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流入或主要地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系脑实质出血后,特别血液穿破组织而流进蛛网膜下腔者则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二者均为非损伤性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出血病7%~15%川。其中半数以上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管畸形,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底异常血管网液病等。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等严重的并发症。给治疗和预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软脑膜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临床起病较急。表现为剧争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出血性脑脊液等。  相似文献   

3.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动脉痉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都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引起脑动脉痉挛的原因,推测其发生机理有:(1)头颅外伤直接机械性损伤脑动脉;(2)在颅内肿瘤切除时放某种机化学物质。(3)脑池内血液成份破裂形成“致痉挛因子”。(4)下丘脑损伤,致下丘脑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为某部或某段脑基底动脉环或其分子狭窄,临床多采用血管扩张剂导管内灌注法或腔内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人的脑 (脊 )膜有三层 ,即硬膜、软膜和蛛网膜。蛛网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膜 ,它包绕在软膜之外。在软膜与蛛网膜之间有个空腔 ,叫做蛛网膜下腔。当脑血管破裂出血至蛛网膜下腔时 ,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青年和壮年为多 ,常见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是脑动脉瘤的形成 ,这是由于动脉壁的中层 (肌肉层 )发育不良 ,薄弱 ,经不起血流的一再冲击 ,逐渐扩张而变得菲薄 ,因此特别易破出血 ;二是脑血管有先天畸形 ,即动脉不经微血管而直接与静脉沟通 (称动静脉瘘 ) ,由于静脉阻力低 ,导致动静脉瘘的壁扩张变薄 ,久之易发生血液渗漏或破…  相似文献   

5.
曹辉  蒋正方 《西南军医》2015,(2):202-20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0%[1]。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5.0%。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重要原因。目前关于造成C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由于各种因  相似文献   

