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地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及脊膜瘤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20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和8例脊膜瘤的MR表现和病理对照。结果 椎管内神经鞘瘤T1WI低或等混合信号,T2WI高、或高、低混合信号,增强绝大多数肿瘤周围强化,伴或不伴有肿瘤内分隔,椎管内脊膜瘤T1WI上多为等、低或等、高混合信号。T2WI高或等、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强化均匀,病理上,神经鞘瘤和脊膜瘤MRI上不均匀信号区,可以代表囊变或胶原沉积。结论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及脊膜瘤地MRI特征,有助于两种椎管肿瘤地鉴别诊断,尤其是伴有瘤内分隔的周围性强化,应提示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高场强MR对椎管对神经源性肿瘤的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总结本病的MR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2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Siemens63SP型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的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描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3例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颈、胸椎19例,所有病例均位于椎管两侧,肿瘤呈长圆形12例,15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病灶平均长度3.42cm,肿瘤信号等T1信号17例,长T1信号5例,短T1信号1例,等T2信号2例,长T2信号21例,病灶发生斑点状坏死5例,斑片状坏死于8例,明显囊变2例,15例经增强扫描病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8例,结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特征性MR表现。通过MR表现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与其他一些椎管内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方法 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42例,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 42例中,39例位于髓外硬膜下,3例硬膜外及硬膜下间隙均被累及。肿瘤于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如果肿瘤有坏死、液化或囊变,则肿瘤信号不均匀。肿瘤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硬膜内外均累及者呈哑铃型。增强扫描20例为均匀性强化,17例为不均匀性强化,5例为环形强化。40例可见脊髓受压、推移。31例见肿瘤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结论 准确定位及分析MRI表现是椎管内神经鞘瘤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增强在低场MRI中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13例的MRI表现及核磁共振增强征象和发病部住。③结果 本组病例肿瘤均为单发,T1WI肿瘤呈长椭圆形边界清楚的等、低混杂信号,T2WI表现为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显著强化,增强后肿瘤与临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更加清楚。低场强核磁共振增强对椎管内神经鞘瘤定住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83.3%。④结论 低场强核磁共振检查可作为诊断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敏感检查方法,对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0月至2016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文献复习.结果 椎管内神经鞘瘤好发于颈、腰段,胸段及骶段次之,多位于髓外硬膜下.呈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灶,易囊变,边界清楚,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则T2WI呈更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清晰的花边样或环形强化是其特点.结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再加以对比剂的应用,多可以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可成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患者53例,对其磁共振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共检查出51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均为椎管内生长,其中,椎间孔未扩大但神经根有加粗6例、椎间孔有扩大31例和椎间孔及神经根均没有变化14例;肿瘤边缘光滑规整28例、边缘不光滑规整17例和病灶内信号均匀6例。42例病灶处T1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9例为短信号;9例T2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42例为短信号。病灶处出现囊变13例、出现斑片状坏死9例、出现斑点状坏死10例和没有出现囊变及坏死19例。通过增强扫描的病例有37例,其中,信号明显为不均匀强化20例、均匀强化17例。MRI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0.91%(10/11),MRI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7/8),MRI节细胞神经瘤、畸胎瘤、成神经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2/2)、100.00%(1/1)、100.00%(2/2)和100.00%(3/3);MRI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2.59%(25/27),略低于病理诊断的100.00%(2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于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制定肿瘤切除手术方案提供正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场强MR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13例,分析其MRI的表现特点。结果13例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其中颈段和颈胸交界段各1例、胸段6例、腰段5例。MRI均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形态与信号特征,肿瘤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肿瘤与邻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更加清楚。结论低场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彪 《微创医学》2003,22(2):150-152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结果髓内肿瘤14例,其中室管膜瘤6例,肿瘤边界清楚,增强后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8例,肿瘤边界不清,囊变多见,强化较轻.髓外肿瘤14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5例,肿瘤边界清楚,可呈哑铃状生长,呈明显环状或均匀强化.脊膜瘤2例,肿瘤边界清楚,T2WI信号偏低,呈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硬脊膜"尾巴征".脂肪瘤1例,呈特征性短T1稍长T2信号,STIR序列上呈低信号.转移瘤4例,2例伴随椎体及附件骨质长T1长T2信号,2例表现为椎管内多发小结节状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淋巴瘤(NHL)1例,表现为环绕硬膜囊生长,有明显强化.脊索瘤1例,为骶段自椎骨向椎管内生长,破坏的骶骨呈长T1长T2信号.结论MRI结合Gd-DTPA增强扫描,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RI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神经鞘瘤21例,均为单发,其信号特点为长T1、长T212例,等T1、长T26例,长T1、混合T23例;其中4例伴囊变;在17例强化病灶中,呈环状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纤维瘤47例,单发41例,多发6例,其信号特点与神经鞘瘤相似,以长T1、长T2改变为多见;有囊变11例;增强扫描32例,呈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5例可见椎弓根骨质局限性吸收、破坏。结论MRI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的MRI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 椎管内神经鞘瘤T1WI为等或(和)低信号,T2WI多表现长T2及更长T2混杂信号,可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结论 MRI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椎管内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T2WI信号及增强后的表现有一定特征,对多数肿瘤可作出准确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低场强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低场强MR对稚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25例,分析其MRI的表现特点。