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42例,术后第3天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次/d,连续使用14 d,同时每日行间隙气压治疗。对照组40例,仅行间隙气压治疗,未行抗凝治疗。术前2组均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术后7、14、21 d行D-二聚体检测及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 预防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38%),颅内出血1例(2.38%)。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50%),肺栓塞1例(2.50%),颅内出血1例(2.50%)。两组间的再出血及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浆D-二聚体对比,术前、术后2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70)采用常规传统治疗和护理方法,观察组(n=7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人院当日开始应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辅助治疗。2组患者在人院第1天及第14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3例(18.6%),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结论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对预防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急性期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取栓的治疗效果及应用Aegisy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32例急性期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通过放置Aegisy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后,行股静脉切开取栓,于术后12~16d取出滤器。术后维持抗凝治疗1年。结果32例患者滤器成功置入,股静脉取栓顺利;术后30例成功取出滤器,取出滤器中有20例捕捉到血栓。全组治疗过程中无肺动脉栓塞发生,肢体肿胀明显缓解;随访1—8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结论股静脉取栓是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术中放置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滤器的置入和取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联合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高位结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方法本实验设计为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患者96例;抗凝组(B组),患者9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B组患者术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A组术后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其它处理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2周和3个月术肢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189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仅A组有1例发生术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其余无一例发生DVT和肺栓塞。A、B两组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显著性影响,术后不需要常规应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对预防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40)早期使用周期性的加压充气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进行护理干预;B组(n=40)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均行侧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果:A组无DVT发生,B组2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5%。术前两组冷感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7、14天,A组冷感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DVT护理干预能降低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联合同期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合并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收治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伴急性下肢DVT的患者33例,发病时间6 h-14 d,平均年龄(57.97±14.44)岁。所有患者均在滤器保护下进行治疗。AngioJet血栓清除术、球囊扩张和髂静脉支架植入均在同期完成,术后保留鞘管予以溶栓治疗,每天复查造影,若血栓完全溶解,取出下腔静脉滤器并结束溶栓。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行彩色超声和(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了解下肢深静脉及髂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 结果:33例患者均同期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AngioJet抽吸时间为(224.70±72.78)s,溶栓时间(34.00±15.37)h,尿激酶用量(112.58±49.92)万U。33例患者同期植入髂静脉支架33枚。血栓清除率Ⅲ级患者29例,血栓清除率Ⅱ级患者4例。无出血、症状性肺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例患者术后两月血栓复发,32例患者术后随访超声和(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及髂静脉支架内血流通畅。 结论:机械性血栓清除术联合同期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合并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取治疗的70例下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总结临床护理干预体会.结果 干预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症状(肿胀、疼痛、皮肤温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利于下肢骨折患者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李作坤  冯婷  冯强 《人民军医》2010,(6):441-442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抗凝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2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序贯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序贯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10万U静脉注射,每天2次。观察患者肢体肿胀变化、出血倾向、肺动脉栓塞临床表现、患肢深静脉血管及侧支循环彩超下变化情况等。结果:观察组肢体肿胀消退出现早,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不增加出血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能显著提高肝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瘀滞指数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65例于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常规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前及术后均测量股总静脉内径(D_(FV))及其平均流速(V),并由此计算出静脉瘀滞指数(SI),根据术后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统计两组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术后卧床时间、凝血功能及上述超声测值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上述因素相关性。结果 1)血栓组19例,非血栓组146例,血栓发生率为11.52%;2)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肿瘤分期(P=0.029,OR值=3.545,95%可信区间为1.134~11.081)、BMI(P=0.035,OR值=1.132,95%可信区间为1.009~1.270)、SI(P=0.017,OR值=1.265,95%可信区间为1.042~1.535)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3)根据ROC曲线,静脉瘀滞指数(SI)诊断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曲线下面积(AUC)为0.878(P0.05),预测血栓发生的截点值为9.853,其敏感性88.9%、特异性84.3%。