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杨声坤 《临床医学》2003,23(7):35-35
总结我院近年收治急性白血病 (AL)行强化后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2 0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 0例病人中 ,男 16例 ,女 4例 ,年龄 10~ 5 0岁 ,中位年龄3 0岁。ANLL~M18例 ,M2 5例 ,M52例 ,ALL5例。其中 9例病人因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 ,入院后经检查按FAB分型 ,诊为M14例 ,M2 2例 ,ALL3例 ,给予DA或VDLP方案 1~ 2个疗程达完全缓解 (CR)后 ,继续定期行强化治疗。余 11例病人为于上级医院确诊并行诱导缓解后 ,回本院定期行强化巩固治疗者。2 0例病人先后经历过不同次强化 ,ANLL化疗方案为DA、DHA…  相似文献   

2.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受到疾病或外界因素刺激后,造血系统出现的一种异常反应,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总数一般高达50×109/L~120×109/L,并可有幼稚细胞出现,易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混淆[1].本文对1例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患儿,男,2个月,出生后9 d发现头皮数颗疖肿,集中在枕部,大小不等,无波动感,后渐增多,间断发热,测体温最高达39 ℃,在本院新生儿外科治疗10 d,头皮疖肿有消退,无触痛,无脓性分泌物,但9月25日病情出现反复,再次收入新生儿内科.入院后查体:体温36.5 ℃,脉搏140次/分,呼吸40次/分,神志清楚,反应可,头部扪及数个约0.5 cm×0.5 cm至3 cm×2 cm疖肿,局部皮肤红肿破溃,右肩部见0.5 cm×0.4 cm皮肤破溃,双肺呼吸音粗,腹软,肝右肋下2.5~3 cm,脾左肋下1.5 cm,质中,全身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相似文献   

3.
王炳华  李秀芹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614-3614
<正>患者女,25岁,2001年5月1日起畏寒、高热、干咳,于当地医院检查Hb70g/L,WBC7.0×109/L、多颗粒型早幼粒细胞0.60、血小板46×109/L。骨髓早幼  相似文献   

4.
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白血病8例分析江苏省扬州市人民医院[225001]刘正衡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某种疾病的一种综合征,常易误诊为白血病,不少病例因此由基层匆忙转诊。现将我院所见8例分析如下,以提高诊断水平。临床资料本组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2~6...  相似文献   