6.
脑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指脑动脉内腔局限扩大使动脉壁瘤状突出,多因脑动脉管壁腔内压力增高、先天缺陷引发囊性膨出,脑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首位病因,一旦病发使病情加重,增加致残率死亡率,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中30%-70%可出现脑血管痉挛,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损害,是增加患者死亡和致残最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对SAH后CVS机制研究及治疗方法都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可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已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出血少、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用于颅内动脉瘤脑出血的新技术。许多患者对这项新技术不了解,部分患者术前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出现焦虑甚至恐惧心理,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的影像学特点,对不同表现加以分类,并根据不同分类,指导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的患者共87例。其中,颅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支架成形术的患者71例;颅外颈内动脉系统支架成形术患者16例。将术后即刻头颅CT扫描的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未见异常表现,Ⅱ型为梗死灶内强化,Ⅲ型为颅内出血。结果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扫描显示:Ⅰ型共74例(85.1%);Ⅱ型共8例(9.2%),其中3例行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4例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行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8例高密度影均位于支架成形血管的供血区内;Ⅲ型共5例(5.7%),均为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其中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出血。1例因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其余4例痊愈出院。结论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是及时发现颅内出血的有效方法。具有Ⅰ型表现者可继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具有Ⅱ型表现者可待高密度影吸收后继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具有Ⅲ型表现者则要立即中和肝素,给予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0.
戚欣  李小刚 《西南军医》2016,(5):475-478
慢性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一组病理过程影响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大脑毛细血管的疾病。腔隙性卒中作为脑小血管病的一种,它与复发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及死亡率增加这些长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脑出血仍然是溶栓治疗最具破坏性和不可预知性的并发症,而脑小血管病的存在是现在被公认为溶栓相关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腔隙性卒中患者溶栓疗效的文献和伴CSVD,如白质病变及脑微出血患者溶栓后脑出血发生风险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Moyamoya病脑出血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Moyamoya病脑出血与侧支循环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分析37例脑出血型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DSA,MRA,MRI和CT结果。结果 全部病例在DSA和MRA像上均显示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其中双侧病变25例,单侧12例,在62个病变侧中,53侧基底节区可见异常血管网形成,其中丰富者43侧,较少者10侧,极少或没有者9侧,32个病变侧显示扩张的软脑膜吻合支,后交通动脉增粗23支,眼动脉增粗26支,通过前交通动脉供血5侧,所有造影像上均未见血管造影可显示的动脉瘤,在MRI和CT像上显示基底节脑出血12例,脑叶内出血7例,丘脑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室内出血10例,脑出血以突发头痛,神志不清,失语,偏瘫为主要症状。结论 Moyamoya病临床表现与其侧支循环有密切关系,丰富的侧支循环对脑循环起重要代偿作用。可以保护缺血的脑组织;另一方面,如果异常扩张的侧支血管破裂,可引起脑出血,笔者认为Moyamoya病脑出血与其丰富的侧支循环关系密切,基底节,丘脑及脑室出血与脑底异常血管网有关,脑叶内出血可能与扩张的软脑膜吻合支破裂有关,而这两种侧支血管破裂均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对以外伤后头痛头晕症状明显为主诉,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体征及头颅CT检查结果行腰穿检查。结果: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腰穿结果均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行腰穿90%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无论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或脑膜刺激征,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要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表现可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辉  冀风云 《人民军医》1997,40(5):268-269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死亡率高。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或因直接刺激,或因血细胞破坏,释放大量促血管痉挛物质,引起脑血管痉挛,并发脑梗死,加剧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因此,较好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1年1月~1996年4月,我们应用尼莫地平治疗SAHIOO例,并与1991年1月以前70例未用尼莫地平治疗的SAH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对抗作用。1临床资料1.五一般情况用尼莫地平组(治疗组)100例与未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特殊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提示新征象。材料和方法:对11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平扫资料,分析不同的出血和积血部位形成的不同CT图像特征。并与60例成人SAH的CT表现加以对照.结果:发现三个特殊CT征象:(1)矢状窦旁征(△征)87例(79.0%)-血液积聚于矢状窦及窦汇旁.(2)天幕缘征(Y征)55例(50.0%)-血液积聚于小脑天幕缘上下。(3)边缘模糊征91例(82.7%)-血液积聚于纵裂池内,深入至大脑半球内侧面脑沟内.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CT表现。作者提出三个新征象:矢状窦旁征,天幕缘征,边缘模糊征.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是继发性癫痫的常见病因之一。我们于1978年~1988年收治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共794例,急性期(半月内)有癫痫发作者38例,其发生率为4.7%。现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794例中脑出血433例,其中有癫痫发作者20例(4.6%);脑血栓229例中有9例(3.9%);蛛网膜下腔出血105例中有6例(5.27%);脑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红细胞增多症的颅脑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颅脑CT表现。结果 :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双侧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等大静脉血管及静脉窦清晰显示,密度增高;大脑浅表小血管亦清晰显示,脑池、脑沟、脑裂内柔脑膜血管密度增高,呈多发线状高密度影,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其旁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低密度影仍见。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Hb)含量与上矢状窦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红细胞增多症颅内血管密度增加,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CT平扫能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并发症为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我们通过脑脊液置换加控制性腰大池引流术,观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了52例经血管造影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了出血部位的分布特点。CT检查发现,52例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均在脑干前方。常见部位为脚间池、桥前池,其次为一例环池、四叠体池和大脑纵裂后部;而外侧裂和大脑纵裂前部从不被血液充填,而且均无脑室内出血。4例MR检查发现血液可向下到延髓前方。作者认为,这种类型的脑池出血不同于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的出血常见于大脑纵裂前部、外侧裂和脑室内。经两位神经放射学家用这一鉴别标准分析221例经过血管造影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CT扫描结果,仅1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的CT结果被这两位医生同时误诊为无动脉瘤存在的中脑周围出血。再次阅片,作者发现该患者的出血部位在鞍上池(包括脚间池和交叉  相似文献   

19.
高场强磁共振EPI-FE-T2WI序列在脑出血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EPI-FE-BWI序列对脑出血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5T磁共振仪对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2a内2242例进行头部常规序列加做EPI-FE-BWI序列扫描,共发现脑内出血性病变377例。结果在425例脑内出血性病变患者中,脑内血肿155例,微小脑内出血灶131例,肿瘤内出血37例,脑梗死灶内出血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放射性脑病合并出血4例,血管畸形18例,红斑狼疮性脑损害并出血1例,手术后出血12例,以及外伤性脑出血5例。结论EPI-FE-T2WI序列是检测各种脑内出血性病变的最佳序列。该序列可以用作头部扫描的常规序列,对于脑内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常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的并发症。首次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