结论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分期、体重指数及静脉瘀滞指数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瘀滞指数可用于评价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妇产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妇科盆腔手术700例患者,包括子宫肌瘤核除术110例、卵巢肿物切除术180例、子宫次全切除术60例、子宫全切除术350例,分为观察组350例和治疗组350例,观察组使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包括术前1天开始使用弹力袜,术后立即使用气压治疗仪并持续使用3天,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μ皮下注射3~5天;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指导家属按摩双下肢。结果治疗组显效率98.29%,对照组显效率93.43%,治疗组更少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取有计划的集束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老年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 DVT)的预防和护理分析。方法选取收治的583例经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91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29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全方位预防和护理。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经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而言,给予全方位预防和护理有助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在临床护理中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郭建华 《西南军医》2012,14(4):585-587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浅静脉充盈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的发生率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浅静脉充盈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的发生率为36.36%,实验组为4.55%,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63.64%,实验组为90.91%,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经患侧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介绍经患侧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资料与方法:26例(27例侧肢体)经ECT或下肢深静脉造影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经患侧足背静脉推注10~20万单位尿激酶,1~2次/日,7天为一疗程。结果:27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中治愈17侧,占63%;好转8侧,占30%无效2侧占7%;未发生全身出血;1例发生亚肺段性肺栓塞。结论:经患侧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CDT治疗的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结果21例患者均经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腔静脉血栓,同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延续导致的下腔静脉血栓18例,下腔静脉滤器导致的下腔静脉血栓3例。21例患者均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成功进行CDT治疗,其中7例患者伴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给予髂静脉支架治疗。随访3~48个月,1例肿瘤患者CDT术后2周再次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加强抗凝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无血栓复发,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腔静脉滤器均会导致下腔静脉血栓。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CD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动静脉双路径同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患者,在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其中16例患者行动静脉双路径同步溶栓及抗凝治疗。21例患者行单纯患肢静脉溶栓导管置入或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术。结果随访37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和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0例患者下肢DVT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3例部分溶解,4例仍较多血栓,但深静脉主干基本出现,有较多侧枝循环。其中动静脉同步溶栓治疗中,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2例,单纯静脉溶栓完全或大部分溶解的有8例。结论经动静脉双路径同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操作相对简单的方法,较单纯静脉溶栓时间缩短,尿激酶用量减少,而且静脉完全溶解率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入路导管溶栓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4例,随机分为A(对照组)、B(实验组)两组。A组使用常规腘静脉入路,B组使用大隐静脉入路,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溶栓率。结果 54例患者中共有46例顺利完成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其中A组24例,B组22例。A、B两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97±2.11)和(4.53±2.94)min(t=-0.75,P=0.45),患肢肿胀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0.62%和76.91%(χ~2=0.22,P=0.64);完全消肿率分别为83.25%和80.13%(χ~2=0.15,P=0.6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3%和4.54%(χ~2=0.27,P=0.60)。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肿胀部分缓解率、完全消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大隐静脉溶栓治疗疗效与常规行腘静脉入路类似,大隐静脉可作为替代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安全性以及高原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486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其中中度高原组为A1组,高原组为A2组;对照组(B组)未使用药物抗凝治疗,其中中度高原组为B1组,高原组为B2组.两组均同时采用基础预防及常规物理预防措施,术后根据出现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及体征时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用凝血系统指标监测出血倾向.结果:治疗组(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2%,对照组(B组)为23.53%,经x2检验P<0.05;对照组中高原组(B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75%,中度高原组(B1)为17.09%,经x2检验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血压计袖带辅助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以降低并发症,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7年7月-2011年12月进行腔静脉滤器置入并溶栓治疗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54例,静脉溶栓治疗同时在患肢扎血压计袖带,至液体输完后松开;对照组52例,只作患肢尿激酶静脉输液.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采用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辅助溶栓的方法效果明显、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下肢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50%-70%并发肺栓塞,其中20%-30%因未接受正确治疗而死亡。我科自2006年起,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例,均采用患侧肢体的浅静脉建立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术后血栓再次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侵入性操作,术中血管内膜损伤,置入滤器,术后绝对卧床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腔静脉及健侧肢体血栓再次形成,出现术后并发症,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本科室近4年来共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腔内治疗256例,其中7例出现血栓再次形成的并发症。笔者分析了血栓再次形成的原因、预防及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