2001,32(4):64-65
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产物,其在胆汁中含量达60%以上,随胆汁在回肠和结肠被重吸收人肝脏,肝细胞则立即摄取这些胆酸,重新合成结合胆汁酸。所以当肝功能正常时,外周血胆汁酸含量正常,而当肝功能降低时,胆汁酸重吸收和清除胆汁能力下降,表现为外周血中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过往化学法检测操作复杂,需特殊设备,且不能自动化检测,而且由于胆汁酸在血清中含量很低,化学法检测结果漂移严重,重复性及准确性均很难达到要求。而新方法是血清酶法,由于是用酶作为反应底物,因此酶的反应量可控制,反应的重复性及准确性都极…  相似文献   

13.
<正>1胆汁酸临床评价1.1胆汁酸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大量的有机酸,为胆汁的主要成份。肝脏中胆汁酸合成约每天0.3~0.8g,为初级胆汁酸,包括游离胆汁酸(如胆酸、鹅脱氧胆酸)和结合胆汁酸(如甘氨胆酸等)。初级胆汁酸随胆汁分泌入肠道后,受肠道细菌分解,转变成次级胆汁酸(如脱氧胆  相似文献   

14.
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GA)是由肝细胞合成等分泌的,贮存于胆,经肠肝循环后,由肝细胞重新摄取。当肝细胞受损时就不能有效地重新摄取GA,而致血中GA含量升高〔1〕。血清甘胆酸是检测肝细胞损伤的指标之一,本文对66例乙肝患者进行了血清GA含量的检测,其结果如下。1对象和方法1.  相似文献   

15.
初级胆汁酸在肝脏生成,包括胆酸(cholicacidCA)和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acidCDCA)。通常胆汁酸与甘氨酸(glycine)或牛磺酸(taurine)结合后排入胆汁。初级胆汁酸进入消化道内脱去甘氨酸和牛磺酸,一部分回吸入血,未被吸收的部分在细菌作用下脱氧形成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deoxycholicacidDCA)、石胆酸(lithocholicacidLCA)及微量熊脱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idUDCA)。人类胆汁中的胆汁酸主要为CA、CDCA、DCA和LCA(比例为10 :10:5 :1)。近年来,胆汁酸,特别是次级胆汁酸中的DCA被认为是胃肠道的致癌因子而日益受到重视[1],而UDCA具有一定的抑癌作用。现重点就胆汁中主要胆汁酸与胃肠道肿瘤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作简要综述。1胆汁中主要胆汁酸的致癌作用1.1与胃肠道肿瘤的关系1 1 1食管癌食管癌的发生与生活习惯、自然地理环境、遗传因素等有关,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但近30年来在西方国家,上消化道系统中良恶性肿瘤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明显变化,腺癌以每年10 %的速率递增而鳞癌无明显改变,远端...  相似文献   

16.
范效礼  雍武福 《医学综述》2000,6(6):271-273
<正>胆汁淤积(Cholestasis,CS)的最新概念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肝内外胆管任何部位器质或功能性异常致胆汁分泌阻滞,抑制或胆汁流障碍,使胆汁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或进入减少,导致胆汁成分反流入血液中,胆色素在肝组织中蓄积。Javitt认为胆红素在血中增高而胆酸正常为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正常而胆酸在血中增高为CS,二者均增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相似文献   

17.
林跃军  张楠  聂萌  王林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10):18-21,95
目的 探讨胆汁酸与胆汁酸受体TGR5/FXR在肝细胞癌和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胆汁酸受体FXR与TGR5在癌旁组织、肝细胞癌组织和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MTS实验检测不同胆汁酸(石胆酸、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钠、熊去氧胆酸及胆酸)对人胆管癌细胞系HCCC-9810以及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增殖凋亡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检测石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对人胆管癌细胞系HCCC-9810和人肝癌细胞系HepG2凋亡的影响。结果 TGR5在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之相反,FXR在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癌中呈现低表达水平;胆汁酸能够促进癌细胞的凋亡,而不同种类的胆汁酸其抑制细胞增殖的效力不同。结论 胆汁酸受体FXR和TGR5参与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胆汁酸能够抑制HepG2和HCCC-9810增殖与促进HepG2和HCCC-9810凋亡,为研究胆汁酸抗肿瘤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胆红素的生物活性和胆色素类结石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韬 《医学综述》1995,1(11):481-483
胆红素(bilirubin)通常指胆红素-α,它是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内血红素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在正常人体中,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已经明了:1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催化下从α位开环,得到胆绿素-α;2胆绿素(biliverdin)在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由NADPH还原为胆红素。胆红素经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而运输,并被肝细胞特异性地摄取;最后,3胆红素在葡萄糖醛酸基移换酶的催化下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主要是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苷),并由肝细胞泌入毛细胆管,再随胆汁排到肠道。1 胆红素的生物活性长期以来,胆红素一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有毒的废物。但从代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红素和胆汁酸是否通过调节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UGT)的表达来加速自身的代谢。方法 :应用原始鼠肝细胞培养和Northen斑迹杂交技术 ,观察胆红素和胆汁酸处理肝细胞前后UGT同工酶mRNA的变化。结果 :用胆红素处理肝细胞 2 4h ,UGT1A1和UGT1A5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 ,分别为对照组的 16 3%和 133%。当肝细胞暴露于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猪脱氧胆酸和石胆酸时 ,UGT2B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分别为对照组的 15 4 %、16 0 %、138%、15 3%和 149%。猪脱氧胆酸亦增加UGT2B3mRNA的表达。结论 :胆红素和胆汁酸可调节UGT的表达 ,这种调节可能会在清除病理性增高的胆红素和胆汁酸中起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胆汁酸由肝脏形成,经胆道排泄。分析研究胆汁中胆汁酸对肝胆消化系统疾病在基础理论和医疗实用上都有重要意义。胆汁中胆汁酸有胆酸(三羟)和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二羟)等几种,除少量属游离型外,大部分与甘氨酸或牛磺酸连接呈结合型存在。本文介绍一种不需要水解结合型键,同时测定胆汁中游离型及结合型的三羟及二羟胆烷酸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