结朵25例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其中颈段和颈胸交界段各2例、胸段13例、腰段8例。MRI均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形态与信号特征,肿瘤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肿瘤与邻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更加清楚。结论低场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肿瘤的MRI诊断(附2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彪 《医学文选》2003,22(2):150-152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髓内肿瘤14例,其中室管膜瘤6例,肿瘤边界清楚,增强后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8例,肿瘤边界不清,量变多见,强化较轻。髓外肿瘤14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5例,肿瘤边界清楚,可至哑铃状生长,至明显环状或均匀强化。脊膜瘤2例,肿瘤边界清楚,T2WI信号偏低,至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硬脊膜“尾巴征”。脂肪瘤1例,至特征性短T1捎长T2信号,STIR序列上至低信号。转移瘤4例,2例伴随椎体及附件骨质长T1长T2信号,2例表现为椎管内多发小结节状病灶,至明显均匀强化。淋巴瘤(NHL)1例,表现为环绕硬膜囊生长,有明显强化。脊索瘤1例,为骶段自椎骨向椎管内生长,破坏的骶骨至长T1长T2信号。结论 MRI结合Gd—DTPA增强扫描,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蒲敬泽  宋建军 《实用医技》2008,15(3):321-322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行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包括外院)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结果:椎管内神经鞘瘤T1WI为等或(和)低信号,T2WI多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数肿瘤呈明显均匀或环状强化,伴或不伴肿瘤内分隔。结论:MRI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椎管内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增强后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多数肿瘤可作处准确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脑实质内神经鞘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3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3例脑实质内神经鞘瘤均表现为明显囊变的肿块,囊壁可见壁结节.肿块T1WI呈不均匀的低信号灶,T2WI为不均匀的高信号灶.病灶周围轻至中度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常见肿瘤实性部分和囊壁显著强化.结论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但出现MRI高度怀疑的征象时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I对腰骶段椎管内各种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2例腰骶段椎管内各种病变(包括30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2例室管膜瘤、3例畸胎瘤、10倒脂肪瘤和/或伴脊髓栓系综合征、3例硬膜内转移瘤、14例椎管内外转移瘤、2例血管畸形及淋巴瘤、脂肪肉瘤、节细胞神经瘤、肉芽肿性蛛网膜炎各1例)的MR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及系统比较。结果 神经类肿瘤多呈长T1长T2信号,其中神经鞘瘤易有坏死、囊变、可见斑点征、跨越椎间孔和不均匀性明显强化,神经纤维瘤常多发。脊膜瘤多呈等T1稍长或等T2信号,较均匀性一般强化和可见脊膜尾征。腰段室管膜瘤多较大,呈腊肠状,沿脊髓纵轴生长,肿瘤内及两端常见坏死或继发空洞。畸胎瘤、脂肪瘤、血管畸形、转移瘤等亦均有各自特征。结论 MRI平扫加增强能对腰骶段椎管内大多数病变进行初步定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5例行CT平扫加增强,2例均行CT和MRI检查;12例为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中,6例为实性肿块型,6例为囊实性肿块型,实性成分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T2FLAIR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及T2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晰,与脑实质分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瘤内可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两种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强化血管影;3例多发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型,密度及信号类似于单发病灶实性肿块型,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强化不一致,颅内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颅外椎体或椎管内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异性,确诊有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RI对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分析行MRI检查和临床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62例,分别观察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胚胎类肿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大小、向椎间孔延伸情况及信号强度和强化情况。结果:脊膜瘤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胸段椎管内,瘤体较小,极少向椎间孔延伸,在T2WI,T2WI上均为均匀等信号,有明显均匀强化,无囊变坏死,可有脊膜尾征;胚胎类肿瘤发病率低,好发于胸腰段,呈混杂信号;神经鞘瘤以增强扫描环状强化可与神经纤维瘤鉴别。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对大部分肿瘤定性诊断准确,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本文回顾分析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使用场强为0.35T(特斯拉)的超导型MR成像仪(SE系列,多回波技术)对全部病例行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矢状面T2加权成像。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b.w.,静脉注射。结果 8例中,7例位于颈髓内,只有1例位于胸段,MRI成像中所有病例均显示受侵脊髓弥漫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比较,T1加权成像呈等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5例行Gd-DTQA增强T1加权成像,所有病变呈现一伴随囊腔的界限清楚的强化肿块,全部病例均见迂曲的曲血流空现象,结论 MR图像可多平面成像,适于评估脊髓肿瘤,适于评估脊髓肿瘤,Gd-DTPA增强MR成像能在大的囊变区精确确认多血管的肿瘤病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行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包括外院)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结果:椎管内神经鞘瘤TIWI为等或(和)低信号,T2WI多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数肿瘤呈明显均匀或环状强化,伴或不伴肿瘤内分隔。结论:MRI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椎管内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增强后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多数肿瘤可作处准确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 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使用场强为 0 35T(特斯拉 )的超导型MR成像仪 (SE系列 ,多回波技术 )对全部病例行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矢状面T2加权成像。 5例行Gd -DTPA增强扫描 ,剂量为 0 1mmol/kg·b w ,静脉注射。结果 8例中 ,7例位于颈髓内 ,只有 1例位于胸段。MRI成像中所有病例均显示受侵脊髓弥漫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比较 ,T1加权成像呈等低信号 ,T2 加权成像呈高信号。 5例行Gd -DTPA增强T1加权成像 ,所有病变呈现一伴随囊腔的界限清楚的强化肿块。全部病例均见迂曲的血管流空现象。结论MR图像可多平面成像 ,适于评估脊髓肿瘤。Gd -DTPA增强MR成像能在大的囊变区精确确认多血管的肿瘤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