5.
类白血病反应(尤其是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易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相混淆。类白血病反应有明确的病因,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常为严重感染及恶性肿瘤,一般多伴有严重的临床表现。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无类白血病反应之明确病因,所有病例均有脾肿大,而且患者组织病理学镜下检查常见中性成熟粒细胞的弥漫性或灶性浸润。本文对1例肺癌合并类白血病的骨髓诊断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两年后合并骨髓坏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戟  朱红国 《江西医学检验》2004,22(2):186-186,165
骨髓坏死是指造血组织和基质的大片坏死,主要继发于严重感染、骨髓转移癌及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镰状细胞贫血等。但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合并骨髓坏死,并存活1年以上者,国内报告甚少,现将此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1病例报告患者,男,49岁,农民,因发现颈部包块11个月,伴反复发热于2004年11月30日入院。11个月前患者发现双侧颈部包块如黄豆大小数枚,有压痛,进行性增多、增大,并反复发热,可高至39.5℃,无畏寒、盗汗、咳嗽、胸闷等,逐渐出现头部暗红色皮疹,不痒,在当地医院诊为“淋巴结炎”,先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5例易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混淆的类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反应的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这一粒缺血象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粒缺相同,但骨髓象突出异常为早幼粒增多,甚至高达30%以上,NEC高达50%以上,后期粒细胞很少,甚至消失。增多的早幼粒胞体增大,颗粒多而较粗大,但不密集,不见细颗粒,缺乏瘤状突起和异形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膀胱癌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LKR)的诊断、治疗及发生机制。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治的1例膀胱癌LKR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膀胱癌复发行电切术后20d、无尿1d入院。行腹部彩超、CT扫描示膀胱癌表现,未见盆腔、淋巴结转移。查血肌酐1460μmol/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4032 ng/L,血白细胞持续升高至58.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高达54.9×109/L,不伴有发热。疑诊白血病,予骨髓穿刺、DNA检测排除感染及白血病可能,诊断为LKR。予对症治疗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移行上皮癌Ⅲ级,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肿瘤细胞G-CSF染色阳性。术后血白细胞明显下降接近正常水平。第1次出院后3个月因左下肢水肿再次入院,诊断为左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第2次出院后3个月死于全身转移。结论膀胱癌LKR极为少见,提示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分析肿瘤细胞中G-CSF的自分泌可能与LKR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平滑肌瘤是常见的软组织肿瘤 ,但胸膜平滑肌瘤极其罕见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43岁 ,入院前胸闷 ,咳嗽 1月。拟诊肺炎 ,给予抗感染治疗数周 ,无明显好转。经 2次CT摄片显示为右下肺大片高密度灶 ,边缘清楚 ,呈 2个大类圆形病灶 ,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 ,左肺未见异常 ;另 1次为右肺巨大占位性病灶 ,来源于间叶组织肿瘤可能性大B超显示右侧胸腔积液。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体检无明显阳性发现。体温37℃ ,心跳 76次 /min ,呼吸 18次 /min ,血压 16 / 11kPa。入院后即行剖胸手术 ,术中见胸腔内巨大肿块 17cm× 1…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出现类白血病反应23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类白血病反应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3年5月~2007年 2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类白血病反应的2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合并骨转移7例(30.43%),合并骨髓浸润5例(21.74%),恶性肿瘤晚期广泛转移11例(47.83%).结论:恶性肿瘤易发生类白血病反应,应注意有骨转移、骨髓浸润和(或)病情进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病例】女,30岁。患者因左小腿外侧出现扩张迂曲蚓团状包块伴左下肢沉重、胀痛、增粗、增长10余年,门诊以左侧大隐静脉曲张收入院。2年前曾于外院诊断为左侧浅静脉曲张,未治疗。否认外伤史。查体:与右下肢对比,左下肢明显增粗、增长,距髌骨下缘10.0 cm测量小腿周径:右侧35.5 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追踪分析1例女性MAS患儿的病史资料和辅助检查报告,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出生时左脸颊和背部左侧多处咖啡牛乳斑;4岁首次阴道流血,6岁开始第二性征发育,生长加速;4~9岁曾5次病理性骨折;9岁起月经周期规则;10岁时血清雌二醇已达成人水平,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正常;B型超声波检查曾显示盆腔左侧卵巢囊肿;左股骨X线片报告符合骨纤维发育不良征象。结论:提高对MAS的认识,注意鉴别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6.
胰母细胞瘤CT检查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母细胞瘤的影像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胰腺母细胞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 CT显示肿块位于胰腺体尾部偏后方,肿瘤有包膜、边缘清晰,主要由等密度实性成分构成,增强实性部分呈中度强化,散在囊变坏死不强化,肿瘤侵犯脾静脉。组织学可见肿瘤由上皮细胞构成,鳞状小体为其特征性表现。免疫组化CK、CgA和Syn均为阳性。结论胰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腺肿瘤,多发生于儿童,成人罕见,在影像学诊断中应与胰腺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戈谢病(GD)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方法:对1例GD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此例为1型,是GD的常见类型。具有较典型的临床及血液学特征。结论:此病很少见,以支持治疗为基础。有条件者尽早予酶替代治疗。临床易误诊,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软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误诊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分析1例56岁男性肺软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了解该肿瘤的特征。结果:原发性肺软骨瘤罕见,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常与肺错构瘤和肺结核球混淆。组织学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因其有恶变可能,最好的治疗方法为完整切除。结论:原发肺的软骨瘤罕见,治疗手段以肿物完整切除为主,尤以胸腔镜辅助肺叶楔形切除术为最佳治疗手段,预后良好。临床实践中要特别重视本病与原发于肺的一些相似疾病鉴别,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先天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先天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皮下结节、贫血、发热、肝脾肿大最为常见。本例曾先后误诊为荨麻疹、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骨髓检查可确诊。结论:先天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对不明原因皮肤损害的婴儿应做骨髓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膜菌脑膜炎的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报告国内首例原膜菌脑膜炎的临床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对原膜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类型、诊断及治疗等进行探讨。结果:原膜菌主要感染动物,人类感染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1)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2)局限性感染;(3)系统性感染。原膜菌脑膜炎是原膜菌系统性感染的表现之一,误诊原因:(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对本病认识不足;(3)实验室检查条件不足。二性霉素B是治疗原膜菌脑膜炎的首选药物,但疗效不理想且疗程未定。结论:原膜菌脑膜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被误诊,治疗困难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